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斯華 于敏
(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510)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持續推行,其對職業教育的先導性影響也逐漸顯現出來,其伴隨著現代化工業體系和科技體系的成長而成長,并承載著相應的多樣化技能人才轉型、新興技術與傳統技術的融合以及創新創業思維方式的融入等多種職責,因此系統的歸納“一帶一路”戰略對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的影響可由以下三方面具體解析:
傳統的國內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大多受國內市場用人需求的制約,人才結構以及人才技能需求相對比較單一,單、專、精的人才模式更受市場青睞;而 “一帶一路”戰略將國際化教育機制和商貿機制帶入了國內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范疇內,留學生國內就業、國內職教學生對國外市場輸出、多邊貿易對創新創業復合型人才需求等新式職業教育培養模式,大范圍的拓寬了國內高職教育的視域,提供了國際職業教育合作的可行性。在對國外進行職業人才輸出的同時,“一帶一路”戰略覆蓋的國家中也會有相當基數的留學生來我國進行職業教育學習,其職教學習的重點多集中在文化、科技以及個性化的商貿需求等,如何協調這些新的職教需求,也是“一帶一路”戰略影響下高職教育發展要面臨的重要課題。
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引領下,我國教育部與財務部發布了“雙高計劃1”,為我國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導向,其核心內容在于對通過高水平職業人才培養的落實,實現我國職業人才在國際市場上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從字面上來看,雙高計劃強調的是對人才實干能力地位的提升,以及對企業傳統“唯文憑”選擇的弱化,即對職業人才就業競爭力考量細節的適當調整,也是對創新創業教育培養的肯定。因此,結合上節中提及的外來學生數量激增的趨勢,我國職業教育相應的管理如何在國際職業教育需求和國際貿易需求間尋求平衡;特殊學生群體與常規學生群體的融合;同時具備國內和國際上市場競爭力的人才教育模式塑造等幾方面的教育管理都將受到一定沖擊。
“一帶一路”戰略對國際產能合作的影響十分巨大,在去年(即2019年)我國在中亞、東南亞內的62個國家投資額同比增長23%;而在產業層面,在零售業、制造業、服務業、教育業、信息產業、電力、科研、采礦等近20個大小行業的對外投資規模均超過千億美元2。而產能的輸出與相應的本土人才輸出是相輔相成的,在這個契機的引領下,我國許多高職院校已經采取諸如:深化產教結合、定向人才培養、與國際職教需求接軌等措施來順應產能輸出的人才需求。這一契機也可以認為是通過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來爭奪國際職業話語權的一個重要籌碼。
通過第一章的論述,可知“一帶一路”視域下國際化商貿合作環境、國際教育需求環境以及國際產能合作環境的變化都對我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影響,如果要對其具體轉化情況進行分析,首先要了解其戰略規劃中各主要產業合作節點情況:
在“一帶一路”戰略中,可按所經大通道(包括海、陸兩方面)、戰略核心城市以及相應國際合作園區為節點進行劃分,其可簡單概括為六大產業合作走廊3,分別為:
第一、中國至巴基斯坦線:其核心規劃項目是由中國的新疆喀什起至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終的中巴經濟線,涉及的產業合作項目包括:礦產開發、能源開發、多種經濟合作、基礎設施建設、電信光纜鋪設、港口碼頭建設等。
第二、孟加拉、中國、印度、緬甸沿線,其產業合作項目主要包含:國際運輸物流(鐵路、公路、航空)、通信、油氣管道、金融投資、工業集群以及人文交流。
第三、我國珠三角經濟區至新加坡線,其產業合作項目主要包含:運輸(公路、鐵路)、經濟合作、物流、人力資源交流、金融投資交流以及信息交流。
第四、中國經中亞至西亞線,該線路由中國新疆起經過波斯灣、阿拉伯半島至地中海沿岸終,其產業合作項目主要包含:公路鐵路建設、商貿合作(紡織物、食品、水泥)、礦產、科技、能源合作、物流、人文交流。
第五、中國經蒙古至俄羅斯線,由于此線路所經三個國家幅員遼闊,所以該線路分為兩條干道建設分別為:其一由中國東北地區出發經過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省后通過滿洲里到達俄羅斯赤塔;其二由中國華北地區途經北京、天津、河北入內蒙后通過蒙古進入俄羅斯。其產業合作項目主要包含:運輸、鐵路/高速公路建設、能源輸送輸出、經濟貿易、媒體項目、旅游、環保、自然災害防/救、高科技領域、航空航天、核能項目、農業合作等。
第六、新歐亞大陸橋線,該線由我國江蘇連云港起經過哈薩克斯坦邊境(分三條通路)到達荷蘭鹿特丹港終。全程輻射30多個沿線國家,是六大產業合作走廊線路最長的一條,其產業合作項目主要包含:經濟作物合作(糧食、水果、咖啡等)、礦產開發、紡織物、能源產業、工業制造業、微電子開發、旅游等。
