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太原市熱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山西太原 030021)
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具有風險因素復雜、參與主體眾多、項目周期長等特點。20 世紀90 年代,我國引入了合同能源管理(EPC)模式,此后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風險主要由節能服務公司(ESCO)承擔,節能服務公司可提供全套建筑節能改造服務,包括融資、設計、施工等,這種風險配置方式不僅會直接影響建筑節能改造項目整體績效,且對節能服務公司風險管理能力有較高要求。大量工程實踐證明,在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中,合理的風險共擔有助于提高整體項目管理效率。
我國既有建筑能耗高、存量大,因此其節能改造項目潛力巨大、任務艱巨。EPC 模式的引入進一步說明了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可為建筑行業發展提供驅動力和平臺。與一般工程項目相比,節能改造項目存在一定特殊性,但也應從風險共擔策略評價、決策方法、影響因素及風險分擔原則等方面著手,對其進行深入研究。首先,EPC 模式下,節能服務公司在建筑節能改造項目中承擔了主要風險,項目風險配置不合理可對整體管理效率造成影響,風險共擔可起到提高項目風險管理效率、促使資源配置最優化的重要作用。其次,節能服務公司為業主提供節能改造服務,并從改造收益中獲得利潤,合理的風險共擔能夠進一步規范業主用能行為,從而確保節能服務公司正常獲取收益。最后,既有建筑節能項目風險因素復雜、施工難度大,項目在有效提高能耗利用率的同時,還必須維護原有建筑的質量,節能服務公司和業主作為項目參與的主體,風險共擔有助于提高項目風險管理效率。由于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具有以上特征,在探究項目風險管理時,應充分認識到合理風險共擔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借鑒國內外先進風險分擔理論,有助于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的整體管理效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
在有效識別項目風險的基礎上,各主體將合作共贏、優勢互補作為目標,遵循一定原則進行風險分配的過程即風險共擔。在初始分配階段,業主與節能服務公司進行風險談判,考慮好有效控制、主體偏好等風險等風險共擔原則,以契約形式明確風險共擔方案。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業主與節能服務公司基于初始共擔方案分配風險,隨著項目風險因素及各主體訴求的變化,一旦原有風險共擔方案不符合項目實際情況或無法滿足雙方訴求,各主體會通過再談判的形式達成新的共識,對風險共擔方案進行調整,直至風險共擔結束。在此過程中,風險談判過程是促使風險共擔方案制定、落實的基本前提,其本質就是業主與節能服務公司的策略博弈。
圖1 風險共擔運行流程
在建筑節能改造項目中,項目風險所具有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決定了有效風險共擔的重要性。若項目某一方,單獨承擔巨大、難以估量的風險,不僅會影響項目風險管理工作效率,還會影響承擔者的風險管理積極性。因此,上限原則是風險共擔過程中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可有效避免某類風險事件給項目某一方帶來難以接受的風險損失程度,確保各主體對風險的可控性[2]。
控制風險發生及其發生程度,是風險管理的核心,想要實現科學風險共擔,必須遵循項目風險可控原則。基于風險共擔理念,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風險分配應綜合考量參與各方的風險控制能力,將其分配給只需要付出較小代價、最有能力控制該風險的一方。風險的可控性主要體現在控制風險帶來損失、控制風險發生以及風險預測等方面。
從項目參與各方合作關系角度出發,根據其對風險態度,遵循偏好原則,以偏好系數為標準合理分配項目風險,從而促使項目風險管理及共擔效率最優。在此過程中,不可利用制度約束各主體承擔風險,必須充分尊重項目主體的承擔意愿,進而改善項目各參與主體的合作關系,避免風險管理低效,甚至無效現象發生。
公平原則不僅是風險共擔的基本原則,更是合同法的基準。遵循公平原則開展項目風險共擔,強調合同條款對風險權利和責任的劃分,維護公平原則,是項目風險共擔順利實施的關鍵,也是風險共擔科學決策的重要保障。
在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風險管理中,項目風險共擔具有動態性、多樣性,在分配業主與節能服務公司風險共擔關系時,靜態的契約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為切實提高風險共擔效率,必須做到合理設計契約,注重其動態調整特性。在節能服務合同中,雙方可對風險分配再談判的時間、頻率進行明確,使業主和節能服務公司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或者在合同中預設風險共擔柔性條款,以此實現對風險共擔的動態調整。同時,由于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具有參與主體眾多、項目周期長等特點,因此業主和節能服務公司應進一步加強項目風險評估工作,分析各種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注重風險共擔策略的完整性和正確性,合理優化合同要素,加強項目施工成本、周期等重點環節的控制。
EPC 模式下,進一步優化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風險共擔管理機制,加強對項目各方的監管,是其充分發揮自身職責,合理、高效開展風險共擔的基本前提。節能服務合同中,明確規定了各參與主體的職責。還應設立相應的利益保障機制,在合同期內利用合同條款合理約束業主的用能行為。同時,在節能改造項目實施過程中,業主和節能服務企業責任糾紛時有發生,為保障風險共擔的公平性和科學性,各參與主體應加強風險分擔機制的研究,進一步明確利益和權利的關系,做到合理分擔風險。
業主與節能服務公司穩定的合作關系,是降低雙方交易成本、影響風險共擔策略的關鍵因素。為穩定雙方合作關系,提高合作信任度,應充分利用能效標識制度和合同條款規定。首先,在專業能效評估機構的幫助下,建立能效標識制度,解決業主與節能服務公司之間的信任缺失問題,切實提升建筑節能信息的透明度。其次,將風險收益分配方案直接體現在節能服務合同中,雙方通過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進一步細化合同條款,明確雙方權利和責任范圍,從法律保障層面,穩定雙方合作關系,提高雙方對節能服務合同的認同度,牢鑄風險共擔意識。此外,在風險共擔過程中,各主體應圍繞相關理論知識,分析、識別項目存在的風險因素,加強共擔策略評價及優化等重點環節的控制,不斷完善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風險共擔體系和流程[3]。
隨著項目施工的進展,風險共擔決策也隨之變化,可將其視為多階段的動態過程,重視項目不同發展階段風險共擔決策的優化,綜合考慮風險共擔策略的規則性、對等性、可控性、公平性等多種目標,不僅可促使各個目標達到協調,更是進一步提高風險共擔及風險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此外,為了切實滿足項目發展特征,還應建立多層次、多階段的風險共擔策略決策機制,例如設置關系優化、契約優化、技術優化等手段,注重多種路徑的協同選擇和優化。其中,關系優化主要體現在增加項目參與各方信息共享程度,提高主體合作信任度等方面,更注重項目參與主體合租關系的治理;契約優化通過設置柔性條款,預留談判空間等,對風險共擔決策過程進行優化,有利于風險共擔決策的可行性和準確性;技術優化可有效提高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風險識別效率,更注重風險識別的全面性和準確性。上述優化手段組合應用,可大幅提高項目風險共擔工作效率,協同作用下可為風險管理工作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建筑物的能源效率是現代建筑發展面臨的關鍵問題。現階段,我國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風險共擔策略仍存在諸多問題,基于其風險共擔特征和流程,采用穩定合作關系、合理設置契約等策略,可進一步優化節能改造項目風險共擔體系,促進各主體不斷增強風險共擔意識,自覺規范自身行為,這對于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整體風險管理效率的提高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