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春,李萬春
(漢中市南鄭區水產工作站,陜西 漢中 723100)
南鄭區位于秦嶺以南,巴山北麓,森林茂密,水源豐富,年平均降雨量1000 mm,境內溝壑縱橫,流域面積在10 km2的河流65 條總長936 km,長江的一級支流漢江穿境而過,塘庫星羅棋布,59 座水庫,600 余口池塘,灌溉渠系發達,基礎設施配套完備。豐富的水資源,便利、便通的灌溉設施,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充沛的水源保障。全區水稻種面積多年保持在265000 余畝,具有傳統漁業生產和新型稻漁循環發展的優越條件。近年來,南鄭區堅持走“要素組合、產業聯合、利益連心”發展模式,積極探索“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稻漁共生、綠色高效”的稻漁綜合種養新路子,通過有效發掘物種間循環利用機理,化肥農藥減量達30%左右,以漁促稻,穩糧保產,著力提高水稻品質,實現稻谷、水產品提質增效,農民增產增收,土地的綜合效益最大化,注重生態效益,走綠色種養、高質量發展之路。本文就近年來南鄭區“稻漁綜合種養”模式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實踐的具體做法和成效做以總結,并提出發展建議。
南鄭區委、區政府全面落實漢中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的實施意見》(漢政辦發【2021】10 號)精神,堅持把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與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機結合起來,科學謀劃鄉村振興產業布局,將稻漁綜合種養列為主導產業和主攻方向,在項目庫建設上選優扶強,在項目安排上優先支持,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至2021 年5 月底全區累計實施稻漁綜合種養工程項目65 個,投入資金3600 萬元,涵蓋了基地建設、田間工程制作、產品銷售、倉儲物流、品牌建設和市場銷售全鏈條,既鼓勵經營主體集中連片發展,支持農戶適度規模自主發展,為鎮村和經營主體提供精準幫扶。編制《南鄭區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7 -2030)》,在現有1 萬畝規模基礎上,計劃2021 年實施1 萬畝,全區稻漁綜合種養規模達到2 萬畝,實現產值2 億元,重點打造梁山、濂水、協稅、法鎮4 個具有區域養殖特色的漁業小鎮建設,輻射帶動全區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快速高質量發展。
南鄭區稻漁綜合種養起步于2016 年,以新集康源甲魚養殖專業合作社為主導,區水產工作站的技術支持下,在該鎮許營村流轉100 余畝土地,實施稻鱉套養。當年水稻喜獲豐收,單產500 kg/畝,甲魚長勢良好,年增重0.5 kg/只,畝均效益突破萬元,增產增效明顯,較好的效益引起了區政府領導高度重視,開展廣泛調研,深入漁業養殖企業、養殖專業合作社、水產養殖家庭農場、農機專業合作社、水稻種植大戶,傾聽意見和建議,帶領相關的鎮辦領導和部分漁業經營主體前往湖北潛江學習,借鑒、復制潛江稻漁綜合種養發展模式;2019 年攻堅進入決戰期,產業脫貧任重道遠,區政府把漁業列入南鄭區五大主導產業,制定下發了《南鄭區稻魚綜合種養實施意見》,稻魚綜合種養產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
實現大力推廣“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主體+貧困戶”模式,支持和鼓勵經營主體積極拓寬市場,開展訂單生產、村企合作、吸納就業。截止目前,全區培育稻漁綜合種養家庭農場14 個、專業合作社33 個、漁業企業8 個、專業大戶10 戶,累計發展“稻鱉套養”“稻蝦套養”“稻鰍套養”“稻蛙套養“稻魚套養”面積21300 余畝。其中,梁山鎮花英家庭農場、濂水鎮德豐長鑫農業有限公司、新集鎮康源甲魚養殖專業合作社、紅廟鎮蟾蜍種苗孵化工廠等一批帶動力強、幫扶成效明顯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引領全區漁業發展的主力軍。今年還對華英家庭農場稻漁種養產業基地提升改造300 畝,田邊瓜果飄香,稻田魚翔淺底,吸引八方游客前來觀光,農、旅結合的效果明顯,掀開了南鄭區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發展大幕。
