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世間萬物都有所差異,良莠不齊,在一個班級中也是如此,有在思想學習等方面名列前茅者,就有落后者。班主任作為班級中的領導者,肩負著教育的重擔更是主要的負責人,如何積極做好后進生的轉化,是班主任必不可少的工作。文章將從班主任視角,對后進生的形成原因、后進生的心理特點、后進生的轉化措施加以分析,幫助班級中的后進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取得長足進步。
關鍵詞:班主任視角;小學后進生;轉化思路
一、 引言
《國家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到,作為教師要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以“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戰略主題的重點。后進生作為全體學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班主任著重教育的工作重點。
二、 后進生的形成原因
(一)個人原因
班級中的部分學生學習意識較為薄弱,在學習中遇到問題不善于思考解決問題,而是選擇逃避和退縮。長此以往,這會導致學生知識體系漏洞越來越大,成績越來越跟不上,逐漸和同學拉開差距,產生自暴自棄的情緒,對教師和學習都產生抵觸情緒。這樣的惡性循環,如果班主任放任,則會更加嚴重,一定要及時干預,糾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成績。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長的任何行為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而后進生的現象與家庭情況有著一定的聯系。有些學生的家長綜合素質較低,也沒有較高的學歷,既不能輔導學生學習,同時對學生的教育方向也沒有規劃。還有一些家長,采用一味地逼迫甚至暴力手段督促學生學習,這樣會給學生形成逆反心理,從而對學習毫無興趣。
(三)教師原因
在班級管理和課堂教學中,有些班主任和各學科老師對優秀的學生和后進生的態度有非常大的區別。對優秀的同學提出表揚,對差生經常性的批評,甚至拿其打比方、作對比;對成績好的學生犯的錯誤一帶而過甚至視而不見,對后進生的錯誤則嚴厲懲罰,讓其自我檢討。這樣只會造成后進生的心理失衡,從而對老師產生厭煩心理,導致學生對學習失去樂趣。
(四)社會原因
當今社會是信息化社會,學生極易受到網絡上的各種信息的影響,由于小學生目前沒有足夠的分辨能力,很容易誤入歧途并沉迷其中,從而導致成為班級中的后進生,例如,沉迷于網絡游戲、不經思考使用查題軟件等。短時間內這些問題不會對學生產生較大影響,但是長時間如此,會使學生學習能力退化,思考能力減弱,逐漸淪為后進生,而班主任的適當引導,常觀察、早發現,可以盡量地規避這個問題。
三、 后進生的心理特點
(一)自尊心易受到傷害
學生時期的兒童都具有較為強烈的自尊和榮譽感,但由于后進生本身具有的缺點較多,老師、同學甚至家長都對其沒有足夠的尊重,而這會造成其希望得到尊重卻得不到的矛盾心理。作為班主任,要意識到這一點,必須要先和學生建立信任關系,并保持該有的尊重后進行談話和教導,而不是粗暴的訓斥、頻繁的批評、不聽解釋的武斷處理,否則會傷害后進生的自尊心,使其產生抵觸情緒,心理矛盾更加尖銳。班主任應當努力與后進生平等相處,換位思考,不要形成師生間難以調節的尖銳矛盾,不然之后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措施都是無用之功。
(二)好勝心受到打擊
每個人在學生時期都希望能得到老師的表揚與鼓勵、同學的羨慕與贊許,后進生也是如此。但后進生因為自身問題,在教師心中已經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所以在出現小問題時,也會被批評、指責,甚至是諷刺,而這嚴重地打擊了后進生的好勝心。有的學生因為在學習落后得不到好勝心的滿足,而去游戲中尋找滿足感,甚至在現實生活中通過不良行為來“高人一等”,這樣會使學生更加墮落,不論在學習和思想品德上都淪為后進生。班主任應當對后進生進行適當的表揚和鼓勵,發掘其閃光點,對其不良行為加以制止,不僅要防止后進生將其他同學引入歧途、影響班風班紀,更要努力將其拉進正途,防止其發展成橫行霸道,甚至為非作歹。
(三)上進心與意志力薄弱
在小學階段,大部分的后進生不是由于智力情況導致的,而是因為長期以來養成了學習態度懶散、上課不集中注意力、私下愛搞小動作、愛交頭接耳、作業不獨立認真完成的習慣造成的。后進生在無人監管督導的情況下,容易出現以上問題,從而失去學習興趣和專注力,這就是意志力薄弱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上進的心,后進生也是如此。他們也有奮起直追,成績提高的愿望,而班主任要做的就是及時了解后進生的心理,提供有效的幫助和支持,對其取得的進步要及時表揚,出現問題時更要分析問題加以鼓勵,逐漸恢復學生自信,能夠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面對未來的學習生活。
四、 后進生轉化措施
(一)平等、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同學
小學生雖然在年齡上較小,但已經擁有一定心智,能夠敏銳地發現教師對其態度的轉變,對教師的言行舉止非常在意,雖然有時候不表現,但一旦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后,會有激烈的反應,而這恰恰是當前班主任所忽視的。例如班級的座位問題,學習優異的同學坐在前幾排,而后進生只能坐在最后一排,甚至是講臺邊上、犄角旮旯,這樣的位置分配是在潛意識中為學生貼上優等生、后進生的標簽,是極其不妥的。作為班主任要盡力做到一視同仁,可以以身高為標準,通過座位輪換制度,讓后進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公平對待,從而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學習情緒。
