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開梅 馮驛馭



2020年12月7日,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街道。
漁民王明武乘著漁船,在附近的江面游弋。但這漁船不是用來捕魚,而是為巡護這一江清水。
金口街道曾是武漢漁民最多的街道,僅在冊漁船就有90多條,漁民近200人。“江煙淡淡雨疏疏,老翁破浪行捕魚”是大多數人對這里印象最深的畫面。
2020年7月1日,武漢下達禁漁令,這樣的畫面便逐漸消失,漁民開始“上岸”生活。
“打了幾十年魚,也該為長江做點事了。”王明武自愿報名,加入八一漁業隊,從捕魚人變成了護漁者。
隨著王明武一樣的護漁者日漸增多,長江流域生態環境逐年好轉,長江江豚數量大幅下降趨勢得到有效遏制。而長江護漁者增多,江豚命運改變,反映的正是近年來整個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變化。
“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字字千鈞。
沿江11省市牢記囑托,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大刀闊斧的決心抓生態修復,以實際行動擔負起筑牢生態屏障、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責任,切實守護好這一江碧水。
答好“平衡題”:筑牢生態屏障
看得見山水,方能記住鄉愁。重慶廣陽島,不僅風景好,人文底蘊也十分深厚。在這里,青山綠水與鄉愁的關系更為密切。
10年前,隨著廣陽島開始開發,島上居民逐步遷出,原本宜人的風光,迅速被不斷推進的工程建設覆蓋。很長一段時間內,島上隨處可見運送工程材料的大貨車。
大規模的開發,使廣陽島的山水林田湖草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廣陽島內部分山體被挖開,造成大量邊坡和崖壁裸露;又因過度砍伐,島內原生林嚴重退化,土質逐漸受損……
綠水青山才是美麗家園,千瘡百孔的廣陽島怎能喚起人們的鄉愁?重慶意識到,這種情況不能再繼續下去。
近年來,重慶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不斷夯實生態基底。
從昔日大開發,到今日大保護,通過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廣陽島生態環境品質大幅提升,逐漸完成華麗轉身。這種轉身,正是重慶市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針的生動詮釋。
不僅重慶,近年來長江經濟帶沿線各省市也大力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持續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筑牢綠色發展生態屏障。
作為長江經濟帶入海口的上海,始終堅持“生態立島”,在努力把崇明世界級生態島打造成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大保護重要標志的基礎上,還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深入開展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系統治理,進一步加強與江蘇、浙江等長江沿線兄弟省市的聯防聯治,推動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恢復,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從強調“黃金水道”、“立體交通走廊”建設,到更為強調綠色發展、筑牢生態屏障,5年來,沿江各省市紛紛出實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貫徹落實國家戰略的具體行動,答好要發展還是要保護這道“平衡題”,在合力攻堅中筑牢生態屏障。
答好“取舍題”:破解沉疴痼疾
冬日的清水江,微風吹過,江面揚起層層漣漪。
看著這一江清水,范芳焯心情很是舒暢,曾壓在心頭的負罪感一掃而空。
范芳焯是貴州省錦屏縣平略鎮三板溪村人,也是村里第一個在清水江里發展網箱養魚的人。
“大家那時都一窩蜂搞網箱養魚。”范芳焯說,最多的時候,她的網箱有6萬多平方米。
然而,粗放落后的漁業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影響了水質,也威脅著貴州省乃至長江上游的水生態安全。
于是,在貴州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下,貴州拉開了全流域網箱養殖整治工作的序幕。
但網箱養殖畢竟是當地許多百姓的生計,因此,取締網箱養殖工作,開展得極其不易。
面對“老大難”養殖戶,貴州全方位出擊,頻出新招:派出相關工作人員積極宣傳,講解保護生態的重要性;最大限度為漁民爭取補助;專門建立轉產轉業項目庫;為養殖戶提供職業培訓和相關資金扶持……
如此一來,漁民們開始理解并支持禁漁,陸續走上江岸。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截至2020年9月,貴州實現了全省全流域零網箱、全流域禁投餌,網箱養殖污染問題得到解決。
“我現在建了一個600平方米的養殖車間,效益不比在江里網箱養魚差。”范芳焯看著眼前的江水,一臉笑意。
清清江水,繼續向東流去。
洞庭之西,湖南省常德市蔣家嘴鎮青山湖碼頭,條條漁船被陸續拖上岸邊拆解。
“船少了,魚就多了,生態就會更好了。”漁民何烈友笑著說道。
貴州和湖南的探索,正是5年來長江沿岸各省市答好“取舍題”,著力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的一個縮影。
5年來,長江沿岸各省市抓緊落實長江禁捕退捕政策,精準過細抓好退捕漁民轉產就業和安置保障,加強漁政執法能力建設,確保禁漁令落實落地,有效緩解了長江生物資源衰退和生物多樣性下降危機,為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作出了應有貢獻。
答好“統籌題”:破解“化工圍江”
“變化太大了,完全看不到化工廠的痕跡了。”2020年11月18日,黃玉平再度來到湖北省宜昌市點軍區艾家鎮的江邊,眼前的景象讓他感慨萬千。
黃玉平站立的地方,就是他曾工作了20多年的田田化工廠區,也是宜昌市第一家關停的化工企業所在地。
化工是宜昌第一個產值過千億元的產業,解決了當地大量就業問題,宜昌為何拿“吃飯產業”開刀?
