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葦
放寒假了,我又可以再次靜心投入并沉浸在書海里。
去年疫情期間,我捧著家里那本發黃的《傅雷家書》翻來翻去,看不懂里面講的肖邦和貝多芬,草草翻閱,并未細讀。當時只留下一個問號——這本書是大翻譯家父親傅雷寫給大鋼琴家兒子傅聰的家書,那序言里的傅敏又是誰?
前陣子,一則關于“‘鋼琴詩人傅聰因新冠病毒不幸在英國逝世”的新聞成為了我們家當天的晚餐話題,我向老媽詢問傅敏是誰,老媽略帶感慨卻又意味深長地讓我自己尋找答案。
于是,寒假的第一天,我重新看了一遍《傅雷家書》,并終于在另外一本《傅雷與傅聰》的傳記里找到了答案。這個答案讓我意外,卻又冥冥中覺得合理,果然,傅敏也是傅雷的兒子,他是傅聰的弟弟。
《傅雷家書》暢銷不衰,多次翻印出版,在廣大讀者中有著廣泛影響。它是父親寫給孩子的書信集。收集的是1954年至1966年12年間,父子之間數百封的書信往來,貫穿傅聰出國學習、成名到結婚生子的成長經歷,也反映了傅雷的工作、朋友交往情況以及一家人的起伏命運。從開頭到結尾,力透紙背的父子情叫人唏噓、令人落淚。但因為這是一對非常特殊的父子:父親傅雷,既是作家,又是翻譯家,學貫中西;兒子傅聰,則是藝術家。這樣的家書就充滿了文學色彩、藝術色彩。它不是一般的家書,其中蘊含了很多人生哲理和感悟。這本書超出了一般家書的范圍,帶有思想、文學、藝術色彩,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這次再讀、深讀《傅雷家書》,我對“父愛如山、母愛如水,紙短情長、見字如面”有了更深的感悟,并且縈繞我心頭的另一個疑問:在往來繁復的通信里,只有寥寥數筆提到這個家里唯一的弟弟傅敏,翻頁快的人大概都不會留意他的存在。恰巧,我也是弟弟,也是家里的次子,這讓我覺得有點好奇,有點心酸。
在另一本葉永烈寫的《傅雷與傅聰》里,我看到了更為完整的傅雷家事。傅聰出生后,全家人的愛全都傾注到他的身上,找最好的老師教他彈琴,送他去最好的地方,在最好的環境里,給最多的愛與關注,讓傅聰實現最極致的發展,直到另一個兒子傅敏出生。生于斯,長于斯,這個被叫作傅敏的孩子也想跟哥哥一樣,學習音樂。他跟父親的好友偷偷學過一小陣子小提琴,他的音準之好,讓這位老友也來勸說傅雷,稱傅敏很有天賦。并且,傅聰在回憶錄里,曾經提到他們兄弟比手,他無意中發現弟弟的手掌比自己的更修長更舒展,更適合彈琴。可是,他們的父親不讓。這位父親說的話如今已無從考證,大體意思是,我們家已經有了一個傅聰,不需要也沒有能力再培養另一個傅聰,那你就去當個老師吧。
以現代人的體驗回看當時的抉擇,對愛子心切的傅雷來說,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要背負多少愛與痛,才能在一個孩子還在11歲時,就給他下結論,澆滅他內心小小的夢想火苗。
故事的結局是傅敏放棄了學琴,遵照父親的意愿做了一輩子普普通通的中學老師,他斷了自己的夢想,也斷了自己的升職路,把自己關在小小的房間里,潛心整理家書。旁觀者可以惋惜,可這就是當局者傅敏的人生,他接受了它。包括他還不知道的,后來迎接他的是連綿數十年的坎坷不平,風云突變,雙親自縊,家庭破裂。時代的傷痛如一根刺,扎進他心頭最柔軟的地方。
傅敏,一個靦腆又懂事得讓人心疼的弟弟,他被人群擠在一邊,被歷史遺忘在角落,卻欣慰地微笑著看著哥哥,坦然接受周遭的一切。他平靜而泰然地整理著父親和哥哥往來的書信,而在整整一本書里,只有序言出現了他的名字。
我帶著揮之不去的惆悵,和姐姐、媽媽一起聊了很久。我們共同回憶了我和姐姐的童年趣事,老媽也分享了她在少年失去父親后,作為家中長姐,與外婆以及舅舅、姨姨們相依相伴的心路歷程。我突然感覺自己一下子成熟了。
于是,我終于寬了心,并理解了傅敏:
傅敏雖然沒有著書立說,沒有琴聲震世,但他善良、寬厚、隱忍,在經歷了常人難以承受的身體和精神的磨難后,依然能保持一顆感恩的心,這胸懷和人格來自于傅家優良的家教和品質傳承。在傅敏編撰家書時,他的內心必定是喜悅且舒暢的。因為他深深知道,家里曾經充滿那么多的愛。
相聚有時,離別有時,回憶若能取暖,何妨撿柴拾枝?
(指導教師 ?姚 ?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