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是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重大制度創新,為紀檢監察機關實現“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提供了明確方向。其中“第一種形態”既是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也是監督執紀的第一道防線,體現了我黨勇于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然而,基層黨組織在實際工作中普遍存在認知偏差、職責不明、手段單一等問題,導致“第一種形態”的運用效果不佳。因此,基層黨組織要提高思想站位、在使命擔當上下功夫,要壓緊壓實責任、在推動落實上下功夫,要加強能力建設、在筑牢屏障上下功夫。
關鍵詞:基層黨組織;“第一種形態”;歸因與對策
2015年9月,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的王岐山在福建主持座談會上首次提出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的概念,強調以嚴明紀律推動全面從嚴治黨。[1]2016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對“四種形態”提出了更加明確的定義。[2]“四種形態”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監督執紀理論與實踐的總結與凝練,也是對新形勢下全面從嚴治黨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其根本意義在于推動了“兩個責任”落細落實,凸出組織關心愛護黨員干部的意愿,更體現了挺紀在前、抓早抓小的具體措施。踐行監督執紀“四種形態”,要重視運用“第一種形態”,讓咬耳扯袖、紅臉出汗成為常態,防止“小病”變成“重癥”。實際工作中,基層黨組織對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的運用效果不佳,工作程序與方法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認真研究。
一、基層黨組織踐行“第一種形態”存在的突出問題
1.思想認知存在偏差。一是權責界限不清。不少基層黨組織認為運用“四種形態”是紀檢部門的職責,挺紀在前變成了將紀檢機關或紀檢委員推在前面,忽視黨內監督工作和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有的基層黨組織認為監督執紀主體應該是上級黨組織,運用“第一種形態”會影響內部團結甚至影響工作,存在“等靠要”思想。二是思想認知偏頗。少數基層黨組織書記忽視“一崗雙責”,把“自己擔任領導后從來沒有處理過干部”作為政績,缺乏應有職責擔當;部分基層黨員干部仍然認為批評是得罪人的事,運用“第一種形態”時害怕拿捏不準尺寸,在同志間抹不開面子,吞吞吐吐,開不了口,不愿咬耳扯袖,相關工作甚至趨于形式主義。少數黨組織寧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敢監督也不愿監督,對一般的問題無暇顧及,問責不嚴,以輕處理、冷處理為主,監督成為一句空話。[3]
2.手段運用比較單一。一是法規研究不系統。有的黨組織認為運用“第一種形態”就是批評教育,形式與內容往往千篇一律。除了四種談話、民主生活會和組織生活會,有的基層黨組織很少使用其他方法抓牢黨支部日常監督,導致無法掌握黨員隊伍思想狀態,對員工“八小時外”的朋友圈、社交圈不了解,有的黨組織書記對個別黨員的違紀違法問題長期不知情等。[4]依據黨內法規,“第一種形態”應包含談話函詢了結、提醒談話、警示談話、糾正或責令停止違紀行為、限期整改、責令作出口頭或書面檢查、召開民主生活會批評幫助、責令公開道歉(檢討)、通報(通報批評)、誡勉(誡勉談話)等多種措施。二是落實制度不健全。部分基層黨組織沒有針對“第一種形態”制定相應的制度,導致“第一種形態”執行比較隨意,存在程序不嚴謹、文書不規范、記錄不完整等問題,對相關材料也缺乏歸檔意識。
3.踐行能力時常不足。一是重說輕做。有的基層黨組織對干部用“信任代替監督”,口頭要求提的多,落實到監督檢查行動的少,主動“抓早抓小”意識不強。有的黨組織在開會、座談時泛泛而談,不針對具體問題精準談話,當事人意識不到,其他人感覺不到,不能起到震懾、警醒效果。有的黨員領導干部對黨風廉政建設存在思路不清、經驗不足、方法不夠等問題,片面強調工作困難,角色意識不強,僅僅依靠被動監督方式。二是重談輕效。有的沒有對信訪舉報的內容、涉嫌違紀問題的性質認真分析研判,把嚴重違紀問題當成輕微違紀問題草草處置;有的黨組織通報黨員違紀問題時,簡述主要違紀事實、違紀性質等內容,不能起到對受教育者以案示警的作用。
二、基層黨組織踐行“第一種形態”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政治站位不高。“四種形態”是新時代的監督執紀理念,是對“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繼承和創新。少數基層黨組織負責人沒有學深悟透“四種形態”的精神實質,政治站位不高,在思想認識上因循守舊,沒有打破陳規陋習、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沒有認識到“四種形態”就是層層設防的“四道防線”。少數黨員領導干部一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錯誤觀念,認為“批評教育不管用,從嚴懲處才有效”、對查辦大案要案情有獨鐘;另一方面以“第一種形態”的批評教育,即紅臉出汗咬耳扯袖代替紀律處分、組織處理,甚至代替立案審查。
2.“兩個責任”要求不清。實事求是地運用“四種形態”是政治責任。《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2016.10.27)第七條規定了“黨內監督必須把紀律挺在前面,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第九條規定了黨內監督體系中黨的基層組織負責日常監督,第十七條、第二十一條則明確規定了 “現領導干部有思想、作風、紀律等方面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的,有關黨組織負責人應當及時對其提醒談話;發現輕微違紀問題的,上級黨組織負責人應當對其誡勉談話...”[5]。但有的黨組織不把落實“四種形態”寫入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清單中,導致責任不明,履職不力,監督缺失。少數基層黨組織負責人顧慮多,提醒、批評同志時不能直截了當,表達不清晰,導致“第一種形態”效果虛化、弱化,不能真正咬耳扯袖、紅臉出汗。
