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 睿
(海口市第三人民醫院 病案室,海南 海口 571100)
數據顯示,全球疾病患發率呈上升趨勢,醫院收診率增加,內部病案資料也隨之增加[1]。病案資料是指按醫護人員真實記錄患者疾病表現和診療情況的檔案,按規定放置保存在醫療機構的病案管理部門。其常規的記錄方式有紙質記錄、電子記錄、醫學影像檢查膠片、病理切片等。病案資料屬于患者客觀完整的病情變化以及診療經過、效果的記錄,可作為醫師了解患者健康狀況的基礎資料,同時更是醫療、科學、科研的真實研究數據。對患者、對醫院、對社會而言,病案資料的完善和保管具有重大意義[2]。故如何使病案管理工作有效迅速地進行,減少出錯率,是醫院管理工作的重要議題。本研究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患者的病案共500例,按照“隨機分配法”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對參照組應用常規管理法和對觀察組應用精細化管理法兩種不同的管理手法進行對比。醫院病案管理工作人員共7名,其中男性3名,女性4名,年齡25~45歲,年齡(36.39±5.17)歲。兩組病案資料和管理人員基本資料之間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進行比較。
1.2.1 參照組
工作管理人員對病案資料進行常規管理,按照疾病分類、患者年齡、治療進度效果等進行基礎的分門別類。
1.2.2 觀察組
對病案資料進行精細化管理,對每一個管理步驟都進行細化,具體如下:
1)完善工作制度流程,明確工作職責。醫護人員與管理工作者要明確自身的工作任務及其職責,醫護人員在治療、護理的過程中需要按照規定規范地完成其需要記錄好的工作內容以及與管理工作者對接過程要清楚、清晰、無遺漏;管理人員在病案資料的回收、裝訂、編碼、歸檔、保存的過程中要有強烈的管理意識,提高專業度,務必要求對病案管理看作是一個標準化、規范化的工作,確保病案資料信息客觀準確,按照疾病類別、患者年齡、治療進度、治療效果等分類存放,使其規律化,可及時調出使用。
2)精細化制度流程,加強監管考核。設立監督和考核制度,評分評測病案管理的各個流程和工作,監測病案管理措施是否規范有效地開展運行。定期考核管理人員對于病案管理的知識程度,考核結果將納入年終考核以達到獎懲勉勵的效果。遵循“三日歸檔”原則[3],及時歸納檔案,若發現錯誤需及時反饋醫護人員,立即修正,檢查病案資料無錯處、損害、遺漏等情況,確保資料是完全正確、規范地進行歸檔保存管理,同時可構建警示系統,避免醫療糾紛丟失相關數據證明。
3)關注案庫管理,配以全面的設備和留檔措施。病案數字化、電子化,如對病案進行數字編碼,資料輸入電腦系統,是病案查閱管理方便化;嚴禁工作人員借閱病案超時,同時病案備份存檔以作 預防。
記錄兩組的病案資料管理質量情況,主要為首頁質量合格率和缺頁缺項發生率情況對比。
選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取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設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兩組首頁質量合格率和缺頁缺項發生率相對比,應用精細化管理法的觀察組病案首頁質量合格率為92.04%高于應用常規法的參照組81.20%;缺頁缺項發生率,觀察組5.20%低于參照組14.80%,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為首頁質量合格率和缺頁缺項發生率情況(%)
醫院是醫療系統一體化的綜合性單位,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現代人對醫院各方面如醫療水平、醫療設備、醫療服務等的關注越發重視,但無可否認的是,少部分的醫院管理體制不完善,工作人員職責任務不明確,病案管理質量仍有待探究[4]。如何有效全面地進行病案管理,是本研究的重點研究課題。
精細化管理是一種理念,一種文化,其是對社會分工以及服務質量的精細化,其建立在常規的基礎管理上,深入細化常規管理,落實管理責任,最大限度地將管理資源化、具體化、明確化,每位工作者都需明確自身的任務和職責,將工作到位,日清日結,反復檢查,及時糾正,及時處理。本研究提出,將精細化管理法應用于醫院內部的病案管理中[5]。首先,完善工作制度流程,明確各醫務人員的具體工作職責任務,加強管理規范意識;其次,精細化制度流程,加強監管考核,成立獎懲制度,鞭策醫務人員嚴謹對待工作的態度;最后,重視案庫管理、設備及留檔措施,病案數據化、電子化、方便化,確保資料的客觀性、完整性及準確性。研究結果顯示,采用病案管理精細化管理法的觀察組在病案首頁合格率及缺頁缺項發生率數據上,更優于參照組。
綜上所述,實施精細化管理法于醫院病案管理中,有利于提升醫院病案管理合格質量,減少資料出錯率保證醫院病案能準確、客觀地記錄患者個人信息與病情,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務水平,完善與成熟醫院體制系統,值得全方位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