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微西
(陜西省涇惠渠灌溉中心,陜西 三原 713800)
涇惠渠灌區位于陜西省關中平原中部,是一個從涇河自流引水的大(Ⅱ)型灌區,設施灌溉面積146.5 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31.9 萬畝,轄涇陽、三原、高陵、臨潼、閻良、富平六個縣(區)。灌區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以蔬菜、果樹為主,全省2.4%的耕地,生產出占全省5.8%的糧食,是陜西省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區之一。灌區水利工程設施主要有三座總庫容4790 萬m3的水庫,31 條,總長428 km 的干支灌溉渠道。陜西省涇惠渠灌區管理機構陜西省涇惠渠灌溉中心成立于1934 年1 月,為省水利廳直屬公益二類事業單位,主要職責是承擔轄區內水利工程的管理運行、防洪排澇、抗旱灌溉、堿漬化治理、生態保護、水資源開發利用等任務。
涇惠渠灌區地表水由涇河張家山自流引水,多年平均徑流量17 億m3,常流量15.0 m3/s~20.0 m3/s;年輸沙量2.65 億t,最大含沙量1040 kg/m3。灌區地下水多為潛水,80%以上為重碳酸鹽水,礦化度1 g/L~3 g/L,地下水平均埋深15.8 m,最大埋深40.2 m,最小埋深5.0 m,地下水源主要靠灌溉回歸水和降水入滲補給。灌區有灌溉機電井1.6 萬余眼,年均開采地下水量約1.8 億m3。涇惠渠灌區目前只對引用地表水進行管理,地下水由當地政府有關部門進行管理。
建設節水型灌區是水利部門“抓節水”的工作職責,是提高農業用水效率、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有效抓手。近年來涇惠渠灌區始終把這項工作擺上重要位置,積極開展實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灌區緊抓住國家加大水利工程投入的機遇,通過實施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水價綜合改革等項目,發展節水灌溉,夯實農業節水基礎,累計改造了342 km骨干渠道,干支渠輸水能力平均提高30%,骨干渠系水利用系數提高到目前的0.72 ,渠道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現在的0.554 ,新增節水能力3944 萬m3。累計投入2100 余萬元用于末級渠系建設,對灌區593 條斗渠、4787 條分渠的量水設施進行配套建設,完成斗渠量水槽重建444 座、分渠斷面標準水尺重新噴繪2879 處。
認真執行計劃用水,每個灌季前,結合水源預測、灌區作物種植等情況,編制用水計劃,按照“水權集中、統一調配、安全引水、優化高效、合理公平”的原則進行水量調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有限的水資源。加強量測水工作,經常性地校核與維護量水設施,對農戶實行斗口結算水量。用水管理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簽訂目標責任書,分解任務指標,年終進行考核考評,提高灌溉效率與效益。
加強工程日常管護,聯合地方政府落實“河長湖長制”各項工作,加大水政執法力度,推進灌區“三亂”整治,封堵排污口2131 個,查處水污染事件,渠道水質達到國家農業灌溉水質標準。每年開展灌區維修養護和“三修兩清一綠化”工作,整修干支渠,栽植綠籬9.8 萬株,涵養水源,灌區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全面實行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加強終端用水管理,水量計量按照“雙標尺、同計量、以斗口計量為準”計量方式執行,加強水權、水價、水費入戶調查工作,透明用水計量、收費等各個環節,提高群眾節水灌溉、建立健全節水獎勵機制,年均節約農業灌溉水量2000 萬m3左右,畝均灌水定額降低15 m3、水費降低5 元以上,節水降費效果顯著。
按照節水灌溉的要求,引導農戶推廣“三改兩全”(改寬畦為窄畦,長畦為短畦,大水漫灌為小畦灌;順、腰渠和地、路邊埂齊全)灌水技術,指導群眾平整土地,推行小畦灌,達到科學灌溉、減少用水量的目的。利用“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等節日,組織人員和宣傳車,發放宣傳材料等方式向灌區群眾宣傳節水法律法規、節水知識,不斷提高節水理念,提高愛水、節水、自覺保護水工程的意識,在灌區建立起良好的節水環境。
涇河是灌區唯一的灌溉水源,由于洪水期過境水量大,含沙量超限,可利用量有限。西郊水庫建成后發揮了極大的蓄水灌溉作用,但隨著使用年限的增加,存在滲漏、塌岸等險情。
現行農業水價對促進節水的作用未得到有效發揮,節水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不完善,造成農業用水方式粗放。從2016 年起,省財政對灌區末級渠系管理費用實施補貼,但補貼標準達不到成本,不能滿足正常運行管理的需要。
灌區末級渠道老化破損,水量浪費現象比較嚴重,水量損耗由農戶承擔,無形加重了群眾澆地負擔,影響了灌溉效益的提高。
