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奇
(陜西省地下水保護與監測中心,陜西 西安 710003)
地下水監測是水文水資源工作的重要內容,加強地下水監測是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重要治水思路,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加強水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國家水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長期性工作。陜西省的地下水監測起步于20 世紀70 年代,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管理需求的不斷提高,歷經五十余年的發展,陜西省地下水監測管理工作已逐步走向專業化、規范化的軌道,在工農業生產、城鎮供水、環境保護以及抗旱減災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1-2]。筆者多年一直從事地下水站網建設管理工作,主持和參與了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水利部分在陜西省的項目實施,深度主持了近十年來全省站網提升改造、信息自動化建設工程,全面掌握了地下水站網建設和管理的現狀,通過多次調研和檢查、督查,對陜西省地下水站網建設狀況和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提出一些對策和工作方向,以期為國內同行提供借鑒參考。
地下水監測站網是地下水監測工作的基礎設施保障,地下水監測站由監測井、監測設備、附屬設施(井臺、標志牌、水準點、保護裝置等)組成。截至2021 年底,陜西省共有國家級監測站558 處,全部為自動監測站;省級監測站636 處,其中自動監測站119 處,占省級監測站總數的19%。全省十三個市(區)設有十個市級(分中心),一個省級信息終端(省中心)。各市根據監測需要還布設了市級監測站約500 個,部分開發利用程度高的縣區還設有縣區級監測站。國家、省級監測站網的管理由省地下水保護與監測中心組織各市開展日常管理工作。省級以下監測站由各級權屬單位負責管理。
地下水監測站具有點多面廣,單站規模小,分布極為廣泛的特點。在站網管理中,主要需要完成站點的看護,人工觀測或自動站對比觀測,水樣采集送檢等任務。從監測站的特點和管理任務來看,監測站網的管理需要省、市、縣三級負責,各司其職,省級承擔全省站網管理組織領導工作,各市承擔轄區站網的管理、自動監測站比測和水質取樣工作,縣區主要承擔了監測站的看護和人工站委托觀測工作,以及各類站點協調問題。
全省的管理體制各有不同。陜南地區由水資源管理部門牽頭負責,各縣水資源部門負責具體工作;關中地區由地下水管理機構負責,各縣專門機構負責具體工作;陜北地區各市由地下水管理機構負責,各縣管理機構沒有完全建立。
(1)機構不順,難以上下聯動,形成合力。作為唯一省級專門的地下水管理機構——省地下水保護與監測中心,其與各地市之間屬業務指導關系,地市及以下地下水專管機構并不健全,僅咸陽、寶雞、渭南、延安、榆林五個地市設有專管機構,縣區級管理機構普遍不健全,由于現在各基層單位業務繁忙、人員普遍緊張,有時會造成地下水管理相關工作滯后,效率不高的問題。
(2)人員技術力量不足,服務能力有待提高。陜西省各級地下水業務管理單位多為存在時間較長的老單位,普遍存在人員老化,技術人員缺乏和斷檔,從事站網管理工作的固定人員一般地市兩到三人,規模小的市僅一人兼職,且缺乏必要的專業培訓,工作經驗和業務素質有待提高。隨著對地下水監測數據質量要求的提高,對站網管理的要求更高,而目前的站網管理服務能力和效率有待提高。隨著對水資源考核工作越來越重視,用于政府考核的地下水水位數據來源于同級隸屬單位的上報,數據的嚴謹性、權威性不足。
(1)監測站面臨破壞的風險。地下水監測站大多分布在野外,無法做到長期值守,易受到破壞,面臨破壞的風險主要有三種:一是人為的破壞,監測設施經常出現丟失被盜情況;二是對監測井的非法占用,如專用監測井進行下泵取水,影響數據到報率;三是監測站因拆遷建設面臨停測和廢棄,受影響停測的現象時有發生。
