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娟 朱儒梅
(重慶市渝中職業教育中心,重慶 400042)
2017 年1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于國民教育的始終。
“愛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公民必須恪守的首要的基本道德規范,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2017 年10 月18 日,十九大報告中再次提出,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中職學校如何結合傳統文化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是擺在中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務,筆者作為一名教師黨員,在擔任中職護理專業班主任工作期間,組織開展了一些活動,進行了一些探索。本文就是在2017 年端午節到來之前,在本班班會課上開展的一次“弘揚傳統文化,傳我濃情粽香”主題教育活動。
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習慣,浸潤傳統文化之澤。本班學生均為住讀生,女生居多,他們心思細膩,感情豐富,在端午節放假時間短,多數學生不能回家,思戀家鄉,想念家人,想回家和家人團聚,也特別渴望節日溫暖,期望受關注,受重視,受表彰。以節日為契機,組織同學們集體過節,讓學生了解歷史,學習傳統節日相關知識,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實施愛國主義教育。
讓學生著漢服,行漢禮,吮吸中華禮儀之汁。在活動中,讓部分學生現場展示漢服服飾,示范正規揖禮、拱手禮、萬福禮等,感受中華禮儀文化,實施文明禮儀教育。
讓學生學包粽子,分享成果,體會實踐之趣。中職學生文化基礎普遍低于普高學生,但動手能力一點不差,甚至更勝一籌,他們在初中階段長期被忽視,被邊緣,渴望被承認,被肯定。活動中,結合節日氣氛,全體學生動手包粽子,展示成果,分享快樂,讓學生在其中體驗學習的快樂,勞動的樂趣,分享的喜悅,自信重建,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讓學生體驗生活,學會合作,構建團隊之魂。活動前,組建了端午文化知識等四個小組,將全體學生編入小組中,在組長組織下,做好活動準備,發揮個人才藝優勢,推進活動實施,共同完成主題教育活動。讓同學們以任務為導向,互幫互助,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動手能力,增進班級建設,感受班級溫暖,實施集體主義教育。
節前三天,召開班干部擴大會,討論關于費用開支的決定,確定了“弘揚傳統文化,傳我濃情粽香”活動主題及活動主持人,組建了漢服禮儀展示組、粽子兒歌演唱組、粽子教學組、端午文化知識收集組四個小組,推選了小組長,明確了各小組任務內容。即:漢服禮儀展示組負責準備衣服,籌備禮儀,現場展示等任務;粽子兒歌演唱組準備兒歌和現場展示;粽子教學組負責準備食材選購,籌備包粽子教學,進行現場展示,還有分享技巧等任務;端午文化知識收集組準備端午由來、端午文化、端午習俗的知識,準備搶答禮品等任務。
隨后讓全班同學和組長通過雙向選擇落實了小組成員,小組長組織成員進行了任務討論,角色分配,提出了任務要求。
在準備過程中,同學們也遇到許多困難,如粽葉怎么選?糯米需不需要泡?粽子如何包?班主任一方面指導同學們通過網上查詢,同時自己也認真的學習了端午節習俗,了解吃粽子的由來和粽子的種類,知道了包粽子的技巧、方法。那一刻深深的意識到,傳統文化如果不去傳承,很快就會被我們漸漸遺忘。
1.暖場節目。“枕頭粽,枕頭粽,一個粽子五斤重,媽媽教我包粽子。豐衣足食靠雙手,學包粽子學做人,不懂做人一場空。”粽子兒歌演唱組同學“媽媽教我包粽子”的兒歌拉開了主題活動的序幕,學生被兒歌一下拉進節日氣氛中。
2.老師開場白。班主任的一段話讓師生共同走進主題活動:“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下午好!為了弘揚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我們相聚于此,一起歡度端午佳節,共同感受這筆非物質文化遺產帶給我們的驚喜。我宣布1909 班端午節‘弘揚傳統文化,傳我濃情粽香’主題班會正式開始”。在掌聲和歡呼聲中同學們一下子興奮起來。
3.《端午故事,我們來說》(見圖1)。主持人登場:“關于端午節的傳說很多,關于端午節的習俗更多……”。端午文化知識收集組同學講述了端午節的由來和屈原的故事,讓同學們學一學端午節是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等端午知識。
