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峰,梁 棟,劉妍妍,曹宇隆
(1.內蒙古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2.內蒙古水務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水資源的匱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因此為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長距離輸水技術營運而生。從水資源富足的地方調水,救濟水資源匱乏的地區是這項技術的核心思想。從現階段已經形成的長距離輸水工程來看,輸水管道普遍較長,流量較大,沿途地勢復雜,提高了管道鋪設難度,為提高建設效率,保證輸水安全,提出安全管理方案,使水資源的傳輸得到安全保障。
我國長距離輸水工程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86年至公元前361年引黃入淮的鴻溝的建設,1949年以來,也不乏長距離輸水工程的建設,如南水北調、引黃濟青、引綽濟遼、引碧入連和東深工程等。長距離輸水工程的安全管理模式在我國應用已有十余年的歷史,但無論是數據獲取還是技術調研方面都與發達國家有著較大差距,現階段我國的輸水安全管理仍處于發展中階段,采用的管理方式也較為單一,科學性不高[1]。
經過近10余年的演變與發展,我國的輸水安全管理模式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多樣化的管理模式被相繼提出,并在實際中加以應用,保證工程安全運行。總而言之,輸水工程的安全管理模式經歷了從定性管理向半定量管理、再向定量管理的發展歷程,充分保證了輸水數據的可靠性,增加輸水結果的客觀性,避免風險的產生[2]。
根據水利部門提供的相關數據顯示,導致長距離輸水工程不能正常運行的原因主要包括:
(1)工程設計,由于工程設計人員設計失誤導致管道過流能力不夠、用水戶壓力不足,供水水質不達標等等。
(2)施工質量,在施工時,施工人員的技術、管理能力不夠,未按照圖紙施工,敷衍了事等等。
(3)監理職責,在施工時,監理人員不能完全履行好監理的責任,對施工質量把控不足。
(4)管理水平,工程運行期,管理人員對設備操作失誤,遇到突發情況處置不佳等。
(5)運行年限,工程多年運行后,管道接口部位腐蝕嚴重,輸水量長期高于標準值,支撐部位結構不穩定和設備維護不到位等。
(6)外界因素,工程建成后,在管道地表興建房屋、住宅,堆放雜物等也會對管道造成影響,可能產生爆管、漏水等事故。
長距離輸水工程能否安全運行,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因此安全管理工作需建立在對工程設施相關數據充分掌握的基礎上,對歷史問題,和其造成的隱性問題進行歸納和總結。在排查問題降低風險的過程中,由于運輸設施涉及種類繁多,數量大,距離遠,人工難以實現對全程的把控。因此就可以應用自動化設備進行故障排查,降低人力資源的支出。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利用自動化技術,將整個工程分為幾個大模塊,由人工操作自動化設備進行風險排查。此外自動化設備的應用還能夠提高輸水數據的獲取和計算效率,提高整個輸水工程的整體效率。在輸水設施的建設之前,還可以應用該技術聯合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對沿途的地質地貌進行分析,設計出最佳的輸水路線,避免原料和水資源的浪費。因此應用信息技術將輸水工程進行分段是非常有必要的[3]。
長距離輸水管道發生事故就是指輸水管道在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導致工程不能正常運作,間接或直接影響用戶用水,甚至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重要損失。長距離輸水管道事故的嚴重程度,取決于其事故發生的地點周邊環境、水量大小和流速。一旦長距離輸水管道出現破裂,就會對人、環境和社會等方面造成影響,若因管道爆裂導致水災,還會對周圍的農作物和公路造成影響。其次在工程運行中,除了因管道質量問題造成的影響,還有一種極為典型的危害就是水錘,尤其是其中的彌合水錘,一旦形成,破壞力極大,嚴重威脅輸水安全。一旦事故發生,不僅需消耗大量的人力、財力,還會造成水資源的浪費,此外泄露的水資源還會造成二次污染。
長距離輸水管道發生事故最常用的補救措施有如下幾種:
(1)利用高科技互聯網手段對事故發生位置進行精準定位。
(2)馬上派遣專業技術人員前往現場,觀察周圍環境,并對周邊人員進行疏散,找到最近的閥門立刻關閉。查找事故發生原因。
(3)組織相關維修人員進入現場,加班加點進行管道搶修,爭取早日恢復供水。
由于長距離輸水工程的長期性、動態性,因此在安全管理模式的構建上,應重視以下幾點。
(1)在輸水的過程中,管道投資的占比最大,因此管道材料的選用需要十分嚴謹,根據項目具體情況和管道所要經過的地形地貌進行管道材質的選擇,并借鑒歷史成功案列,作為項目開展的指導思想。根據熱力學和物理學可知,長距離輸水管道中的水在新環境中不斷地混合與分散,與管道內壁的物質進行反應會造成水質發生微弱的改變,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因此在管道材料的選擇上,需盡量避免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物質,提高輸水的質量,避免二次污染。
(2)在鋪設管道時,需避開鐵路,公路和供電設備,降低外因對輸水管道的影響,保證輸水工程建設不會影響現有設施的正常運行。
(3)工程運行管理部門應建立應急小組,其中包括專業技術人員和維修人員,為輸水提供安全保障。
(4)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對所有設備的統一化管理,清晰精準的顯示出輸水量和設備運行情況等相關數據,實時監控設備的運行情況,及時發現其中的問題所在,并及時加以解決,提高輸水安全性。
由于長距離輸水項目的長期性和多樣性,單一的評價指標不能充分反映整個項目的安全性,需將其置入實際問題中,才能使其發揮出真正的價值和作用。現階段我國還沒有形成完善的安全管理模式,因此水務企業需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探索和鉆研,制定出一套適用于自身的安全管理模式。并依托于互聯網技術,建立出一個信息交互平臺,收錄以往項目的成功案例和失敗經驗,為日后的輸水工作提供參考和指導[4]。
綜上所述,長距離水資源的傳輸中,安全管理模式需充分吸取和借鑒國內外成功案例,并充分結合輸水項目的實際情況,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例如采用半定量安全管理模式,滲透故障分析法。現階段我國長距離輸水工程的安全管理前景非常廣闊,需社會各界協同努力,建立出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安全管理模式,推動長距離輸水工程的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