組建成立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服務專家組1 個,科技小分隊8 個,挖掘和培養農村“鄉土人才”25 人,對8 個鎮41 個村45 個漁業新型經營主體開展不間斷的巡回技術指導,技術支撐服務保障措施得到加強。有力的促進了全區稻漁綜合種養的持續健康發展,同時加強與陜西理工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市農科所等科研院所“校地合作共建”,成立南鄭區稻魚綜合種養技術戰略聯盟,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鼓勵技術創新。成立專家的技術團隊,跨行業聯合,推進水產養殖與水稻種植技術攻關,探索淺山丘陵地區的稻漁綜合種養發展模式,提出了稻魚綜合種養要“繁養分離,科學投苗,精細管理”, 病害防治堅持“預防為主,防大于治,防治結合”,減少水產品藥物殘留風險,確保水產品質安全。因地制宜開展稻漁、稻鱉、稻鰍、稻蝦、稻蟹、稻鱉、稻蛙、稻蟾蜍等8 種稻魚綜合種養養殖模式,打造4個創新養殖示范點,為種養結構調整、品種繁育、工程制作和田間管理提供技術支持,南鄭區的稻漁綜合種養產業闊步邁向高質量、高起點的發展道路。
支持農業經營主體對水產品、生態大米等農產品進行宣傳推介,積極開展農產品“雙品一標”認證工作。全區通過綠色認證水產品品牌2 個,建設生態大米基地50 余個,種養面積20000 余畝。打造了懷德“漢江”甲魚、“培全甲魚”,濂水“漢紅”小龍蝦、花英“稻鰍米”等成熟的區域稻漁品牌,培育開發了大閘蟹、澳洲龍蝦、南美白對蝦特色稻漁養殖品種。發展現代物流配送體系,拓展農村電商網絡,推廣“美菜網”配送模式,黃花粘、美香粘、甲魚、泥鰍、小龍蝦等綠色高品質農產品,通過訂單遠銷西安、成都、重慶、大連等地,生態稻漁產品823 平臺線上交易,南鄭優質的稻漁綜合種養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廣受消費者的好評,品牌培育初見成效。
5 月9 日至14 日,區農業農村局主要領導帶領區水產工作站、區農業信息中心負責人和水產企業代表一行四人赴湖北省潛江市、四川省開江縣考察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并進行項目推介。通過實地考察、召開座談會、投遞項目資料、現場推介等方式,5 月21 日安徽“當涂模式”創始人,開江縣民生漁業有限公司吳賢進董事長親臨南鄭實地考查稻漁資源現狀,形成了調研報告已上報區政府,報告緊緊圍繞稻漁種養三產融合發展提出了發展方向、目標任務、方法步驟、具體措施。目前正在協商有關合作事宜。7 月3 日區委主要領帶領相關鎮(辦)、區農業農村局、區發改局、區財政局、區鄉村振興局、區水產工作站和部分村支部書記,前往四川省隆昌市進行考察學習,推介南鄭區稻魚綜合種養產業,筑巢引鳳,引進有實力的養殖企業來南鄭投資興業。南鄭區已經基本形成了集綠色種養、技術支持、苗種繁育、品牌打造、市場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體系。全區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按照農旅融合的發展模式,稻漁綜合種養成為了全區群眾增收致富的又一重要特色主導產業。
稻漁種養全產業鏈專項規劃滯后,需要進一步完善;漁業支撐服務體系薄弱,專業技術人員緊缺,難以為全區稻漁綜合種養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撐;漁業科技投入不足,漁業新科技、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不足,試驗示范等缺乏資金支持,水產養殖產業鏈短,產品經濟附加值低;品牌建設和市場開拓不足,產品質量和價值未能得到充分體現。
一是規劃先行,邀請專門規劃公司,編制《稻漁綜合種養發展規劃》,完善相關的產業獎補政策,調動鎮村組織、群眾,特別是龍頭企業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組織相關部門、科研單位、技術團隊等對標國家稻魚綜合種養技術規范要求,探索一整套淺山丘陵地區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模式;三是建強基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做好“稻漁+”文章,以建立稻漁產業園區為基本單元,發展適度規模種養,共建一批“產學研”示范基地,建成千畝以上稻漁綜合種養基地,專業示范村,同時統籌推動稻漁與旅游、物流、互聯網等領域的跨界融合,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稻魚綜合種養產業的發展是南鄭漁業的一次大膽的創新,是漁業新型經營主體“轉方式、調結構、增效益” 的成功實踐,產業發展壯大,效益是核心,品質是保障,要素組合,產業聯合是發展方向。今年是“鄉村振興”的開局之年,稻魚綜合種養是農業農村產業興旺的重要抓手,必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