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剛
萬州,人文厚重,山水化育,開放包容。就戲劇而言,萬州戲劇植根生活,積薪傳衍,好戲連臺。
新中國成立后,各類藝術團體和演出活動快速發展,奠定了萬州戲劇創作隊伍和表演人才的堅實基礎,也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對戲劇情有獨鐘的觀眾群體。改革開放以來,萬州戲劇推陳出新,積極參加交流演出,不斷亮相省級、國家級舞臺,因其直面現實生活,反映時代變遷,創作視覺獨特,題材豐富多元,廣受業界認可。
厚積而薄發,萬州戲劇創作歷經長期的生活積累和實踐磨礪,日趨成熟精進。開始于2003年創排的方言話劇《移民金大花》,點燃了中國戲劇“萬州現象”的星星之火。緊接著,2006年6月,方言話劇《移民金大花》受中央宣傳部、文化部(現文化和旅游部)邀請,參加“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5周年現代戲展演”。隨后,萬州相繼創排的《三峽人家》《薪火》《鳴鳳》《白露為霜》《峽江月》等劇目接連精彩上演,屢獲國家級大獎。進入新時代后,萬州戲劇人不忘初心,攻堅克難,負重拼搏,持續發力,讓中國戲劇“萬州現象”薪火傳承,一路春色滿園。
2017年6月,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在萬州召開中國戲劇“萬州現象”研討會,國內戲劇專家相聚萬州,就此展開熱烈討論。專家們認為,中國戲劇“萬州現象”鮮明的地域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質樸的表演風格,加上資源統籌、跨界融合的靈活運作,文化管理、精準幫扶的智慧謀劃,構成了中國戲劇“萬州現象”得以形成獨特風景的文化內涵和運行機制,豐富了萬州新時期文化發展史的錦繡篇章,卓然成為萬州文化的一張閃亮名片,足以升華為一種精神,成為滋養萬州人民、提升城市品質的寶貴財富。
回顧中國戲劇“萬州現象”走過的歷程,我們不難發現,中國戲劇“萬州現象”并非浪得虛名,而是實至名歸。就客觀條件與全國同類型的地區相比,萬州創排戲劇的條件并沒有比較優勢,如果沒有豐厚的藝術土壤和良好的創作環境,沒有無數次的精雕細琢和反復打磨是難以出類拔萃的。萬州戲劇成功的背后折射的是一種艱苦創業、接續奮斗的拼搏精神,是一種不甘平庸、敢于爭先的創新精神,是一種擔當作為、眾志成城的協作精神。萬州區委、區政府及宣傳文化部門和社會各界重視支持戲劇事業,凝聚起上下一心、同頻共振的強大合力,彰顯了對藝術家和藝術規律的尊重。萬州文藝院團和文化工作者堅守戲劇情懷,執著追求,面對種種在別人看來“不可能”、“做不到”的嚴峻挑戰,硬是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滴汗珠地走了過來。
中國戲劇“萬州現象”的產生得益于各方支持、團結協作。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和重慶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關心支持,是中國戲劇“萬州現象”不斷取得成就建樹的有力保障。萬州區委、區政府充分認識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把舞臺藝術創作擺在重要位置,將其作為繁榮地方文化,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區財政調配專款投入到重大劇目的排演,還拿出一定資金,專門用于獎勵戲劇創作有功人員。區委、區政府領導不但親自審看劇本和演出,還多次深入劇組參與調研,并對劇目的創作、參演需要落實解決的具體問題作出批示,對戲劇主創人員和演職人員在工作和生活上給予關心和照顧。萬州文藝院團、相關單位和民間社團團結協作,密切配合,形成了萬州戲劇資源整合的獨特優勢。三峽歌舞劇團、三峽川劇團、三峽曲藝團、三峽雜技藝術團和萬州區文化館等5個專業文藝館團的存在,加上原三峽京劇團的演職人員,構成了萬州戲劇創作隊伍和表演人才較為強大的陣容。
中國戲劇“萬州現象”的產生得益于深化改革,開拓創新。萬州區遵循“區別對待、分類實施、穩步推進”的總體思路,積極穩妥地推進文藝院團改革。對有一定市場運營能力和經驗的三峽歌舞劇團、三峽雜技藝術團實行“事轉企”改革,鼓勵輕裝上陣,創新機制,開拓市場,積極有效利用文化幫扶政策,助力院團發展,并在有助于院團行穩向好、蓄勢發力、成就作為中的人才培養、新劇目打造及演藝市場運作鏈接等方面,給予智力和資金上的支持和投入。劃轉為非遺保護傳承中心的三峽川劇團、三峽曲藝團,在做好非遺項目保護傳承的同時,積極創排舞臺藝術劇目和曲藝節目參加全國性演出和專業藝術大賽,相繼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中國曲藝“牡丹獎”。前不久,在中國曲協的支持下,萬州又成功創建為“中國曲藝之鄉”。
