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長梅
在習作教學中,語文老師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困擾?讓學生以《我做了一件好事》為題習作,收上來后就會出現15個撿錢包的,12個給老奶奶讓座的,5個送迷路的小妹妹回家的等等??傊?,習作內容高度一致,毫無新意。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教師習作前的指導過于詳細。有的老師唯恐學生寫不出來,就詳細指導。就連每個自然段的某句話寫什么都要求到位。孰不知,老師講的越透徹越細致,對學生的束縛就越多。學生的寫作思路被框定,學生在寫作時都努力體現老師的思路,表達老師的理解,學生寫作就會出現千篇一律的現象。在這樣的千篇一律中,學生的情感往往如一潭死水,學生的創造性逐漸被扼殺,這樣的習作學生是不會感興趣的。
二是學生認為:習作就是考試,教師是要給分的。出于應試的目的,學生便從老師的評判標準去寫,出現千人一面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如何才能實現“我手寫我心”,讓學生的習作百花齊放呢?
一、科學、規范地習作指導
2011版課標強調: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為此,我們教師要讓學生對習作有合理的定位,習作不是簡單的模仿復制或把漢字機械地騰挪轉換。寫作是用文字說話,是為了記錄生活、表達思想或抒發情感。教師要引導學生說自己的話、說真實的話。寫作就是“我手寫我心”。寫作是心靈的映照,心有所感才能有感而發,唯有以我手寫我心,寫作才能煥發靈性,激揚個性,寫作是一種需要。教師要多想辦試調動學生的內在需要,比如:變換角度,寫有對象,讀者在場,培養學生知曉為什么寫,寫給誰”,培養學生捕捉內心獨特感受的能力。
然后,教師的指導要有廣度與深度。老師在指導時要讓學生自主選材,明確寫作材料“我做主”。圍繞命題和要求,老師要放手,鼓勵學生自己擬題,自主選材,自己擬題能貼準興奮點,各具特色。教師可以用氣泡型、階梯型、魚骨型等圖式安排學生小組合作,從“廣、深、新”多角度發散思維,讓寫作材料豐富多彩。
最后,降低寫作難度,提高學生習作能力。我們可以從習作的篇幅上動腦筋。習作篇幅比較長,學生完成習作花費的時間會比較長,這對于容易受惰性與畏難情緒影響的小學生來說,難度太大。長此以往,將會使他們望而卻步,逐漸對寫作失去信心。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不妨化整為零,化繁為簡,加強片段的訓練,只給學生一定的要求,讓學生用一段小篇幅文字,描繪在日常學習生活的所見所聞所感,或結合教材內容進行仿寫、續寫,搭建一個讓學生樂于去寫、輕松去寫的平臺。難度的降低使學生不需要在寫作上花費很長時間,不再因為篇幅太長而產生畏懼,幫助學生戰勝惰性,學生經歷了這樣充滿樂趣而又循序漸進的片段訓練后,能夠熟練的掌握片段寫作的技巧,并能對片段寫作充滿興趣,進而找回他們對習作的興趣與熱愛,可謂一舉多得。
二、重視習作后的修改
小學生的習作與孩子們學走路一樣,都要經歷坐、爬、站、走、跑五個步驟,那么小學語文的寫作教學也要精力觀察、積累、訓練、表達、賞析與評改。
俗話說:習作習作,三分作,七分改。學生完成的習作如果能通過系統的修改,也能糾正其千篇一律的現象,讓習作內容各具特色。
1.學生自改
此方法適用于學生剛剛完成習作后。教師要有針對性地提出修改的目標,然后讓學生參照標準自行修改。比如:語句通順,標點運用得當是常設目標,其他目標要結合本次習作的訓練要點設定。
2.同桌互改
此方法可以放在教師集中點評后進行。此時,絕大多數學生對習作的目標有了充分的把握,并明確了修改方向。在修改對方習作時能有跡可循,讓學生修改習作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3.集中修改
教師可以篩選出若干質量較高的習作,讓學生對比分析其開頭、部分片段和結尾各有什么優點,再出示一篇亟待提高質量的習作,引導學生從全篇、局部和重點語句等方面進行修改。
三、及時表揚與鼓勵
老師要以兒童的眼光看待學生所寫的內容,所表達的情感。并用放大鏡去發現他們作文中的創新點。比如哪個詞語用得好,哪個句子寫得美,哪個標題有新意,哪個結尾很精彩......一定要在全班點名隆重表揚。教師還要善于引導和點撥,幫助學生獲得突破、拓展與超越。好詞佳句不強求。學生自己的語言最流暢,最有溫度,不要過于強調寫作的優美。
總之,在學生的習作過程中,老師多些寬容與肯定,從兒童的視角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反映眼中、心中的世界,敢說心底里的大實話,能說平實的話,不說老氣橫秋假大空的話,就能讓習作“百花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