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倩
(陜西省河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陜西 西安 710018)
陜西省屬于半濕潤半干旱氣候帶,呈明顯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受季風氣候影響,因而表現為冬季寒冷干燥少雨,夏季高溫炎熱多雨,四季分明,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勻,屬于典型的中國北方缺水和干旱頻發地區。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決定了陜西省灌區在陜西省糧食生產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陜西省現有大型灌區12個,設計灌溉面積1203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044萬畝;水庫36座,總庫容13億m3;抽水站495座,裝機容量35萬kW;干渠總長1575 km,支渠3673 km,骨干建筑物9086座。陜西大型灌區在管理上普遍推行專管和群管相結合方式,灌區管理中心負責支渠及以上工程管理,斗渠以下工程由群管組織(段斗人員、農民用水協會及村組)負責管理,這種管理模式既能確保骨干工程正常運行,又能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實行多年,效果較好。大型灌區年均渠首總引水量達32.3億m3,其中灌溉引水量15.19億m3,斗口引水量10億m3左右。12個大型灌區以占全省總耕地28.5%的面積,出產了占全省總產53.8%的糧食和80%的商品糧,連續十年來,大型灌區糧食產量一直穩定在全省糧食總產量的2/5以上,是陜西省名副其實的“糧袋子”“菜籃子”和“果園子”。
陜西省大型灌區開展的信息化項目主要包括:依托部“十五”“十一五”兩期大型灌區信息化一、二期試點項目(涇惠渠(一期)、交口、石頭河、石堡川),省級灌區信息化試點項目(寶雞峽、東雷抽黃一期),續建配套項目中信息化試點建設項目(交口、羊毛灣、涇惠渠),大泵改造項目(交口,東雷抽黃一、二期,寶雞峽)等,開展信息化建設的灌區占到陜西省大型灌區的75%。總體上來看,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續建配套建設項目,自2008年至今,灌區信息化建設投資總計21832萬元,占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工程項目投資的3.5%。在有限的資金投入下,根據各灌區實際需求,主要開展的通訊網絡、信息采集與存儲、應用系統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各灌區圍繞基礎設施、通訊網絡、信息采集和應用系統等多個方面開展了逐年度、分階段的信息化建設,灌區計算機局域網、骨干通訊網絡、水資源調度中心等基礎設施逐步得到加強,為灌區信息化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灌區信息化為解決灌排工程分散、配水過程復雜、工程安全檢測難度大等提供了重要手段。各灌區圍繞水文監測、防汛抗旱、工程管理、水資源調度的需求,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不斷完善數據庫建設和應用軟件系統升級改造,提高了信息系統的實用化程度和應用服務能力。
大部分灌區制定了信息系統和信息化設施運行管理有關規定和網絡信息保密辦法,如交口抽渭灌區將信息化設施運行管理維護費用列入年度維修養護經費,保證了系統安全和正常運行。各灌區單位基本落實了專管人員,部分單位還成立了專管機構,專門負責信息化項目的建設與運行管理工作,如寶雞峽灌溉中心為發揮根據信息化建設發展實際情況,成立中心二級單位信息中心,負責信息化建設和維護管理,并要求從信息化項目的開始就要參與和掌握信息化建設內容,保障了系統運行維護的及時性和可靠性。
灌區信息化建設是一項涉及面廣、流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在戰略高度、全局角度進行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目前全國灌區信息化缺乏統一的標準、規范,灌排中心編著的《大型灌區數據庫建設指南》并未作為行業標準頒布,具體實施時與灌區實際需求有較大差距,實際應用效果不好,《大型灌區信息化建設技術指南》對指導灌區信息化建設有很強的支撐作用,但是缺乏核心灌區業務流程梳理和規范。灌區信息化建設缺乏對規劃設計的前瞻性和全局性的考慮、對設備性能的把握和對建設規范的理解,造成了項目前后期、參與建設單位之間的建設標準參差不齊,設備配置兼容性差,系統瓶頸制約因素較多,形成系統難集成、難管理、難維護的“三難”現象。
灌區信息化建設的投融資渠道比較單一,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工程項目,未能單獨立項。信息化建設投資在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總投資的占比為3.5%,占比很小,建設資金得不到保證,導致灌區信息化建設內容偏少,覆蓋區域有限;灌區信息化建設應用軟件投資僅占信息化投資12%左右,相關業務系統缺乏后續資金支持,制約了灌區信息化建設的進程。
部分灌區編制規劃或實施方案階段未能系統全面地分析和掌握灌區自然環境特點、灌區業務管理流程和已建信息化系統的基本情況。在信息系統建成后才發現其適應性、可用性和可擴展性較差,無法與原有的資源銜接,脫離灌區管理的實際等問題。由于灌區技術力量薄弱,灌區參與需求分析的深度不夠,信息化系統建成后應用難度較大,需要較長時間培訓和試運行才能初步掌握,使得灌區信息化建設成效不突出。
灌區信息化管理機構建設和人員配備不足,導致建設與管理脫節,并且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的問題。信息化技術復雜、涉及面廣、知識速度快,灌區信息化專業技術力量薄弱,因灌區機制問題,未能招收大量的技術人才,再加上缺乏有效的運維機制,給灌區信息化建設今后的運行和維護帶來很多問題。
研究確立灌區現代化建設模式、建設標準和改造策略。制定符合灌區發展實際的建設標準和技術要求,規范項目的規劃、設計與建設;加大具有推廣價值的應用軟件系統的研究與開發,組織水利專家與信息化技術人才相結合的團隊,集中必要的建設投資,按照標準、開發和統一的技術架構,開發符合實際應用需求的軟件系統,解決需求分析不到位、應用水平低、升級維護困難的問題。
在未來的灌區信息化建設中,應該積極調動各方面因素籌集資金,應形成“政府引導、社會共建”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資格局。同時,加大政策支持,建立設立專項資金,合理安排灌區信息化建設中的軟、硬件投資比例,保證灌區信息化建設資金的充足投入。
首先,制定水利與信息化業務融合人才隊伍建設規劃,注重復合型人才選拔,有計劃的充實基層單位的信息化人才。其次,建立健全培訓機制,通過定期培訓、定向培養、跨單位交流和派出考察等方式,持續的對灌區基層人員進行信息技術與應用的進行培訓,提高灌區人員的信息技術水平。最后,建議有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鼓勵高校開辦與水利相關的信息技術專業,培養專業對口人才。
通過發現和解決灌區信息化建設中的難點,統一技術標準,加大政策扶持,加強人才培養,充分發揮信息化建設在灌區的作用,真正達到灌區節水、增效、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更好地為農業灌溉提供保障,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