(2)產權不明晰,導致管理保護難以落實。地下水監測站屬于水文設施,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文條例》和《陜西省地下水條例》等法律保護,但在實際運行中,監測站由于單站占地很小,無法辦理土地證,大多數監測站還是利用單位或個人的生產、生活井兼測,當該井遇到土地征用和拆遷建設時,由于沒有土地證和產權,往往難以爭取合法權益。
(1)站網布局不合理,數量不足。陜西省地下水監測站網總體分布范圍廣,基本覆蓋全省主要平原區,重要水文地質單元,布設監測站的縣區達到82 個。但監測站主要分布在廣大農村,在城市、地下水超采區及水源地等開發利用出現問題的地區,監測站相對密度不足。在監測類型上,監測站主要側重于潛水,對淺層承壓水、深層承壓水以及巖溶水的監測不夠。
(2)監測站標準低,基礎設施薄弱。目前全省地下水監測站標準較高的專用井有417 處,約占全省監測站總數的38%,其余監測站主要利用生產井及生活用井開展監測。由于這些生產井建設時間較早,監測井的井況普遍不佳,面臨損毀和報廢。目前全省仍有超過一半的監測站采用人工的方式監測,受制于測量工具的老舊,測量人員的責任心等因素,測量精度難以保證,信息上報手段落后,數據的準確性和時效性得不到保障,這都與當前水利信息化的新形勢不相適應。
在對陜西省地下水監測站網管理中存在問題總結分析的基礎上,對今后的站網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方面的對策。
陜西省站網管理可借鑒外省水文部門管理經驗,在充分利用現有的體制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市、縣兩級管理職能,重點強化市一級中心節點的職能,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已在我省11 個市(含楊凌區)建設了市級地下水監測中心,要利用中心的職能和配置的軟硬件,直接開展具體運行管理工作。縣區管理單位的主要職責是監測站點的看護和人工站的監測,對于縣區無管理機構的,可以進行市級直管或委托第三方。地下水強管理的最終目的是打造一支過硬的地下水隊伍,提供高效的地下水服務。
地下水監測站網的管理處置既然有法可依,就要依法管理。針對監測站面臨破壞的各類情況,首先要調查清楚事實,根據具體情況,具體處理。對于面臨拆遷的新建監測站,堅持遵循誰破壞誰負責,先建設后遷移的原則,敢于拿起法律武器這支“矛”維護合法權益。在面臨拆遷時,管理單位首先要加強監測站的現場保護,樹立臨時醒目標志牌,安排人員定期巡查,其次主動聯系、找準拆遷負責部門,拿出法律依據和相關批復文件,爭取拆遷賠償,越早介入,越有利于爭取賠償,西安、榆林等市已有4 處監測站賠償后移址重建,值得借鑒。對于確需遷移的改建監測站,也應積極主動進行處置,在找到替代井的基礎上向上級主管部門上報審批,完成實際遷移后,原監測站才準予停測。對于監測站被破壞、占用等其它情況,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先通過基層單位協調解決,必要時公安部門和水政執法部門要強力介入執法,借助正在開展的“掃黑除惡”專項工作,以典型案件促進地下水監測站的保護,還要加大對基層群眾的宣傳力度,形成對監測設施愛護保護的普遍認知。
地下水監測站網應該在相對穩定的基礎上,依靠科學的分析方法統籌規劃站網布局,并隨著地下水矛盾問題的變化逐步優化調整。一是在以往監測空白區域新設監測站,增加控制面積,掌握地下水基本變化規律;二是對過度開發利用產生問題突出的地下水超采區、城市建成區及水源地加密布設,重點監控;三是堅持分層監測原則,開發利用到哪一層地下水,監測站網就要布設在那一層,對開采含水層全覆蓋;四是不斷提高監測站設施、設備的標準,用專用監測井替代生活、生產用井,用自動監測替代人工監測。
綜上,地下水監測站由于其自身特點,容易因城市拆遷、自然報廢等原因停測,而地下水監測站又需要長期穩定運行才能體現價值,因此,只有不斷提高站網管理水平,拿出科學、精確、高質量的監測數據和成果,才能適應當前形式下對地下水保護和嚴格管理的最新要求,更好地為政府決策和社會應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