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州
(國網四川鹽源縣供電有限責任公司,四川 鹽源 615700)
智能配電網的建設與運用給人民群眾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配電網的組網方式仍然需改進。具體來說,是根據區域及區域經濟的不同,結合現狀配電網的情況,研究出適合的配電網組網方式。認真分析配電網的現狀結構,合理布局主聯絡環網點和次聯絡環網點。關于次聯絡環網點的分析,需要從多方面給出建設性的意見,而對主聯絡環網點的分析,需要確定一個典型的聯絡點,然后根據其頻率和位置的不同來進行分等級處理。除此之外,還需要依據實際情況對配電網進行“屬地”規劃,確定好配電網的單元結構以及路線,為后期電網建設和發展提供優化方案。在對某地區進行智能配電網的建設規劃之前,需要對該地區供電情況和用電情況進行調查研究,這樣在配電網的規劃及工程建設當中,才會找到更適合該地區的配電網網格。
本文以某縣域小城鎮為例,對小城鎮智能配電網“網格化”規劃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按照功能劃分將該村劃分為公共服務區、文化教育區、居民集中住宅區、商貿交易區、醫療及基礎設施區以及特色產業區6種類型,占地面積約為12.6km2。結合政府規劃圖,并貫徹單一功能最小化原則對以上功能區用電進行科學劃分,基于該地區實際情況可以將其劃分為90個網格,利用現場收集資料,預測與計算該城鎮每一種功能區域、每一個網格用電負荷量,從而為配電規劃提供基礎數據。
根據網格的劃分以及遠期負荷的測算,本城鎮的改造需要新增電源點。借助互動地圖及政府規劃選址變電站,綜合考慮后,總結出該城鎮北方應增加1個變電站布點。由此以該城鎮改造工作的配套電源建設,同步開展35kV及以上項目需求,提出新建35kV變電站,新增主變2臺,新增主變容量25MVA。結合該城鎮原110kV變電站布局,作為該城鎮負荷的1個電源點。
表1
將該地區變電站饋出設置為主干層,將環網單元節點、開關站饋出設置為次干層,剩下的便是分支層。針對主干層、次干層和分支層的具體情況設計相對應的接入量,如表1。根據該地區實際情況,新架設的網架不得多于3層,對現狀網架多的層次進行科學梳理。
該城鎮10kV電纜網目標構架主要由單環和雙環構成。10kV線路保持100%的聯絡率,N-1線路通過率也為100%。要提升10kV電網負荷轉供能力,為上一級電網提供可靠支撐。增加出線容量,選擇適宜的切改方式,這樣可避免出現供電交叉重疊的情況,也保證了負荷的均勻分配。要通過開關站緩解出口電纜通道資源不足的問題,由于電纜線路分支較多,缺乏清晰的層級,還要保證各站之間的正常聯絡,這樣10kV配電網才能更好地為高壓配電網提供支撐。
針對配電網的自動化規劃,首先針對配電自動化主站方面,應務必確保基本功能的完善,如此才能提高數據的完整性,確保圖模質量,并提升配網的實用化水平。同時,積極針對此前的配電自動化主站進行應用升級,滿足一體化調控與智能化配電網調度的發展需求。針對此前的老舊設備,如果無法滿足自動化要求,則須予以更換,以確保新建工程與主控的自動化終端始終保持同步建設。改造故障率高且無法得到有效修復的自動化設備為重點,以確保“三遙”“三線”的全面覆蓋,進而通過對“三遙”終端設備的自動化改造,使其主次干層均能達到100%的“三遙”覆蓋率。
目前,普遍采用光纖通信配電網,但缺少光纜鋪設的地區,則應設計以載波或無線公網的方式對該地區通信網進行補充。同時,考慮到此后的業務介入,針對光纖芯數的設置也應統一考慮,使無法鋪設光纜的區域也能達到100%的光纖通信覆蓋率。在這個過程中,仍須遵守網絡數據實時、網絡易擴展的原則,逐步完善對老舊通信設備的改造與升級,使之滿足多元化負荷的接入條件,并為其后續的發展奠定基礎。
小城鎮智能配電網采取網格化規劃模式,提高供電可靠性,將地域的發展理念融入配網的規劃與建設中,以支持小城鎮配網系統的長遠發展,提升配網體系的科學性、合理性,滿足供電需求和優質的供電質量以及供電可靠性。總之,將區域的發展理念融合“網格化”電網規劃,才能更好地滿足該區域人民的用電需求,同時配電網也得到健壯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