從全國農業、工業、生活用水量上看,在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農業仍是節水的主戰場。大型灌區雖然數量占比不高,但用水量占比高,是節水管理的重點領域,只有灌區才能有效、更好地連片推進高效節水灌溉面積的發展,把灌區節水作為國家節水行動優先之地,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涇惠渠灌區功能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十三五以來,灌區以農業灌溉服務轉變成農業、工業、生態以及城市生活的供水結構。而今十四五建設現代化灌區的思路是突出節水優先,提高農業用水效率與效益,落實國家農業節水行動,通過實施灌區現代化建設解決農業用水粗放問題,可以說兩者相輔相成。
涇惠渠灌區水資源時空不均與穩產之間的矛盾需要建設成為節水型灌區,灌區年總來水量滿足灌區需求,根據供需水水平衡計算結果,近期規劃水平年(2025 年)通過水庫擴容增效、渠道改造等工程措施,缺水684.36 萬m3。涇惠渠灌區作為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確保高產、穩產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不容懈怠的重要責任,因而通過節水型灌區建設,對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而言是非常必要的。
涇惠渠灌區位于陜西省,取水于涇河,是陜西省重要的糧食產地,其在促進陜西經濟轉型,實現涇河流域上下游協調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起到了重要作用。涇惠渠灌區在建設節水型灌區過程中,將對管理提出創新性的改革,在用水方面貫徹節水優先,加強科學用水,從協同發展角度將實現多服務功能協同發展格局,打造渭北開放高地,灌區節水型建設是推動灌區改革及舉措落實的重要途徑,勢在必行。
認真貫徹習總書記“節水優先”的方針,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十四五灌區現代化建設目標,把推進灌區節水作為今后一段時期基礎性、方向性大事來抓,研究制定灌區節水行動方案,綜合應用政策、工程、技術、管理等措施,積極推動農業節水行動全面在涇惠渠灌區落實。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以水資源優化配置、節約為重點,強化用水需求和用水過程管理,推動灌區從提高供水能力向更加重視提高節水能力的思想轉變。
在灌區續建配套的基礎上,推進險工險段、卡脖子工程的改造加固工程,實現水源工程的全面改造提升,骨干灌溉渠系及建筑物配套率達到90%以上。逐步進行田間灌溉渠道的節水改造,推廣高效節水措施,田間節水設施配套率達到70%以上,同步建設用水計量設施,打造高效灌、有效排、節水節能、智慧美觀的現代化灌區。
編制年度用水計劃,將指標分解到末級渠系管理組織,由管理站、末級渠系管理組織細化到各用水戶,落實到具體水源,進一步明晰水權。科學合理制定水量分配計劃,執行取水許可制度,結合用水戶種植結構、灌溉面積,確定灌區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實時監測各條渠道水位及流量情況,提高水量調配的準確性、科學性,接受灌區群眾監督,為灌區節水工作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撐。
結合實際,制定《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實施方案》,加強供水成本和農民水費承受力測算分析,合理確定灌區水價水平,激發農民節水動力,既保證農民負擔合理,又促進農業節水。在灌區供水終端末級渠系供水環節全面推行超定額累進加價。建立和完善精準補貼機制和節水獎勵辦法,根據節水量對推廣應用工程節水、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等實現農業節水的規模經營主體、農民用水組織和農戶實行獎勵,提高用水戶主動節水的意識和積極性。
建設現代化灌區科研試驗基地,推進灌區低產田改造技術、渠道防凍脹技術、水資源優化等關鍵技術的研究。根據灌區農村土地流轉等情況,開展高效節水示范建設試點,以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配套建設田間工程,同時在條件許可的渠道積極采用管道輸水及微噴灌等新技術進行建設。以涇惠渠灌溉試驗站為中心,發揮其示范輻射作用,建成示范園,在此基礎上做好高效節水技術推廣工作。
節水型灌區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綜合性的基礎性工作,應從保障灌區工程安全運行和灌區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構建涇惠渠灌區標準化、規范化管理體系,并在實際管理中落實及完善。通過多種工程節水措施、管理節水措施的綜合實施后,對灌區合理、有效的利用水資源,發展節水灌溉,提高灌區現代化管理水平,增加農民收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將起到顯著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