在第一章中已明確了“一帶一路”戰略對我國高職院校教育的相關影響,其中影響最為突出的便是國際教育需求環境以及國際產能合作環境的變化兩點,因為其直接影響了我國高職院校教育目標的定位。而在上一節的簡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一帶一路”六大產業合作走廊線路中,大多數線路都擁有著相同的產業合作項目,如:基建、能源、信息、物流、商貿等,這些產業合作項目同時也是我國高職教育人才輸出的方向,以其為目標進行的教學資源匹配和考核標準制定,具有著精準就業定位和提升國際職業教育影響力的雙重意義。在這個重新定位的過程中,核心內容有二,分別是:第一,不要盲目地進行全方位的職業教育優化,集中教育資源,從高職院校自身的辦學經歷以及職業教學長項入手,進行相應的國際產業合作重新定位,這樣可以大幅度提升教學輸出的轉化效率以及占據相應國際職業教育競爭戰中的高點;第二,以校企合作、定向培養為載體和參與“一帶一路”相關項目的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建立符合國際職業教育需求的互認體系,在這個基礎前提下重塑對應職業教學及考核流程,直觀的提升職業院校與國際職業市場需求接軌的專業化等級。
由本章第一節中所簡述的“一帶一路”戰略中各節點所包含的產業合作內容來看,國際化職業人才需求與國內職業人才需求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偏差性,而要弱化這些偏差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根據需求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微調整。具體模式的優化措施主要有二:其一,由教師資源入手,聘請具有相關職業背景的教師或外籍教師來建設具有針對性的教學隊伍,為培養懂專業、能溝通的復合型人才提供相應的師資匹配;其二,加大在職業教學過程中對相應國際標準的解讀,將國際化人才培養需求與國內人才培養模式有機結合,從而實現國際化人才輸出競爭力的提升。
眾所周知,我國近二十年來的經濟發展態勢遠遠超出了世界認知,但這種超級模式的發展也伴隨有一些壓力,包括:經濟增長速率變緩或下行;貿易出口壓力增加;實體經濟轉型矛盾;基建項目資金壓力等。這些壓力都直接或間接地對高職教育的就業率以及培養人才模式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無疑有效地緩解了這些壓力。因此由“一帶一路”視域來看高職院校“雙創”教育的具體實踐,其核心就在于雙創教學目標及相關教學實踐與“一帶一路”戰略側重的相關協同及融合。
通過前兩章的論述可知,對于高職院校而言“一帶一路”戰略側重有三:其一,國際產業合作等級的提升以及相應國內產業升級;其二,對外出口等級的提升對國內相關生產、制造業的激活;其三,對中國經濟增長縱深的開拓。基于以上三點可知其根本在于產業合作,即高職院校“雙創”教育的協同實踐可歸納為:第一,相關校內政策協同:通過政策扶持的方式,對與“一帶一路”戰略契合度高的專業進行幫助,將“雙創”工作與職業教學實踐進行有機融合,避免“同心不同力”的尷尬局面產生;第二,提升職業教育的專業化比重滿足“一帶一路”戰略人才需求,因為科技發展的能動性,對于高職院校而言與時俱進的進行職業學科優化升級是常態,但如前文第二章所述,“一帶一路”戰略對人才的需求更復合也更專業,這就要求高職教育的專業化比重要與之相匹配,其具體方法包括:由相關產業鏈、供給鏈入手進行專業化知識的教學內容升級;由相應專業的科學發展前景、關聯技術、崗位搭配以及專業發展歷史等角度入手,進行多元化專業知識干涉,提升專業教育的廣度。
對于職業教育來說實訓與理論的融合一直是教學改革的重點,而在“一帶一路”的視域下對傳統模塊化職業教學的需求更為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對進階式、組合式的職業理論教學及相應實訓教學的需求。因此相應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教學實踐設定可參考下圖3-1所示:
通過前文的論述可知,在“一帶一路”視域下對高職人才的需求,理實一體只是基本要求,由于所涉及國際產業合作的多樣性、特殊性以及非常規性等多種復雜情況,對所需技術人才的創新思維和靈活實踐能力都有著進階要求。這種人才的培養只能通過過硬的實踐能力培養、巧妙的環境模擬和及時的實踐反饋等多方面的集成才能實現。因此,在高職院校“雙創”教育的具體實踐中應盡量做到:其一,由實踐崗位對人才應用能力出發,進行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任務設定,大幅度提升教學轉化率;其二,靈活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手段,如:云課堂、模擬軟件等,進行符合現實情況的環境模擬教學,讓學生更容易代入教學設計,從而引起學生的主動參與興趣并激發其創新思維;其三,重視反思與討論環節設定,讓學生對“已發生”或“未發生但可能發生”的實踐模擬進行經驗總結和深度思考,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應急能力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