3.運用“第一種形態”不準。有少數基層黨員領導干部對“四種形態”的內在含義理解不透徹,沒有制定科學的規范化流程,不能正確把握運用“第一種形態”時機、步驟和方法,用黨章黨規黨紀教育和挽救黨員干部的效果較差;部分干部對第一種形態、第二種形概念不清,適用手段吃不準,開展工作不踏實;部分干部工作方式、方法有待改進,特別是在開展監督檢查、收集研判問題等方面,不能因時因勢而變。
三、基層黨組織踐行“第一種形態”的對策建議
1.要提高思想站位、在使命擔當上下功夫。一要深刻把握“第一種形態”的科學內涵。基層黨組織要提高站位,學深悟透弄通新時代黨建思想,準確把握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的科學內涵和層層設防的遞進關系,充分認識深化運用“第一種形態”在全面從嚴治黨方面的戰略價值。二要增強貫徹執行的思想自覺。小洞不補,大洞吃苦。黨員干部違紀違法是一個逐步變化的過程。“第一種形態”重在預防,是對黨員出現違紀苗頭的及時糾正,是黨組織對黨員干部的關心和愛護。基層黨組織理應成為運用“第一種形態”的“排頭兵”,從治病救人的角度,主動關心愛護同志,自覺維護黨的肌體健康,切實增強運用“第一種形態”的效果。
2.要壓緊壓實責任、在推動落實上下功夫。一要將深化運用“第一種形態”作為基層黨組織落實“兩個責任”的重要內容。基層黨組織要強化主體責任意識,充分認識“第一種形態”對關心愛護黨員干部的積極作用,把深化運用“第一種形態”作為主體責任和“第一責任人”職責的重要內容。要建立常態化管理機制,推動責任落地,加強常態督查,形成良好的工作導向。二要注重精準運用“第一種形態”。要因人因事區別對待,綜合施策分類處置,靈活運用提醒談話、召開民主生活會及組織生活會等方式方法,果斷采取誡勉談話、通報批評、責令檢查等組織處理措施。讓提醒、批評直達“痛處”,真正達到“紅臉出汗”的效果,真正發揮“第一種形態”的提醒、震懾、警示三重功效,確保實現紅臉出汗教育大多數、懲處極少數的政治效果、法制效果和社會效果。
3.要加強能力建設、在筑牢屏障上下功夫。堅持問題導向,及時總結,大膽創新,綜合運用、靈活運用“第一種形態”手段,及時糾正黨員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實現從常態預警到非常態嚴厲懲治層層設防,使黨規黨紀的提醒、勸誡和制裁覆蓋到全體黨員[6]。一要樹牢四個意識。基層黨員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強政治自覺,通過經常性的黨性教育和黨性鍛煉,凈化精神世界,站穩政治立場。努力做到負起責任、敢于擔當。二要培養提升工作藝術的能力。運用好“第一種形態”,必須要敢批敢管,傳播正能量,要培養提升工作藝術,善用科學的方式方法。如咬耳扯袖重在防患未然,既不必大動干戈,也不能含糊其辭。對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準確運用提醒談話、批評教育、誡勉談話等方式,促使黨員對自身存在的問題早反省,早改正。總體來講,基層黨黨組織干部運用“第一種形態”時,要把嚴管厚愛作為基本的工作原則,要把信任和尊重放在首位,要體現幫助同志的真誠,體現表達善意提醒的溫情。
因此,準確并實事求是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需要基層黨組織能夠認真領會“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精神實質,深刻領悟“四種形態”的邏輯關系,需要我們緊扣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充分發揮“第一種形態”的防線作用,不斷深化標本兼治,實現政治效果、紀法效果、社會效果相統一。
參考文獻:
[1]王岐山在福建調研時強調:全面從嚴治黨,嚴明黨的紀律,把握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N].中國紀檢監察報,2015-09-27.
[2]習近平在十八大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發表主要講話強調: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依規治黨,重新體制機制強化黨內監督[N].人民日報,2016-01-13.
[3]周興有.國有企業紀委監督“四種形態”執行分析[J].發展,2021(09):70-71.
[4]嚴巧.芻議用好監督執紀“第一種形態”[J].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21(23):34-35.
[5]《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2016.10.27)
[6]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挺紀在前的理論創新和行動指南,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5-10-19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時代高校政治生態測評體系研究”(18ZZB003);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時代高校政治建設:意蘊、邏輯和路徑”(2019SJB980)。揚州市反腐倡廉制度建設研究所研究項目“高校推進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常態化研究”(FFCL18B07)。
作者簡介:劉紅斌(1968-),男,河南洛陽人,副研究員,揚州大學紀委辦公室主任,從事高校黨政建設和高校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