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鵬
(陜西省石頭河水庫灌溉中心,陜西 咸陽 712000)
石頭河水庫灌區位于關中西部渭河以南,南依秦嶺,北抵渭河,灌區轄岐山、眉縣兩縣9個鄉鎮,設施灌溉面積37萬畝。灌區現有大(Ⅱ)型水庫一座,總庫容1.47億m3,總干渠、干渠5條,支渠14條,各類建筑物1128座,滾水壩2座,堤防工程1處,丁壩66座,各類水閘52座。
水利工程維修養護是水利工程管理單位一項重要的日常性工作,能夠有效提升水利工程的工程效益,延長其使用壽命。經過多年實踐,石頭河灌區逐步建立起了以“管養分離”為核心的新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自2009年實施灌區水利工程維修養護以來,灌區水庫工程和骨干渠道運行狀況得到較大改善,灌區工程形象面貌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為灌區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石頭河水庫灌溉中心結合灌區實際,多次調研,向其他灌區交流學習。依據2013年陜西省水利廳印發的《水利工程維修養護文件匯編》,先后制定印發了《石頭河灌區水利工程維修養護管理辦法》、《石頭河灌區水利工程維修養護標準》、《石頭河灌區水利工程維修養護考評辦法》及相關工程驗收規定等;石頭河維修養護大隊也相應地制定了工程施工管理、財務管理、職工管理等各項制度,進一步健全水利工程維修養護機制,初步實現工程運行安全、效益持續發揮的良性運行目標。
為保證灌區水利工程維修養護工作的順利實施,中心成立維修養護辦和養護大隊,養護辦全面負責維修養護的管理和組織工作,養護大隊負責維修養護的具體實施工作。一是加強預算管理,對灌區次年需要進行的維修養護項目進行科學預測和認真計算,及時編制年度維修養護實施方案及經費預算報告,報省廳審查批準;二是嚴格執行項目法人制、監理制與合同管理制,明確各方責任和權利,強化合同管理;三是強化資金監管及結算管理,維修養護經費實行專賬管理、專賬核算、專款專用,嚴格規范資金撥付程序和手續,維修養護工程經完工驗收合格后依據合同單價準確計量支付;四是嚴格落實各方職責,建立健全質量、安全管理和監督機制,落實人員,責任到人,確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質量;五是細化過程管理,加強影像資料收集整編,安排專人負責工程施工過程中各類圖文、影像資料的記錄、收集和歸檔整編;六是中心成立維修養護項目驗收領導小組,人員由主管領導、維修養護辦監察審計科等部門人員組成,負責對維修養護完工項目進行自驗。
按照常養常新與重點維修相結合的原則,養護大隊編制印發了《石頭河水庫灌區工程日常養護實施辦法》,養護大隊下設7個分隊,劃段劃片明確責任,實行常態化養護。以灌區信息化助力維修養護工作,組建東干渠日常養護專業化隊伍,建成渠道巡查智能打卡系統,渠道巡護無盲點無死角,徹底將工程安全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通過多年維修養護項目的實施,全面提高了工程設施的完好率,有效保證了水利工程安全運行,灌區工程效能得到了充分發揮。在省水利廳多次組織的大型水庫防汛調度演練中,樞紐閘門、啟閉機等設施運行正常,很好完成了防汛演練工作,受到了水利廳的多次嘉獎。渠道行水通暢,閘門啟閉靈活,水尺清晰,提高了渠道的水利用系數,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46,2019年獲得水利部、發改委聯合認定的“灌區水效領跑者”稱號。
以河湖長制、水利工程管理保護范圍劃定工作等為契機,維修養護項目管護責任到人,分解到渠,各種標志牌、警示牌常年保持刷寫醒目,工程侵占侵用現象減少,不僅起到了安全警示和節水宣傳的作用,有力保證了工程設施安全運行,更是得到了灌區群眾的普遍贊譽,進一步增強了灌區群眾愛護水利設施的意識。
隨著水管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工程維修養護質量明顯改善,工程設施運行狀況顯著提高,但大多數灌區現狀還不能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距灌區標準化建設尚存一定差距。
持續深化灌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是保障灌區健康發展、良性運行的有效手段。一是維修養護工作存在地區差異,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應充分調研,考慮地區差別和物價材料費用正常增長等因素,制定或及時修編地方維修養護定額標準,進一步完善維修養護工作內容以及部頒定額中尚未涉及的一些必要費用,方能促進維修養護工作實事求是,更加科學合理,確保維修養護經費科學有效使用。二是實行“管養分離”運行管理模式后,水管單位要不斷創新管理理念,逐步建立職能清晰、管理科學的運行機制。同時,有關部門應出臺相關政策和規章制度,徹底解決維修養護企業資質確定無依據、養護人員身份兼職、資產界定不明晰等突出問題,因地制宜穩步推行事企分開、管養分離,組建更為專業、水平更高的現代化維修養護企業,最終實現水管單位、水政監察、養護單位互相配合、共同促進的良好局面。
目前,全國共有大型灌區459處,中型灌區7000多處,但大多建于20世紀50~70年代,施工工藝落后,工程建設標準低,雖然經過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病險水庫加固等維修改造,基本解決了“病險”“卡脖子”工程問題和滲漏嚴重問題,但由于多種原因造成的“重建輕管”問題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大部分灌區仍存在渠系滲漏、坍塌等明顯的工程短板,灌溉用水效率不高,嚴重制約建設現代化灌區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地方財政應持續加大對水利工程維修養護經費的投資額度,確保灌區設施充分發揮效益。同時各灌區應結合實際,積極開展灌溉實驗,積極推廣應用節水技術和工藝,進一步提高灌溉區用水效率和效益。
因地制宜積極推進灌區信息化建設,制定信息化管理相關制度,采用5G、互聯網技術等進行灌區管理,以節水為中心,對閘門、泵站等設施實行遠程精準控制,使灌區工程管理與用水管理共同實現信息化,不但能提升灌區管理水平,確保灌區工程得到及時有效地維護,更能夠優化配置水資源,進行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定額管理,同時還能夠很好地收集灌區氣候水文信息、土壤墑情、工情信息等原始數據,為當地或上級主管部門科學決策提供準確的數據支撐。
近年來水政執法建設取得了很大進步,但與水政執法的職責任務相比尚存一定差距。灌區水利工程大多位于農村偏遠地區,侵占侵種、亂占亂堆亂建等破壞水利工程的行為時有發生,而灌區點多線長面廣,管理難度較大。水管單位應聯合地方政府,呼吁灌區群眾一起,加強水法宣傳和水政執法力度,以河湖長制和水利工程確權劃界為契機,對灌區水利工程實行常態化管理,逐步形成灌區“清四亂”工作常態化制度化,確保水利工程維修養護落到實處。
按照“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的水利改革發展總基調,以及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要求,灌區水利工程維修養護工作應不斷進行經驗總結和典型示范推廣,扎實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努力提高工程管護水平,穩步推進灌區維修養護工作標準化、規范化發展,確保水利工程設施充分發揮其效益,更好地服務灌區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