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濤
有的時候,訂立規則、遵守契約就是最大的人情味。
我在書市上偶遇一張簽訂于1929年11月6日的英國學徒契約。
契約寫在一張厚厚的紙上,那張紙帶有水印,蓋著“2先令6便士”的印章,說明它是一張批量銷售的專業學徒合同。合同的主體內容由章印和手寫兩部分組成,藍色章印部分的內容包括簽約人、學徒監護人、家庭住址、學習時間、學習內容、支付學徒款額等,手寫部分是簽名和日期。
這張折成幾疊的契約,規定一個居住在伯明翰,名叫理查德·巴特的學徒,從簽約日起到1933年6月7日這3年7個月的時間內,在當地一家叫貝里斯·默爾康的公司學習機械車床的事宜。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最早可追溯到12世紀初的英國學徒制,為工業生產培養了大批合格的技術工人。直到今天,學徒制仍然是英國職業教育的重要形式。
這張近百年前的學徒合同對理查德·巴特和貝里斯&默爾康公司在實習期間的權利、義務都做出明確、詳細的規定,比如“實習期間學徒不得故意損壞公司財產”“學徒每周領取16先令6便士的工資”“學徒對公司有意見必須經所在車間的工頭轉達”“學徒的父親與公司達成一致,為他提供實習期間所需的食物、衣物及住宿費用,生病期間還應提供醫藥費”等等。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份契約上僅簽名就有6個,包括理查德·巴特和他的父親,貝里斯&默爾康公司的兩位主任、一位秘書以及在簽約現場的一名機械工程行會的書記。這份契約還標注了在注冊號碼集、工資本集和契約集中分別備案登記的3個號碼,并且蓋上了公司的鋼印。
對16歲的理查德·巴特來說,這張紙讓他對實習期間3年7個月的生活有了詳細的了解——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可以爭取、什么必須獲得,都在這份形式完整、約定明晰的專業契約中寫明。
這讓我想起我在中國農村看到的一張幾十年前的契約。那張不到百字、語焉不詳的紙片見證了一個6歲孩子命運的突變。因家庭窮苦,她經一個中人介紹,被“送給”宗族里另一戶人家做女兒,雙方約定,親生父母永遠不得領回女兒,條件只是新家庭不得虐待她。那個孩子叫張小妹。
和理查德·巴特的契約相比,張小妹的契約真是薄得可憐,她要面對的未來是如此不確定,讓人恐懼。
如果往更深層次探討,這兩份契約背后是現代性和鄉土性之間的生動對比。
作為熟人社會的鄉村散發著更多的人情味,人人都是同宗大家庭的一部分,凡事也不必算那么清楚。他們擔心,若是“親兄弟,明算賬”,人和人之間會不會只剩下赤裸裸的利害關系和冷酷無情的規則條款呢?然而,如果將這種人情規則用在工業社會,反而顯得冰冷和殘酷。倒是理查德·巴特那種“法不容情”的條款,更讓當事者感到安全和踏實。
有的時候,訂立規則、遵守契約就是最大的人情味。
摘編自《環球》2021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