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偉
(福建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研究院,福建漳州363000)
新村隧道地處龍巖市永定區岐嶺鄉新村村和鳳城鎮曾坑村之間。分離式雙線隧道,全長5103m,屬特長隧道,隧道最大埋深約360m。隧道進口形式為削竹式口,出口形式為端墻式(圖1)。共布14個鉆孔,物探(大地電磁法5370m、孔內超聲波測試11孔),水文試驗(抽、注水試驗5孔)。

隧道區屬低山和剝蝕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較大,呈上緩下陡,天然山坡坡度約20°~35°,局部較陡,坡度約45°,植被發育,山脊(頂)呈渾圓形,最大高程832.0m。
隧道位于政和—大埔斷裂帶內,與上杭—云霄深斷裂帶平行,受政和—大埔斷裂影響,以北東向構造為主,北西向斷裂為輔。隧道未穿越對線路安全有明顯危害的大型構造或活動構造。有5條次級構造破碎帶與隧道軸線相交,并發育有6條節理裂隙密集帶,對本隧道的圍巖級別和涌水量有一定的影響。
根據地質調繪和鉆孔揭示,隧址區溝谷段上覆第四系耕植土、第四系沖洪積粉質粘土、碎石;低山和剝蝕丘陵段斜坡上覆第四系殘坡積層(Qel-dl);下伏侏羅系藩坑組(J1f)凝灰巖、燕山早期花崗巖(γ52)、燕山晚期花崗巖(γ53)及其風化層,局部地段閃長玢巖脈體侵入(圖2)。
本隧道采用高密度電阻率法、AMT大地電磁法、超聲波測試,第四系覆蓋層至強風化層厚度不均,厚度為5~63m,局部風化程度不均勻,根據各測線高密度電法和大地音頻電磁法反演圖,洞身發育F12、F13、F14斷層和多處裂隙發育帶。
隧道位于當地侵蝕基準面之上,山坡坡體較陡,地表水較發育,多處溝谷長年有水流經過,但流量不大,經現場測得水量約200~500t/d左右,附近未見有其它大的地表水系經過。
除F11A、F12A、F12、F13、F14構造帶經過外,未見其他規模較大、透水性較好的斷裂發育。

圖2 剖面圖
地下水主要型式為①基巖風化網狀裂隙—孔隙水、②基巖構造裂隙水,總體透水性較差,富水性較差。
為查明水文地質情況,采用注、抽水水文試驗,并對隧道涌水量的計算提供有關水文設計參數(圖3)。

圖3 抽水試驗
按照巖石堅硬程度(Rc)及巖體的完整性(Kv),結合地下水、裂隙、圍巖應力狀態等對圍巖的影響,據《公路隧道設計規范》(JTGD70-2004)公式3.6.3、3.6.4計算隧道圍巖體基本質量指標[BQ],結合隧道圍巖體基本質量定性特征和隧道圍巖基本質量指標BQ值,按照《公路隧道設計規范》(JTGD70-2004)表3.6.5進行隧道圍巖的分級(圖4)。
場地內各圍巖設計參數取值根據土工試驗、巖石試驗和原位測試成果,并結合地區經驗及《公路隧道設計細則》(JTGT D70-2010)綜合確定。
根據《鐵路工程水文地質勘察規范》(TB10049-2004/J339-2004),采用降水入滲法、谷德曼公式和佐藤邦明經驗式估算本隧道的涌水量。
(1)降水入滲法:地下水的補給來源主要為大氣降水,其補給量的多少受降水強度、降水持續時間、地形及地表節理、裂隙的發育程度限制。根據《鐵路工程水文地質勘察規范》(TB10049-2004/J339-2004)中的降水入滲法估算隧道的涌水量如下:

圖4 圍巖分級
降水入滲法公式:

式中:Qs——隧道通過含水體地段的正常涌水量,m3/d;
2.74——換算系數;
a——降水入滲系數;
W——多年年均降水量,本測區取1950mm;
A——隧道通過含水體地段的集水面積,km2。
根據表1計算結果,正常涌水量為8253m3/d。
最大涌水量取正常涌水量的1.5倍計算Q0=8253×1.5=12380(m3/d)。
(2)《鐵路工程水文地質勘察規程》(TB10049-2004)谷德曼公式和佐藤邦明經驗式。
最大涌水量:

q0=2πKH÷ln(4H÷d)(谷德曼公式)
經常涌水量:

q0=q0-0.584×ε×K×r(佐藤邦明經驗式)
式中:Q0——隧道最大涌水量;
L——隧道計算長度;
K——含水層滲透系數,m/d(計算及經驗值);
H——含水層中靜止水位至隧道等價圓中心的距離,m;
d——隧道洞身斷面德等價圓直徑,m;
Qs——隧道單位長度經常涌水量,m3/(d·m);
ε——試驗系數,一般取12.80。
根據野外鉆孔注水試驗結果,結合工程經驗數據,根據上述公式對隧道進行分段計算得出:隧道最大涌水量為13365.75m3/d,正常涌水量為10009.50m3/d。
(1)隧址區及其附近新構造運動不強烈,未見影響場地穩定的活動性斷裂,未見滑坡、泥石流、崩塌和巖溶塌陷等不良地質作用。隧址區現狀整體較穩定,適宜隧道建設。
(2)隧道溝谷交錯,地表水發育,溝谷內均長年有水流經過,但流量不大,水量約200~500t/d,未見有其它大的地表水系經過。隧址區地下水主要為基巖裂隙水及構造裂隙水,由于洞身圍巖以中—微風化巖為主,巖體總體較完整,基巖裂隙水,水量較貧乏;構造裂隙水透水性較好,富水性一般。但構造帶、巖性接觸帶及節理密集度處巖體較破碎,當埋藏較淺,又與地表水系相通時,隧道開挖中注意防止發生突水現象。預測隧道雙洞最大涌水量取值13000m3/d,雙洞正常涌水量取值10000m3/d。
(3)5條次級構造破碎帶與隧道軸線相交,并發育有6組節理裂隙密集帶,受斷裂構造、節理裂隙密集帶及巖性接觸帶影響該段落隧道圍巖較差,級別降低,圍巖應加強防護;同時斷裂構造和節理裂隙密集帶位于溝谷低洼地帶,與地表水有一定聯系,開挖時易產生涌水現象,對施工影響較大,施工時應加強排水及防護措施。

表1 涌水量計算表
(4)隧道進出洞口處仰坡和兩側開挖邊坡穩定性較差,隧道開挖應注意邊坡防護,建議采用放坡開挖,開挖坡率1∶(1.00~1.25),并采取相應坡面防護措施。隧道區不存在其它不良地質問題,基本適合洞口建設。
(5)隧道洞身主要以中—微風化花崗巖為主,洞身巖體完整性總體較好,洞身圍巖主要以Ⅲ-Ⅳ級為主,但進出洞口、淺埋段及構造帶通過段,巖體較破碎,應加強支護。
(6)本隧道分布有兩處巖性接觸帶,為不整合接觸,巖性為噴發巖和侵入巖,不規則侵入,脈體侵入較多,且受斷裂構造影響,巖性較復雜,巖體不均勻風化差異大,應對兩處巖性接觸帶及附近路段加強地質觀測和超前地質預報工作。
(7)建議施工中加強施工監理,遇特殊地質問題,應及時會同業主、設計、勘察部門商討解決。在施工中建議加強隧道地質觀測和超前地質預報工作,并建議施工中采取動態設計,根據現場巖土觀測和地質預報成果,在地質條件變化較大地段相應調整隧道的開挖方法和圍巖支護措施,以保證隧道施工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