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鴻
(福建省龍巖第一中學,福建 龍巖 364000)
引言:隨著教改的逐漸深入,教師在開展習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積極尋找可作用于學生思維能力提升方面的內容,利用多種教學形式,深度探究不同體型和知識內容所適用的教學工具,應用極限法、圖像法和整體法等物理方法,以學生物理能力為基礎,深化知識理論內容,體現出物理試題靈活多變的特點,培養學生的巧思引導其形成靈活快捷的思維形態。
此種思維方式主要應用于概念解讀方面,不需利用理論推理等方式,僅通過直觀感受和經驗等迅速反應出物理實質問題,設想其中蘊含的知識內容。但有些教師沒能注意到直覺思維的作用效果,認為在高中階段學生已經能夠通過已形成的經驗內容完成直觀感受題目的解答,能夠準確分析出條件所指引的問題。學生處于思維水平尚未成熟的階段,此種高階思維能力同樣是學生所欠缺的,應當予以培養。
結合直覺思維的內涵可知,學生的個人經歷和性格都將影響其直覺思維的水平,不同的學生間存在一定的差異,面對同一個問題,可能給出不相同的解讀標準[1]。為提升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教師要重視經驗的累積和聯想過程,對于學生來講,其所反復聽到、看到的內容均成為其解決問題的思考基礎,利用此種基礎解讀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充分展現潛意識的作用效果。要求教師準確認識到“雙基”教學的內涵,深入研究物理概念,應用多種教學方式充分解讀典型問題,形成最直觀的感知結構。
對于抽象思維的培養過程來說,學生普遍反應物理知識較難,其主要是因為理解物理學技能的過程中沒能形成因果、局部和系統、屬性與想象間的聯系,各要素間呈現出分離的狀態,沒能將抽象思維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中。有些教師片面地認為,只需要記憶所有的物理知識點就能夠達到促進抽象思維生成的效果,但通過實踐證明,此種想法有失偏頗[2]。
物理是一門具有抽象特質的學科,如何將此種特質轉變為學生可利用的思維形態是目前教師仍需要繼續解決的問題,因此教師要注重聯系之前的物理知識,借助多種物理方法,綜合分析某個題目,著重利用一題多解的手段,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物理問題,并由淺及深逐層分析所應用的知識點和物理模型,達到提升學生抽象是思維能力的作用。
例如,在題目:如圖1所示,在一光滑傾斜的木板上放置一光滑的定滑輪,分別讓質量為m、2m的物塊連接到滑輪兩端,同時保持整個系統處在相互平行的狀態。已知,A與B、B與木塊間的動摩擦因數均為μ,其中滑動摩擦力等于靜摩擦力,在傾角為時,發現A與B剛好要滑動,求出動摩擦因數。此題應用的知識點為滑動摩擦力公式和受力分析的知識,屬于綜合類型的問題,首先從整體和隔離A兩種受力分析的方式出發,得到聯立方程求出此題應用兩種解題思路,符合抽象思維訓練的要求。
形象思維的培養要從學生對物理變化狀態的理解層面入手,但利用原有的教具難以直觀展現運動和變化狀態,隨著技術的不斷提升,為教師提供了多媒體教具,不僅能夠直觀顯示出整個變化過程,而且可節省課堂繪圖和展示實驗現象的時間。但部分教師尚未熟練使用相應的教具,使得物理課堂不具備可提升學生形象思維的作用[3]。
為解決上述問題,學校應當設置培訓目標,就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方面做出指導,引導其學會利用多媒體教具,直觀反映出運動的圖景和變化的本質。并積極應用數形結合思想,將物理知識與數學技巧融合,深度反映出真實的運行狀態,有助于學生結合給出的圖像,深入到實際問題的研究中,形成自我探究的能力。
例如,以上題為例,教師在進行受力分析的環節,要能夠展現直觀的物象,區分整體受力分析和隔離A進行受理分析的區別,利用PPT制作好相應的力的方向和大小,準確反映出在不同的方法內,物體受到的力之間的差別和聯系,用不同的顏色做好標記,省去了在黑板上繪制圖像的時間,并能夠保證作圖的精度,刺激學生的興趣,提升形象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在高中物理習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明確學生的發展情況,結合其高階思維能力需要提升的空間,設定針對性的優化辦法,同時借助先進的技術,刺激學生興趣的產出,確保課堂質量,從而提升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