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李白筆下的長江,自高山峽谷中噴涌而出,似巨龍騰飛,沖破山川,淌過平原,匯入東海。
而今,依托長江經濟帶發展,這條“巨龍”身旁集聚了全國超40%的人口,支撐起全國超45%的經濟總量,一條橫貫東西、輻射南北的經濟增長帶正迅速崛起。
當下,長江經濟帶正逐步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
產業轉移助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2020年6月29日,四川省廣安市臨港經濟開發區南潯·廣安東西部扶貧協作產業園。
在沃克斯迅達電梯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負責人楊海榮正在對自動化生產線進行最后的調試。
“公司原計劃5月投產,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推遲了兩個月。”楊海榮說,廣安項目是沃克斯迅達電梯公司著眼西南地區市場布局的一個重要項目,必須盡快投產。
沃克斯迅達電梯公司是從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引來的項目,在產業園內,同樣來自南潯區的還有世友木業項目。
自2018年3月起,湖州市便與廣安市建立了東西部協作關系,在啟動“湖羊入川”、“潯棲度假”等項目后,雙方聚焦工業產業,著力推進東部產業向西部梯度轉移。
在過去一年多時間里,為更好地承接南潯區產業轉移,廣安區投資15.3億元打造了南潯·廣安東西部扶貧協作產業園。
地處東部開放前沿,湖州市有著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目前規模以上企業已超過1000家,且大多具備完整的產業鏈條。而在承接上海的產業轉移后,湖州市將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大量空置產業資源亟待轉移,而位于西部的廣安市,正全力爭創“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示范城市”,企業落地廣安市可以輻射整個西南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在四川,有著戰略中心城市、老工業基地之稱的自貢市也正加緊優化產業結構,多方聯動發展。
2020年6月1日,四川自貢與重慶綦江“云簽署”《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市區戰略合作協議》,兩地依托已具規模的裝備制造、新材料、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主導產業集群,推動兩地現代制造業集聚發展,積極承接東部特別是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打造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
隨著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西部大開發等國家重大戰略深入落實,上游地區的四川、云南、貴州、重慶等省市立足自身戰略資源優勢、西向要素流動優勢和綠色屏障優勢,逐步成為資金、技術、勞動力西向流入的接納區。
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2020年12月6日傍晚,四川省南充市西充縣多扶鎮。
距多扶鎮政府大樓不遠處,商貿市場已經逐漸熱鬧起來,剛下班不久的敬川拎著包準備去商貿市場給孩子買點零食帶回家。
敬川在多扶鎮工業園區上班,負責生產線的運作和維護。他以前在新疆務工,2019年回到老家西充工作。
“我現在每個月能掙5000多元,照顧家人也方便。我們家還申請了公租房,現在日子越過越好了。”敬川說。
敬川的幸福感源于多扶鎮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通過新型城鎮化建設,多扶鎮將重點瞄準社會人口就業流動的關鍵節點,通過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公共設施和服務能力,建設新家園吸納新居民等方式滿足流動人口就業安家的需求,為實現“人”的城鎮化而進一步暢通社會流動機制,從而釋放新的內需空間,既促進生產與消費、分配的循環,也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循環。
近年來,多扶鎮戶籍人口從2016年的1.9萬人增加到目前的3萬多人,流動人口也由2016年的1萬多人增加到目前的5萬多人。為了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多扶工業園區吸引了60多家企業落戶建廠,解決近萬人就業。同時,大量增加的人口,還拉動了多扶鎮消費水平的增長,促進了多扶鎮經濟發展。
而生活在成都市金牛區星科北街的王潔,對于幸福感增加的定義又有著不同理解。
“以前小區門口的街道雜亂不堪,下班只想快點回家,現在出門就是綠道,下班之后既能在這里散步,還能在這里休息聊天,參加各種活動,巴適得很!”王潔說。
讓王潔感到“巴適”的,是金牛區星科北街打造的美好生活特色街區,這也是成都規劃建設的“回家的路”、“上班的路”中的一個點位。
