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云慶
(大慶鉆探工程公司鉆井二公司,黑龍江大慶163413)
斷層區井網密度較小,并且多以油井封邊,致使注采系統不完善,油層動用程度較差;斷層附近構造變化幅度大。構造高部位易形成水動力“滯留區”,富集剩余油。為最大限度地開采出斷層面遮擋區存在的剩余油,設計和施工平行斷層面井。特點是軌跡平行于斷層面,而不至于鉆穿斷層。
S油田N八-X一區位于S背斜構造和X背斜構造的過渡區,總體形態西翼陡、東翼緩,地層傾角0°~15°,SⅠ組油層頂界埋藏深度802.2~1135.5m。區域內斷層均為正斷層,其中SⅡ組油層頂面共發育16條斷層,斷層延伸長度525.5~5662.2m,斷層傾角30°~74°,斷距2.6~94.2m。
(1)設計井在斷層面上部平行斷層面30m以內鉆井,軌道控制難度較大,需使用MWD儀器隨鉆施工;造斜率不宜過高;
(2)定向井挖掘斷層面上部的剩余油,從井口到造斜點鉆井過程中,要密切觀察鉆井液漏失情況,由于斷層附近泥巖破碎帶的存在,易發生卡鉆、井漏、井塌等事故;
(3)區塊內NJZ組地層泥巖充分發育,且整個井斜控制段均在泥巖層位,鉆進中極易發生鉆具泥包復雜;
(4)高密度、大斜度條件下大位移井防卡潤滑矛盾突出;
(5)設計井位于套損區,防油水侵。
本井設計造斜點410m,實際造斜點421m,直井段井底在101.64°方向上偏移了7.26m,設計軌跡方向上有15°的調整,屬三維平行斷面井。靶區為長方體靶柱長388m,窗口10×15m。設計最大井斜角42.2°,設計最大造斜率5°/30m,實際最大井斜角43.8°,實際最大造斜率6°/30m。造斜施工采用雙208螺扶螺桿1°,造斜率2°/10m,完全滿足設計造斜率的要求。
N-8-5丁斜18井紙上軌跡設計方案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設計軌跡方位由造斜開始227.54°最后調整到 212.69°,有 15°的調整,井斜 35°~42°有大段的穩斜,井斜進入S層后調整到35°,進入P層后,調到40°,在葡萄花P層內有降斜的調整。進入G層后逐漸增到42°。該設計軌跡,井斜在P層有一個降斜的調整,方位也有曲線的調整,從整體上不利于井眼軌跡的平滑。在實際施工中,對井眼軌跡進行了優化。
N-8-5丁斜18井實鉆軌跡數據如表2所示。
實鉆軌跡最大井斜角43.8°,實鉆軌跡控制中,569~767m,200m進尺,井斜28°~30°,方位240°穩。在767m方位降到235°,井斜29°~32°穩斜。843m后,方位230°穩,井斜由34°逐漸增斜,階梯式增斜,不存在降斜井段,到完鉆,井斜增到43°。軌跡中靶率也達到了100%。優化后的軌跡,避免了井斜和方位的多次調整,保證了井眼軌跡的平滑性,有利于完井的施工,也減少了工程事故的發生。

表1 N-8-5丁斜18井紙上軌跡設計方案

表2 N-8-5丁斜18井實鉆軌跡
本井為平三維行斷面井,中靶靶區為長方體靶柱,設計靶頂垂深926.64m,靶底垂深1215.44m。靶柱長288m,靶窗口長10m,寬20m。軌跡矢量中靶率100%,靶區中靶情況見表3。
由表3可知,該井由936.98m入靶,根據地質導向與現場錄井資料,通過及時調整井斜與方位,確保了整個平行斷層面矢量中靶率100%,取得了較好的指標。

表3 N-8-5丁斜18井靶區中靶情況
(1)全井鉆進周期3.3d,純鉆時間232.23h,平均機械鉆速62.85m/h。單根最快定向鉆速70m/h,最快復合鉆速120m/h。
(2)全井非生產時間0.67h,占總生產時間的1%。
(3)從造斜點431m到完鉆1233m,802m進尺僅用一趟鉆。
(4)平行斷層矢量中靶率100%。
現場使用的隨鉆定向儀器,在定向施工中不出井斜和方位,針對三維井,不利于在定向時注意到井斜和方位的變化,及時做出調整。建議針對三維井,三維繞障防碰井,一定要采用定向時能隨時出井斜和方位的MWD儀器。
(1)二開直井段采用220PDC鉆進,使上部井眼盡量擴大,有效保證了下部井眼返砂的暢通。
(2)紙上井眼軌跡設計,能夠保證井眼軌跡平滑,利于軌跡的預判。
(3)實鉆井眼軌跡優化,軌跡預判結合地層傾角變化能夠有效控制造斜率和軌跡,防止井下工程事故的發生。
(4)為公司在施工三維平行斷層面井提供了技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