4.《端午習俗,知識問答》。主持人說明搶答規則,同學們在激烈的搶答中,鞏固了端午由來,以及屈原的詩詞,知曉了賽龍舟、佩香囊、撮五彩線、掛菖蒲、飲雄黃酒、等端午習俗,答對的同學們都得到了香囊作為獎勵。在搶答過程中,學生感受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達成設計思路“感受歷史之韻”的目標。
5.《漢服文化,我們傳承》(見圖2)。在漢服禮儀展示組同學展示的著漢服行漢禮的活動中,同學們欣賞了傳統服飾——漢服和高雅的禮儀——漢禮,品味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達成設計思路“感受禮儀之美”的目標。
6.《學包粽子,學做真人》(見圖3)。最精彩的是包粽子環節,主持人強調衛生和安全之后,粽子教學組同學分散在教室的各方位,示范了包粽子的過程,還一邊包一邊講,“小老師”當得有模有樣。包粽子以競賽方式進行,分發原料宣布競賽規則之后,以班級小組為單位動手包粽子,同學們熱情高漲,比技巧比速度,積極投入實踐活動中,熱鬧的場景讓聽課的老師們也愉快地加入其中,大家以動手包粽子的方式體驗學習的快樂,勞動的樂趣,領悟我國傳統佳節的獨特魅力,實現設計思路“感受勞動之樂”的目標。
7.《作品展示與分享》(見圖4)。學生分組展示勞動成果,并與之合影留戀,同時分發熟粽子給全體同學,大家一起品味粽子美味,一邊暢談心得,分享的快樂將活動推向了高潮,讓學生自信重建,實現設計思路“感受合作之諧”的目標。
8.教師小結。班主任以屈原《離騷》中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段話來結束今天的主題班會,也希望同學們用這段話來勉勵自己,希望大家在感受中華禮儀之美的同時,學會繼承并傳承傳統文化。最后,全體師生合影留念。
當天放學后,不少孩子在QQ 或微信中寫體會,談感悟,有學生曾經多次參加社區志愿者活動,他們提出想把粽子送給社區居民,沒想到我們的想法與學校校團委組織的活動不謀而合,于是,5 月27 日上午,我們班派出五名包粽子“高手”加入到學校社區志愿者服務隊,同時我們還運用護理專業知識,根據膳食營養需求,針對社區不同人群特點,精心為糖尿病人調制了一款低糖的肉粽,為高血壓老人制作了低脂糯米粽,為便秘居民制作了五谷香粽……通過活動同學們與居民交流包粽子技巧,為居民們送去了溫暖與快樂。
端午節放假前,我布置了一個家庭作業——節日中,有條件的同學和父母一起包粽子,也可以吃粽子,觀看端午節目,了解端午習俗,參與端午活動等。在班級群中,有個別同學曬出了和父母一起包粽子的照片(見圖5),更多同學隨父母走親訪友,在吃粽子話端午中享受濃濃的親情,品嘗粽香,品味傳統文化的精髓。
我們處處精打細算,節約成本,買了10 斤糯米,250 片粽葉,50 個熟粽子,15個禮品艾草香囊,租了5 套漢服,總投入不超過300 元。每個學生包了一個粽子,送給走讀同學把快樂帶回家。
通過本次活動,學生對我國傳統佳節——端午節日的來歷、習俗、屈原的詩句、漢服著裝和漢禮有了深入的了解,學習歷史文化,了解傳統節日,認識愛國詩人,激發了學生熱愛傳統文化之情,增強了文化自信。
通過本次活動,同學們共同籌備,在團結協作中經歷了活動的設計,活動的準備,活動的實施全過程,完成選食材,練節目,選獎品等等實踐任務,體會要包出一個美觀、營養、可口粽子的不易,學會了包粽子的技能。學生相互合作,師生齊心協力,大家一起過節,增強班級凝聚力,激發了學生愛同學愛班級愛學校之感情。
本次主題教育實踐活動之后,作為活動的組織者,針對活動的實施過程進行了反思。
活動中,參與的師生學習了端午節日的由來和習俗,體驗漢服之美、漢禮之雅,掌握了包粽子的技能,學會了相處和合作,讓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主動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者,這是活動最大的收獲。
同時,也感到還有許多問題思慮不周,留下一些無法彌補的遺憾,仍需改進。如:教師對孩子們學習包粽子的能力估計不足,應在班會前分小組進行視頻學習,讓大家對包粽子的技巧有一定的視覺認識;其次,包好的粽子沒條件馬上煮熟,“勝利的果實”不能及時分享,讓師生一起品嘗自己包的粽子;再次,雖然活動前已經邀請了部分學校教師,卻沒能邀請學生家長參與,錯失家校共育的好機會。
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為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教育工作者還需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