2020年以來,成都加快實施“綠道+”、“公園+”策略,加快培育六大公園場景,計劃建成1000條“回家的路”、“上班的路”,進一步推進社區綠道“串街連戶”,構建15分鐘社區生活服務圈,培育更多新經濟新業態場景,讓市民有更多休閑、消費、娛樂的選擇。
作為長江經濟帶上游省市之一,四川對于自身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有著清晰的認識:一是體現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價值導向;二是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格局。
依托于新型城鎮化建設,四川已經形成了一大批中心鎮、重點鎮和重要城市,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更是強化了成都都市圈的輻射帶動能力。而今,以城市群為主體,以中心城市為引領,以重要節點城市為支撐,以縣城和中心鎮為基礎的現代化城鎮體系正在四川加速形成。
立體交通助力實體經濟飛躍發展
2020年12月11日上午10時49分,由徐州東站開往上海的G8273次列車準時駛入淮安東站。
看著緩緩駛入站臺的白色列車,高鐵淮安東站黨總支書記李建設的心中百感交集:“這是連淮揚鎮鐵路全線開通后首班經停淮安的列車。以前我們淮安的旅客去往南京、上海,必須通過徐州東站中轉。連淮揚鎮鐵路全線開通后,從淮安出發可以不換乘到達南京、上海、蘇州、無錫等地,江蘇已經實現高速鐵路網的南北貫通。”
這條全長為304.5公里的高鐵線是江蘇補齊高鐵和過江通道等突出短板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通蘇北和蘇南的一條“大動脈”。它北起連云港市,向南經淮安、揚州,跨過長江后到達鎮江,將連淮揚鎮地區部分縣市連入了全國高速鐵路網。
曾幾何時,“行路難”困擾著江蘇。長江奔騰流入江蘇后,江平水闊,氣象萬千,但也形成一道阻隔南北的天塹。
改革開放之后,江蘇發展日新月異。作為重要的國內、國際貨物集散地,交通成為江蘇進一步發展的剛性需求。
為了補齊交通短板,江蘇于2018年印發了《江蘇省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運輸走廊規劃(2018—2035)》,以長江為軸,拓展水上航道,加密過江通道,以南京為中心構建“米”字形高鐵網絡,加快形成水陸空一體的綜合運輸體系,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支撐。
在過去的幾年中,江蘇構建的立體交通網絡已經逐漸成形:經由南京發散的“米”字形高速鐵路網,在長江兩岸形成比翼雙飛的高鐵交通格局;不斷拓展的長江航運,打通了“長江黃金水道”,與上中游相連;以祿口國際機場為龍頭,與上海、杭州等共建的長三角世界級機場群連通著國內與國際。
水陸空一體構筑起的立體交通走廊,帶給江蘇的是物流降本增效,實體經濟進一步發展。
隨著長江經濟帶沿線各省市運輸體系的不斷完善,運輸市場更加統一開放有序,各省市間也將進一步促進產業資源優勢互補、戰略重組。
新業態開拓綠色經濟新藍海
奔騰翻滾的江面上,一艘艘渡輪鳴笛而過,美麗的幕燕風光帶沿江修建。
沿江而下,隨長江水一同進入江蘇省南京市幕燕濱江片區,秀麗的燕子磯和幕燕風貌區讓人流連忘返。
“燕子磯新城片區總面積18.81平方公里,作為民族化工業發祥地和老工業集中地,在鼎盛時期,這里曾有各類企業404家,其中小化工、電力、橡膠等企業100多家,年產值約320億元。”南京市棲霞區委書記黎輝說。
“重化圍城”,煙囪林立,真金白銀的經濟收入中裹挾著嚴重的環境污染。一提起以往的燕子磯,不少南京人就直搖頭。
為了破解“重化圍城”的困境,在南京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全市上下投入150多億元,通過“關停并轉”綜合施策,全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生態環境修復,棲霞區由此迎來了一場以化工支撐向智造產業轉型的產業蝶變,在淘汰環保標準不達標、生產排放不達標企業的同時,引進發展“高端產業、綠色產業”,構建起了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興智能產業體系。
南京幕燕濱江片區的綜合整治,是江蘇830公里江岸線上生態環境治理、發展綠色經濟的縮影。
2016年,根據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江蘇迅速編制《江蘇省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規劃》,當年底啟動“263”環保專項行動,即“兩減六治三提升”,開展減煤炭消耗總量、減落后化工產能等治理行動。
“江蘇的生態環境治理,是在整治和關停污染企業的同時,創新發展思路,以培育新增長極和動力源為主的改變創新,是在鳳凰涅槃中實現高質量發展。”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說。
以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為目標,以提高綠色環保技術自主創新能力為突破口,以沿江開發區和產業園為載體,長江經濟帶沿線省市不斷強化環保法律法規和行業約束,統籌長江流域重大產業布局,積極培育新業態,如今的長江經濟帶已經成為推進暢通國內大循環的強大動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