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雪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探討了大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認識,分析了大學生在運動中可能發生的不科學的運動因素,指出運動需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方能奏效。學生無論選擇哪一種運動方式,都要秉承科學的原則和堅持正確的方式。
關鍵詞 ?大學生 ?常見 ?不科學運動方式
長時間以來,隨著人們健身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加入到體育運動之中。但他們的普遍錯誤觀點是只要參加體育鍛煉就會對身體有產生良好的作用。然而事實是只有采用科學的運動方式進行身體鍛煉活動,才會促進身心健康發展。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論述大學生身體發育特點,并分析大學生在體育運動中的不科學因素,目的在于指導大學生能夠科學、合理地進行體育運動。
一、大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認識
大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各個地方的社會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讓她們在對體育教育的程度上有著很大的差別。針對大學生迫切成才的愿望,抓住時機以強化大學生的體育意識和科學的運動方式,改善大學生的生活水平,為將來走向社會創造良好的條件。
二、大學生體育運動中不科學因素分析
(一)學習技術動作不遵循基本的規律
許多大學生在學習動作時違反了動作的客觀規律,比如籃球。籃球已經成為了常見的運動項目,每個年齡段都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練習籃球的方式,戰術靈活也大大提高了趣味性。但在學習籃球動作時,有些大學生想要達到較好的訓練效果,而忽略了基本的運動技術,沒有遵循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原則,從而導致出現一系列錯誤動作,也影響了對籃球技術動作的掌握[1]。
(二)體育鍛煉時間間隔過長
只有堅持經常性的體育鍛煉,才會產生良好的練習效果,而有些人的鍛煉間隔時間很長,這樣并不能獲得理想的鍛煉效果。只有讓身體產生鍛煉的“生物鐘”,讓這種刺激成為身體的習慣,才能發揮最好的作用。所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當持續無間隔地進行體育鍛煉。
(三)正常運動項目運動頻率、負荷量不當
許多運動項目都深受大學生的歡迎,但是由于運動頻率、運動負荷掌控不當,即便參加這些項目的鍛煉也可能造成不科學的鍛煉,比如跳繩。跳繩受到許多健身愛好者的喜歡,學校也在積極的推廣,花式跳繩是一種簡單易操作的運動,使學生在鍛煉身體的同時也愉悅了身心。但因為運動量大,有人用它當作減肥的一種方法,堅持快頻率、大運動量和長運動時間,這實際上是不科學的,跳繩也需要不間斷地進行練習,只有長期練習才會達到良好的效果。
(四)過度追求刺激性的運動項目
有些運動項目對身體素質等各方面的要求較高,并不適合所有人,比如蹦極。蹦極具有很強的刺激性,要求對心理承受能力極高,然而對于心臟承受能力較差的,有可能會導致人體出現心力衰竭和心率失常的現象,而且會導致視網膜脫落,對眼睛尤其是高度近視的人有很大的危害,并且存在一些安全隱患,如果設備維護不當有可能會出現危險,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2]。
(五)運動習慣不當
1.不做準備活動。適當準備活動可以改善身體的運動狀態,還能改善內臟器官的惰性。通過準備活動的練習可以增強呼吸系統等機能水平,使肺通氣量不斷增加,也能獲得大量地氧氣。但有些人沒有養成良好的準備活動習慣,如此容易造成運動損傷的現象[3]。
2.不做放松整理活動。在運動時,由于肌肉會保持高度緊張,如果在進行大量的運動后沒有做放松運動就馬上停止,那么血液就不可能迅速回到心臟,疲勞也不會輕易消除,此時就會出現頭暈等現象。如果運動過后做一些有關放松的運動,使肌肉有一定的緩沖,這樣會產生良好的效果。
3.空腹運動。很多大學生在運動時會空腹進行,如此會出現心率不齊的癥狀,甚至還會出現頭暈眼花、四肢無力的情況。而在空腹運動之后馬上就攝入大量的食物,長時間容易得腸胃方面的疾病。
4.飯后立即做劇烈運動。吃完飯后做一些強度適當的運動,可以使胃蠕動不斷增強,有利于更好地吸收食物,促進身體健康。然而如果吃完飯后立即做劇烈運動,會對人的身體產生非常大的危害,也會對腸胃產生一定的刺激,讓胃腸黏膜遭受一定的損害,甚至還會引發腹痛等癥狀。
三、結語
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的下定義是“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是身體、精神的健康和社會適應的良好總稱”[4]。由此可知,隨著人們對健康的渴望的不斷加強。本文通過對體育的認識、常見的運動方式及不科學因素進行一系列分析,闡述了我們要因人而異、循序漸進,遵循基本的動作規律,樹立正確的思想,同時也要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不要急于求成,合理控制運動強度的大小[5],從而為大學的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朱奇志,曾慧芳.籃球規則的起源與發展[J].體育科技,1999(Z1):14-18+24.
[2]黃明明.蹦極[N].中國保險報,2017-08-22.
[3]王峰.熱身活動對肌肉力量的影響[J].科學之友(B版),2008(06):113-114.
[4]胡揚.全民健身也要講科學[N].人民政協報,2019-08-08.
[5]李朏佺.大學生科學健身素養現狀研究綜述[J].搏擊(武術科學),2015,12(03):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