中國戲劇“萬州現象”的產生得益于植根大地,立足原創。萬州戲劇人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禮敬傳統,關照現實,戲劇創作靈感來之有源,戲劇創作內容血肉豐滿。區委宣傳部、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組織創作人員深度挖掘豐厚的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移民文化等生活原型,從歷代忠烈戰將、文豪留存的文化遺跡中找素材,從本土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到平凡小事中尋找亮點,從草根人物中濃縮典型,創作出一批又一批接地氣、帶露珠、有溫度的優秀作品。萬州幾部大戲的編導、演職人員大多數都是土生土長的萬州人,他們都具有豐富的基層文化工作經驗,熟知老百姓的喜怒哀樂、真情實感,注重觀察、善于思考,作品給觀眾在欣賞之余以思考,在欣賞之后以感悟。萬州文藝團館常年開展文藝人才進基層活動也為催生中國戲劇“萬州現象”提供了豐厚的滋養,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中國戲劇“萬州現象”的產生得益于精益求精,精耕細作。萬州戲劇創作者把握時代脈搏,飽含藝術情懷,從民間傳統戲曲和火熱現實生活中萃取精華,將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戲劇作品一部接一部搬上舞臺。他們“十年磨一劍”,精雕細琢、反復打磨、執著追求,憑著對戲劇創作的無限熱愛,不斷挖掘戲劇作品的深刻主題,不斷豐富戲劇作品的表現力,不斷提升戲劇作品的藝術境界。與此同時,萬州開門辦戲,請戲劇專家支招劇本創作,請名編名導排導幫助提升,走出了一條本地團館與戲劇專家聯手創排的路子,使戲劇作品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
新的時代有新的使命,新的征程有新的起點。面對接踵而來的收獲和榮譽,面對社會各界的肯定和期許,讓中國戲劇“萬州現象”升華為一種精神,就要以精神感召堅定文化自信,以精神感召永葆創業激情,以精神感召永攀時代高峰。
堅定文化自信是對自己國家、自己民族擁有的生存方式和價值體系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影響力的堅定信念,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礎上的文化繁榮發展,是文化自信的應有之義和源頭活水。我們要堅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緊隨時代脈動去學習去思考去探索,扎根現實生活去體驗去觀察去發現,關切人民悲歡喜怒去傾訴去吶喊去召喚。保持定力,舉起旗幟,堅守立場、彰顯優勢,把蘊于文化自信中的文化責任扛在肩上,以堅定的信仰、澄澈的心靈、理性的思考投身創作,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
永葆創業激情是一種奮力前行、迎難而上、永不懈怠的精神境界。激情是創意的源泉,更是事業成功的動力。只有保持昂揚激情,才能面對各種壓力表現出不屈的意志,面對艱難困苦表現出無畏的勇氣。時代呼喚激情,激情成就事業。我們要不斷超越自我,融化思想上的堅冰,破解行動上的圍城,克服工作中的困難,讓激情成為遠行的動力,讓激情成為創作的能量,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創作出更多無愧于新時代的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
勇攀時代高峰是拼搏進取、責任擔當,是敢為人先、爭創一流。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作品,無私無畏,不甘平庸,才能沖破思想的“樊籬”,以一種脫胎換骨、披肝瀝膽的氣度,勇于探索,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干前人沒有干過的事。我們要真抓實干,埋頭苦干,心無旁騖,永不停步,凝聚起一往無前、奮斗不止的精神力量,善于借鑒和吸收區內外戲劇發展成果,整合區內外戲劇資源,不斷推出謳歌時代、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作品,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
“關山初度塵未洗,策馬揚鞭再奮蹄”。中國戲劇“萬州現象”,是萬州文化藝術界聚智籌謀、持續接力的奮斗成果,更是萬州文化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深耕三峽大地,植根人民群眾,立足新時代,擔當新使命,讓中國戲劇“萬州現象”升華為一種精神,感召我們在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征程中繼往開來,不斷書寫萬州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新篇章。
(作者系重慶市萬州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二級巡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