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 軼,車 軒
(南京南大巖土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江蘇南京 210000)
在建筑工程項目施工過程中,通常需要開挖大型基坑。因此,為保證施工質量,務必要加強對基坑的重視,最好基坑的監測工作。實踐得知,在基坑監測期間,合且高效的利用測量機器人,可以提高監測精準度和質量,也能從整體的角度上對基坑監測外業勞動強度進行降低。因而,為確保基坑監測工作能穩定開展,利用測量機器人很有必要。
自20 世紀80 年代以來,測量機器人就得到了良好發展,通過進一步的分析可知,測量機器人主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將反射棱鏡作為主要的合作目標,稱為被動式三角測量。將這種類型有效的應用于基坑監測中,能夠有效的提高監測的水平和效果。
(2)將結構光作為照準標志,由電子經緯儀等組成。在實際的基坑監測期間,通過對空間前方角度交會法的科學利用,精準明確被測點的坐標。對于這種模式來說,也可以稱之為主動式三角測量[1]。
(3)不需要合作目標,可以結合物體的特征點以及紋理等,利用影像處理的手段,自動的識別以及匹配標準目標,并借助空間前方交會的原理,將物體的坐標以及形狀精準的獲取[2]。
在具體的基坑監測過程中,對于測量機器人的應用,可以借助其中涵蓋的自動目標識別功能,同時應用測量機器人所提供的二次開發平臺,最終完成基坑監測系統。其中,對于硬件系統來說,主要是由基站、參考系以及目標點等共同組合而成。基站的作用是用來架設儀器,對通視條件的要求相對較高,必須要非常良好[3]。并且,目標點與儀器的距離控制上,應該全部處于觀測范圍內,盡可能的選擇穩定的地方。參考系實際是由一系列的參考點組合形成。在監測工作開展期間,參考點需要對起算基準展開合理的監測。通常而言,布設為控制網,至少要在三個以上,透視條件應該滿足相應的要求和規范。目標點要在圍護結構上,密度可以結合具體的監測要求來制定,但是務必要確保與儀器能夠處于一個監測點。
通常情況下,基坑監測系統主要是由控制模塊數據、處理模塊等共同組合而成。其中,對于數據采集模塊來說,可以達到無人值守的目的,在規定的時間,甚至可以實現自動監測的目標,大大緩解工作人員的工作壓力,也促進工作效率的提高[4]。并且,在儀器上建立機房監測網工作基點,自動的進行搜索和測量。對于控制模塊而言,主要是初始學習測量點位,自動的進行監測。對于這一模塊而言,實時性相對較強,自動化的程度非常高。數據處理模塊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可以實現對數據進行預處理的目的,及時且高效的傳輸數據,綜合的分析,精準的判斷。當所獲得的數據全部合格以后,通過對計算機的合理運用,將觀測數據直接存到遠程的數據庫中。
在本次的研究過程中,主要對科舉博物館案例項目展開監測。中國科舉博物館及周邊配套一期項目Ⅱ區工程位于南京市平江府路與貢院街交匯處西北角。本工程分兩期施工,一期位于項目南側,一期分為Ⅰ區、Ⅱ區和Ⅲ區。其中本次監測工作一期Ⅱ區基坑總面積約4600m2,周長。本工程四層地下室,基底標高-19.800,基坑開挖深度為19.60m。安全等級為一級,重要性系數1.1。基坑監測等級按一級考慮。
對于這一項目,具體的施工環境十分復雜,在實際的開挖過程中,需要每三個小時才進一次基坑邊坡的變形信息采集,如果利用常規的手段來進行監測測繪,工作強度相對較大,效率也相對較低。所以,為了能有效地提高工作質量,保證監測的精準性,本工程項目主要對TopconMS05A 自動全站儀配合反射裝置以及監測軟件進行了應用,并強化了對測量機器人的使用,有針對性的對基坑展開自動監測工作,具體的工作流程如下:
表1 測量機器人點位測量坐標檢核統計
(1)基準點的布設。在具體的基坑監測工作開展過程中,可以在基坑周邊開挖影響范圍外穩定的位置,有針對性地對基準點觀測墩進行布設。并且結合工程的實際建設情況,可以布設四個觀測墩[5]。同時,依照施工情況,保證每一個基準點兩個方向以上通視,安排專門的人員定期的進行檢驗,能夠對基準點的穩定性進行嚴格測定,以便能為基坑監測工作的穩定進行提供保障。
(2)參考點與目標點的布設。在對參考點進行布設的過程中,可以對反射片的形式進行合理的利用,并結合工程的具體建設情況,盡可能選擇周邊樓體穩固的位置,科學的對反射片形式放置,以保證全站儀學習記憶以及精度檢測工作在開展階段,可以高效的對其進行利用。同時,針對目標點而言,在基坑斷面以25m 間隔進行布設,基坑中段與應變較大的位置,可以適當的進行加密,將膨脹螺絲焊接小棱鏡合理的在圍護結構中植入。此外,針對小棱鏡反射面,其朝向應該對準監測的基準點。在實際的施工作業進行以及開展階段,需要加強對測點位的重視,能夠利用合理的辦法,加大對其的保護力度。
在自動監測工作開展期間,應該新建監測工程數據文件,并對TopconMS05A 進行合理的應用,有效的對目標點以及參考點進行觀測。同時,對測量機器人進行科學的利用,用來學習記憶,而后設定全站儀,自動搜索以及存儲。在工作過程中,每隔3h 通過RS232 接口來將觀測數據下載下來,并通過Top Monitor 自動變形監測軟件,有效對基坑動態變形數據進行處理,精準的進行分析,以保證水平位移以及垂直位移能夠實現同步監測目標,可以同時將數據信息輸出[6]。
以JH01-JH05 參考點反射片坐標作為檢核,在利用測量機器人開展基坑監測工作期間,需要對監測的精度嚴格評定,具體統計情況如表1 所示。通過對表1 的進一步分析可以明確,監測點位平面坐標偏差均值全部都是0.31mm。而對于垂直高程來說,偏差的均值則為0.34mm。并且,在點位精準度層面,具有較強的均勻性,精準性非常高,能夠滿足技術設計的具體要求,也可以達到相關規范的實際標準。
為了能夠有效促進基坑監測水平以及質量的提高,在對測量機器人實際應用過程中,應該加大注意,嚴格的依照規范進行。
(1)通常情況下,在布設圍護樁頂水平位移監測點以及豎向位移的監測點期間,必須要處于同一點。在實際的布設過程中,需要每隔20~25m 來對測點進行布設。并且,結合具體的工程施工現場,依照工程實際現狀,有針對性的對監測點進行布設,以保證通視的情況下,能夠作為實時監測點來加以監測,進而讓監測可以具有較強的連續性特點。
(2)在對臨近道路以及地表沉降布設監測點時,應該加強對周邊環境的重視,能夠多加考量,合理的進行布設。同時,在自動觀測目標點的學習期間,應該科學選擇棱鏡類型。當利用鋼狀標志來開展測量工作期間,由于標志的埋設不能完全豎直。所以,在對棱鏡進行安置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存在偏差。對此,在基坑監測階段,必須要加強對這一層面的關注。
綜合而言,與傳統的經緯儀和全站儀不同,對于測量機器人來說,具備的優勢非常多,除了一些基本的優點之外,還包含自動化功能,能夠從整體的角度上提升測量精準度。并且,在基坑監測中,測量機器人也能節約測量的時間,規避了因為人為因素而導致誤差出現的情況,大大促進了工作效率和質量的提高。同時,因為基坑監測對精準度的要求較高。所以,利用測量機器人對基坑進行位移、沉降監測,可以在第一時間提供的反饋信息,保證了監測時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