每一位學生身上都有問題,后進生更是不例外,有的人不喜歡學習,有的人刁蠻任性,有的人行為習慣不好,但作為教師,要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從尊重理解每一個后進生開始,給他們表達自我的機會,對每一件小事做出公正平和的判斷。例如,在班干部選取時,給予后進生上臺表現的機會,并在同學的投票下委以重任。這樣可讓學生感受到“工作”的壓力,在收獲眾多期待和信任后,將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交流中來,順應自身成長之勢,逐漸挖掘優點,養成自律學習的習慣。
所以,身為班主任,應當將后進生的轉化作為教育工作中重點問題。在各種情況下,秉承公平公正之心,對學生給予足夠的尊重和信任,這樣后進生才能夠發自內心的進行改變,全方位提升自身素養。
(二)嚴愛結合,給予期待
在對后進生的教導過程中,班主任對其只有關愛或嚴厲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嚴格與關愛相結合,才能改正后進生的問題,使其在德智方面得到提升。例如:小明同學活潑好動,經常和同學發生沖突。那么在對小明同學進行教導時,要發掘他身上的優點,比如體育成績好、樂于幫助同學等,但同時也要指出他身上的問題,比如遇事缺乏思考、性格急躁易怒等??梢酝ㄟ^讓他參加運動會重要項目、擔任體育委員等方法,讓他感受到老師對他的信任,從而不再抗拒老師為其指出的問題以及管理,約束他們的同時更是關愛他們。在思想工作被做通之后,行為習慣、學習態度都會有所轉變。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一般來說對該科目老師有好感時,會認真學習該科目,積極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和任務,攻克一切難關;對于不喜歡的老師所教授的科目則是不認真聽講,甚至不完成作業。此時班主任應當對學生進行深刻了解,用愛去感染后進生,通過言語和實際行動改善學生和任課教師之間的關系,同時對于不按時完成作業、上課搗亂等問題給予適當的批評,讓學生了解到學習對自身的益處,改正學習態度。從任課教師和學生兩方面進行幫助和勸解,建立良好的課堂氛圍,幫助后進生重新獲得學習樂趣。
這樣嚴愛結合的教育方法,對后進生既沒有過于嚴格的要求,也沒有無畏的放縱,盡管這樣的教育方法對班主任來說過程較為復雜與漫長,但是能夠給后進生帶來從內到外的轉化,從而對學習產生興趣,培養自控力,和自我約束能力。
(三)多方聯系,共同成長
上文已經提到,后進生的形成與自身、家庭、教師、社會都有緊密的聯系。身為班主任,在學??梢耘c后進生需要補差科目的教師進行聯系,通過培養良好的教學關系、課下問題講解、知識鞏固提升等方面,對后進生成績的提高做好鋪墊。
當學生離開學校后,教師也應當與學生家長聯系,深入學生家庭,利用家?;悠脚_、家訪等方式與家長取得聯系,共同制定后進生的轉化計劃。在與家長聯系過程中,要做到和家長處于同一戰線,站到學生角度去解決問題,進行良好溝通,為學生未來發展做出規劃,從家校兩方面促進后進生進步。
當然,班主任更要與后進生的朋友、同學進行談話。了解后進生的優點、現況、困境等,從而及時發現后進生的形成原因以及問題源頭。比如該后進生最近是否沉迷于某種游戲、追新某部小說或電視劇、甚至是家庭成員間是否出現矛盾等問題。深入后進生內心,從各個角度為其解決問題,積極對其進行鼓勵,在精神方面給予正確的疏解和引導,理解與支持,幫助后進生進行轉化。也可以請后進生的同學與其組成學習小組,通過同學間的互相幫助和講解教導,使后進生逐漸掌握適宜自己的學習方法,為轉化奠定較為良好的基礎的同時,心理上也更易接受。
信息化社會學生受到外界影響的可能性較大,班主任應當從教師、家庭、環境等多個因素進行考慮,以多種方式挖掘后進生的潛力,從而使后進生走入正途,找回學習興趣,進行積極轉化。
五、 結束語
后進生的轉化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最為重要的任務之一,這項工作內容較為復雜,歷時較為漫長,這需要班主任以良好的心態和樂觀的態度去面對,并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班主任應與任課教師、家長、學校、同學共同對后進生進行幫助,從后進生的角度出發,給予關愛、教育以及未來發展規劃,使后進生能夠順利進行轉化,感受學習的樂趣,迎來光明的未來。
參考文獻:
[1]鄧佳玉.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過程中德育滲透策略初探[C]∥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20年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論壇(重慶會場)論文集.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20:594-598.
[2]曾少媚.小學班主任育人工作中的后進生轉化策略探析[J].教育觀察,2020,9(11):67-68.
[3]汪楊.小學班級管理中后進生的有效轉化策略[J].求知導刊,2020(12):16-17.
[4]李珍.小學班主任管理過程中與學生和諧關系的構建[J].華夏教師,2019(9):89.
作者簡介:張倩茹,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市增城區茘城街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