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文娟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高年級階段的語文學習中,隨著語文知識的豐富和加深,培養小學生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養成良好閱讀習慣,可為今后的語文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課前預習,獨立尋疑
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要想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注重課前的預習至關重要。在預習中,首先要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在初讀課文后,畫出重點詞句,做到讀通課文;再讀課文時,結合閱讀提示,試著解決問題,并尋找出不理解之處,進行質疑,甚至可以提出對知識本身進行的懷疑、研究。
如《竹節人》一課,學生預習時就可以根據閱讀提示,依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進而關注和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高效解決不同的任務。就拿本課的第三個任務來說吧:講一個有關老師的故事。據此閱讀目的,我們就可以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迅速找到與此相關的段落,“上課時老師看見學生偷偷玩竹節人,沒收拿到辦公室自己也玩起了竹節人。”學生在此方法的學習基礎上推而廣之運用在日常的閱讀中,就大大提高了閱讀效率。
如《燈光》一課,閱讀提示中:課文中,天安門前璀璨的燈光、郝副營長書上插圖中的燈光和戰場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間有什么聯系?它們與課文題目又有什么聯系?問題的提出,學生在預習中邊讀邊試著解決,對于課堂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課堂閱讀學習會變得非常輕松。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活潑生動、豐富有趣的情境,有助于活躍語文閱讀課堂的氛圍,激發小學生閱讀學習的興趣,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比如教學《桂花雨》這一課,課文多次提到了桂花香,并將“香”由表及里,層層深入,將花香不斷升華成濃濃的思鄉情。為了把學生帶到課文描寫的情境中,我出示“桂花開得最茂盛時”圖片,同時播放舒緩優雅的音樂,用語言描述來到桂花樹下,看到了桂花枝葉繁茂,香氣濃郁的情境,展示桂花紛紛落下的場景,引導學生進入“桂花雨”情境中,激發學生通過閱讀課文一讀為快的興趣。
再如教學《月光曲》中第九自然段,皮鞋匠聽到貝多芬彈奏的音樂所想象的畫面時,老師邊讀邊播放視頻資料,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受到直觀地熏陶和感染,同時使學生也躍躍欲試,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自主質疑,疑中感悟
課堂上,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要給學生提供質疑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充分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問題。
如學《宇宙生命之謎》一文時,學生圍繞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大膽質疑,帶著問題去讀書,去思考,結合文中批注,想辦法解決,同時學生間進行互助解疑,培養學生的解疑能力。
再如《窮人》一文,文章開頭為什么要對這間漁家環境進行描寫呢?通過閱讀,學生感悟到這樣寫能夠凸顯主人公桑娜的勤勞能干,對生活抱有美好希望,這也為后文她寧肯自己吃苦受累也要撫養鄰居家孤兒埋下了伏筆。
四、多讀善思,其義自見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新課程標準中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要讓學生理解地讀,傳情地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
如在教學《橋》一文時,由于這篇微型小說篇幅小,大量使用短句來烘托緊張的氛圍,在引導學生多次誦讀的基礎上,便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山洪到來時情況的危急,人們的驚慌失措,進而體會到老支書的沉著冷靜、忠于職守、舍己為人、不徇私情,領悟到這座“橋”是黨和人民群眾的連心橋,是危難關頭共產黨人為百姓架起的生命橋。
五、自讀感悟,合作交流
明代學者顧炎武說:“獨學無友,則孤陋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合作學習也是閱讀教學很重要的方法之一。
如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文五壯士痛擊敵人部分時,我們學習了點面結合的場面描寫方法,那么在學習《開國大典》時,就可以將前課所學方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高效學會開國大典閱兵式部分,并經過適時的練習,很好地掌握點面結合的場面描寫方法。
在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一文時,圍繞“為什么邱少云會在烈火中紋絲不動”這個問題展開小組合作學習,學生能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從不同角度解讀答案,更好地領悟文本。
六、借助媒體,輔助閱讀
多媒體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其集合聲音、色彩、視頻、光線為一體,可以聲情并茂展現教學的知識內容,有效指導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我們可以巧妙借助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來增加語文閱讀教學的靈活性,豐富教學的手段,提升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
例如,在教學《草原》這篇課文,作者用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描繪手法,向人們展示了草原獨特的風光之美和人們的熱情好客,展現了蒙漢情深這一主題。閱讀教學的重點,是能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呈現,學生之后的閱讀便可使學生在離草原遙遠、認識不多的情況下,真切地感受到美麗的草原風光,和蒙古族同胞的熱情好客。
在教學《七律.長征》時,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向學生播放相關影視劇片段:爬雪山、過草地、強渡大渡河等,出示長征路線圖,從視聽角度震撼學生的心靈。再通過配樂感情朗誦,讀出磅礴的氣勢,學生就能夠好地領悟紅軍的大無畏精神及樂觀主義精神。
七、激勵評價,激發興趣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贊賞、激勵的評價語言不僅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對課文產生濃厚興趣,還能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堅定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但教師的評價語言不能過于籠統,一定要根據學生的朗讀給予準確到位的評價。如:“發音標準,沒有漏字。”“回答聲音很洪亮,有進步。”“敢于積極發表意見,但思路要換一換”“這個問題,答對了一半,老師相信你一定會想出來的。”
總而言之,有效指導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應注重課前預習、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自主質疑、合作學習、多媒體、激勵評價等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入手,把課堂還給學生,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在閱讀學習中感有所悟,情有所依,語文綜合素養才能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