幾年前,長江宜昌段200多公里的岸線上,分布著沿江化工管道1020公里、壓力容器1.72萬余個。倘若其中任何一處發生事故,導致管道破裂、化學品泄漏,后果都將不堪設想。面對“化工圍江”,宜昌市憂心忡忡。
近年來,湖北省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長江大保護,強力推進長江及其支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化工企業“關改搬轉”。
曾經滿目瘡痍的長江岸線,如今草木繁茂、白鷺翩飛。
同樣的故事不只在湖北上演,長江沿岸各省市也毅然向“化工圍江”宣戰——
從湖南省株洲市高新區經石峰大橋過湘江,只見曾經聚集數百家冶煉、化工廠的清水塘老工業基地如今不斷“變綠”,一座座新型的廠房煥發著生機與活力。
安徽省馬鞍山市將薛家洼當作突破口,長江退捕與治污治水同步推進,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拆除或者關停散亂污企業,并通過升級改造,從源頭解決環保問題,實現高質量發展。
江西省九江市啟動長江最美岸線建設,拆碼頭、騰岸線,用“含綠量”的提高帶動“含金量”的提升,將綠色發展的生態優勢轉換為效益提升的經濟優勢。
5年來,一條條“污龍”被攔腰斬斷,大塊頭、高能耗的重化工企業有序退出,老碼頭、舊港口邁入綠色發展新時代,長江從此不再負重前行。
答好“發展題”:釋放綠色效益
2020年11月20日,云南省麗江市華坪縣石龍壩鎮臨江村芒果種植園。
雖已入冬,但每棵芒果樹仍然生機勃勃。
村民王道相家距芒果園不遠,從他家別致的花廊還可以一睹金沙江的絕美風光。
“今年最后一批芒果剛剛被采摘完,又能歇好些日子了。”王道相笑著說。
王道相這般幸福的生活,在昔日卻是奢望。
作為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煤炭產業是華坪縣的支柱產業。但長期采煤導致山體千瘡百孔,又因水土流失、局部區域森林生態系統退化明顯,泥沙大量流入江中,導致江水渾濁不堪,村民深受其害。
“以前,這兒到處都是荒山,到了冬天,甚至還會時不時地冒出‘地火。”王道相回憶。
后來,隨著國家對煤炭產業政策的調整,華坪縣年產量9萬噸及以下的煤礦全部停產整頓。
觸目驚心的“傷疤”逐漸撫平,一座座大山開始恢復生機。但華坪縣原有的經濟支柱逐漸失去,縣域經濟遇到發展瓶頸。
如何加快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釋放綠色生態效益,成為擺在華坪面前的一道現實難題。
為此,華坪縣專門編制了《長江上游金沙江綠色經濟走廊華坪“一縣一業”芒果產業發展規劃》,整合各類涉農資金,引進資本,夯實交通、水利、電力等芒果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引導群眾在荒山、荒坡發展芒果等綠色產業。與此同時,華坪縣還著力推進產業招商,打造清潔載能產業集群。
“過去的重點產煤縣,如今已自豪地掛上了‘中國芒鄉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的招牌。”王道相說,只要生態好了,經濟效益確實能提高不少。
華坪縣從“一煤獨大”走向“綠色新生”,在保證一江清水向東流的同時,生態與發展迅速結成了“生命共同體”。
而這種“生命共同體”,在長江沿岸比比皆是——
貴州省聚焦“五個示范區”,全方位開展制度創新試驗,全力構筑長江上游綠色生態屏障,因勢利導建設綠色家園,大力培育綠色文化,讓家園得“綠”,讓群眾得“利”,讓全省護“綠”,奏出了高質量發展的和諧樂章。
四川省用一招一式、一點一滴,不斷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一份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綠色答卷呼之欲出,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推進的美麗畫卷不斷鋪展……
放眼長江兩岸,5年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斷成為沿線各省市的共識,共抓大保護格局已經形成并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共飲一江水的“長江人”,每天都在演繹著人水和諧共生的故事,共同守護著這江碧水,共同擘畫著這新時代長江萬里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