近年來,安卡拉病毒病在我國的發病率逐年上升,蛋雞、麻雞、黃羽肉雞、白羽肉雞,以及地方性柴雞均可感染。安卡拉病毒病發病通常比較突然,如果防治不及時,會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該病對我國家禽養殖場的生物安全危害越來越嚴重,因此,廣大家禽養殖從業人員及畜牧獸醫技術人員要足夠重視其診斷工作及防治技術。
1.病原學特征
該病是由腺病毒或者腺病毒與其他因子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一種導致家禽心包積水、肝臟出現病變及免疫力下降的疾病,也被稱為心包積水—肝炎癥。該病首次于1987年在土耳其的安卡拉地區暴發,故被命名為安卡拉病,隨后該病在伊拉克、印度、俄羅斯等國家相繼暴發。安卡拉病毒病在我國呈現地方性流行的特點,近年來由于病毒變異導致其傳染性和毒力增強,進而逐漸廣泛流行,我國曾于 2012—2014年大面積流行。
2.流行病學特征
該病主要侵害3~6周齡的雞群,發病無季節性,但以夏末秋初多發,多發于肉雞,也可見于肉種雞和蛋雞,對于中小型的規模化養雞場危害尤為嚴重。剛開始呈零星散發,有病雞死亡,發病后5~7天是死亡高峰期,呈現出區域發病、死亡的現象。病毒可存活于雞的糞便、氣管和鼻腔黏膜,以及腎臟內,病毒可經所有排出物傳播,但糞便中的病毒含量最高。該病的主要傳染源為病雞及帶毒雞,康復雞會終生帶毒并排毒,是雞舍內病毒難以殺滅的主要原因。由于養殖場飼養管理水平的不同,該病的病程長短也不一,短則1周,長則可達半個月,死亡率為20%~80%。該病既可垂直傳播也可水平傳播。水平傳播主要通過接觸病雞的糞便、分泌物,也可以通過接觸帶有病毒的空氣、人員、飼養工具感染。
3.臨床癥狀
該病潛伏期一般為1~2天,發病初期無明顯臨床癥狀,采食沒有明顯變化,到后期有些病雞會突然死亡,有的則表現為精神萎靡、雙翅下垂、雙眼無神、食欲下降、呼吸加快,排黃綠色稀糞,還有些病雞的鼻孔會分泌異常黏液,個別病雞會在發病后期出現神經癥狀。如果雞群感染免疫抑制病(如法氏囊病、雞傳染性貧血)或攝入霉菌毒素、損害肝腎的藥物會使病情加重。
4.剖檢癥狀
該病剖檢典型癥狀為心包出現黃色水樣或膠凍樣滲出物,肝臟腫大、質脆色淡。由于病毒的侵害會引起病雞腎臟功能損害,排泄功能下降,肝臟功能嚴重受損,解毒及蛋白質合成功能下降,引起機體滲透壓改變,造成心包積液;同時肺臟內充滿瘀血,肺小葉發生水腫,顏色變黑,氣體交換功能也受到損害,導致機體缺氧,加重心包積液。該病剖檢有四個重要病變特征:
(1)病雞的心肌變得柔軟,心包膜增厚,其內充滿了大量的黃色液體,隨著病情變化逐漸由清水樣變為發黃渾濁再到呈現淡紅色,甚至果凍樣。
(2)病雞腺胃腫脹,按壓腺胃乳頭有黃色渾濁分泌物,嚴重時肌胃及腺胃的交界處可以看到明顯的出血帶;胰腺出血,呈米粒狀。
(3)肝臟充血、腫大,邊緣鈍圓,質地變脆,表面顏色為黃色,出現壞死灶。鹽沉積,輸尿管發白、增粗。
5.預防措施
(1)加強飼養管理。該病主要通過水平和垂直傳播,因而在日常的飼養管理中,要合理控制飼養密度,確保環境衛生良好,雞舍內的溫度、濕度穩定,通風良好,飼料營養豐富。此外,還要做好種蛋和雛雞安卡拉病毒的檢測工作,避免引入帶毒種蛋或雛雞。
(2)做好日常消毒工作。該病屬于病毒性疾病,對火堿、碘制劑、過氧乙酸、來蘇水或者濃戊二醛等消毒劑敏感,可使用這些消毒劑對養殖場進行全方位消毒。加強對外來人員及車輛的消毒工作,避免該病的傳入。
(3)避免免疫抑制。由于傳染性法氏囊病等免疫抑制病能增強該病的感染性,因此養殖場應做好傳染性法氏囊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控工作。另外,黃曲霉毒素對肝臟損害嚴重,可以增強該病的致死性,因而應嚴禁飼喂發霉變質的飼料。
6.治療措施
該病一旦發生,在治療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周全,快速控制病情蔓延,減少疾病帶來的損失。其治療原則為強心利尿、保肝通腎、增免抗毒。治療過程中,必須做好繼發性疾病(如新城疫、大腸桿菌病等)的防控工作,可以在飼料和飲水中適當添加抗生素控制細菌繼發感染。此外,還應在飼料中添加葡萄糖、維生素C和龍膽瀉肝散等各種抗應激、通腎保肝的藥物。
(轉載自《農業知識》,王磊? ?山東省煙臺市招遠市泉山街道北關東村? ?郵編:26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