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茂盛 李凰言
2020年12月4日,在長江匯入大海的交界處,一塊面積不到0.09平方公里的大戢山島上,“島主”池才明手拿望遠鏡,觀察著進入上海港的往來船只。
“我剛工作時,大型船只并不多,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門越開越大,對外貿易不斷增加,如今巨型郵輪出入十分頻繁。”池才明滿臉驕傲。
池才明已在大戢山島堅守了26年,他見證了中國對外開放的浩蕩東風給長江經濟帶沿線省市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而今,上海連同浙江、江蘇、安徽三省共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同長江中游湖北、江西、湖南,上游重慶、四川、云南、貴州等省市形成東西向輻射開放帶,統籌打造長江經濟帶沿江沿海開放新高地。
對外擴容,開放腳步更快
2020年12月1日,安徽省蕪湖市奇瑞汽車滾裝碼頭。司機秦同文開著滿載奇瑞轎車的轎運車上路了,此行目的地是400多公里外的上海海通國際汽車碼頭(外高橋港區六期碼頭)。“以前我都是把國外的‘奔馳和‘寶馬運進來,現在我是把國產轎車送出去。”秦同文話語間流露出一份自豪。
上海海通國際汽車碼頭一片繁忙。該碼頭作為上海唯一的公共專業滾裝碼頭,單日裝卸量大,因此需要大量移車司機,胡福華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移車團隊有100人左右,現在達到了200人,但我還是覺得很忙。”胡福華說。
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上半年,上海海通國際汽車碼頭的外貿出口量仍同比增長了3.6%。
碼頭邊停放著從長江經濟帶沿線各省市運送過來的轎車,胡福華和其他移車司機將轎車駛入靠岸的國際貨輪,這些車輛將通過江海聯運送往世界各地。
“除了南極洲的企鵝不會開車外,這里的車可送達全球各大洲。”他打趣著說。這股幽默背后的底氣是長江黃金水道的貨運能力。
上海處于長江經濟帶龍頭位置,進出口貿易的力度不斷加碼。2019年,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設立;2020年11月,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召開,將世界目光再次吸引到這個長江經濟帶的增長極上。
沿江而上,重慶雖居西南腹地,但依托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西部陸海新通道等開放平臺,逐漸成為世界的“中轉站”。
2020年12月的一個清晨,重慶兩江新區果園港港區內,集裝箱、橋吊、輪船有條不紊地運行著。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產品從國外運送到這里來中轉。”重慶太平洋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副經理王浩向記者介紹。就在前幾天,一輛從俄羅斯始發的中歐班列(渝新歐)抵達果園港,全程僅花費8天時間,極大提升了貨運效率。
除了效率高,還有真金白銀的實惠。“由于我們公司的貨運量比較大,堆積期比較長,會產生較多的超期存儲成本。現在果園港取消了該項目的收費,為我們留出了更多的緩沖時間。”重慶民生綜合物流有限公司倉儲事業部經理郝玉強如是說。
為充分發揮長江上游樞紐港作用,果園港開啟“前港后園”模式,大力發展多式聯運,與四川、貴州等地在“水轉水”業務上深度合作。
2019年12月12日,果園港成為“十三五”時期長江上游唯一獲批正式開放的水運口岸。2020年9月,重慶開放口岸數量達4個,對外開放的步伐更為堅定。
長江,自西向東,奔流不息。滾滾波濤推動著長江經濟帶沿線各省市奔向大海走向世界。
對內聯動,開放舞臺更廣
2020年12月3日,浙江嘉善南站。
吳平在高鐵上找好位置坐下,掏出耳機和眼罩戴上,開始享受“回籠覺”。
23分鐘后,高鐵準點到達上海虹橋樞紐中心。下車后吳平掏出手機,“滴”聲響起,二維碼掃描成功,無需出站即可換乘上海地鐵,趕往他的辦公地點——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
2018年5月,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同年,由上海牽頭,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共同成立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經過5個月的溝通和交流,共計195項訴求被納入《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江蘇制造業非常發達,浙江民營經濟非常發達,安徽的科技創新能力很強,上海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較強。”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主任馬春雷說,各地有著不同的優勢,“我們縮回來的是五指,伸出去的是拳頭。”
要推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首先是實現交通的互聯互通。對此,江蘇省昆山同日集團董事長姚萬軍深有體會。
石浦港橋是上海青浦區盈淀路和江蘇昆山新樂路的分界,由于橋面狹窄,無法過車。“一畝三分田”的思想成了阻隔兩個行政區的一堵厚墻,交界處1.29公里的斷頭路遲遲未能打通。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后,“觀念之墻”與“程序之墻”應聲倒地。
2020年11月末,姚萬軍同往常一樣乘車從上海的家中出發趕往位于江蘇昆山的公司,望著石浦港橋寬闊的路面,姚萬軍感慨萬千。如今,不僅通勤的時間變短了,區域一體化發展還為他的公司引來了更多外地人才。
長江下游有三角洲,上游作為長江開放輻射帶深入內陸的“神經末梢”,區域聯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20年1月3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川渝緊抓發展機遇,從工作機制、地域融合、科技創新等多方面打出“組合拳”。其中,宜賓三江新區的設立收獲不少關注。
號稱“長江首城”的宜賓位于長江經濟帶、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疊合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提出無疑為這里插上了經濟跨越式發展的翅膀。
區域聯動,讓開放的脈絡活了起來,曾經各自為政的地區,從競爭到聯合,從封閉到開放,長江浸潤的每一寸土地都發揮著自己的作用。
注智賦能,開放支撐有力
2020年11月29日,上海洋山港四期碼頭。
“這里往左一點。”上港集團尚東分公司橋吊遠程操作員黃華正指導著新同事,他也是開港第一位集裝箱操作員。看著如今擁有360度海景視野的中控室,他回憶起幾年前的景象。
彼時的黃華,還在洋山港一期工作。“那時候沒有智能系統,我每天都是坐在幾平方米的操作間里,孤立無援,一坐就是12個小時。”籠式操作間距離地面高50米,他必須手動控制遙桿將集裝箱卡入鎖眼之中。每每對好一個卡口,黃華都會累出一身的汗。
依靠智能化系統,如今的洋山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整個集裝箱裝卸區一眼望去沒有一人,85臺自動引導車穿梭在裝卸現場,根據地下埋藏的61199根磁釘感知位置,自動完成集裝箱的運輸。控制塔里每個橋吊操作員面前是6塊電腦顯示屏,連接著橋吊上21個攝像頭,實時監控集裝箱的狀態。橋吊司機們緊盯屏幕,微調遙桿,500米外的大型橋吊便跟隨指令完成集裝箱裝卸任務。
智能化生產不僅大大節約了人力成本,還提升了工作效率。2020年9月,上海海關正式啟動跨境電商B2B出口試點。2020年11月,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智能跨境貿易保險平臺成果發布。處于長江經濟帶龍頭位置的上海以身作則,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打造對外開放高地,為長江經濟帶沿線省市作出表率。
2020年9月9日,重慶文特實業有限公司關務負責人劉俊打開了手機上的“渝智慧西永綜保”APP,他在等待海關反饋的上門查驗時間。作為一家批發零售Ⅱ、Ⅲ類醫療器械的進出口貿易公司,他要實時關注公司進出口的貨物有無命中查驗。以前,他需要到海關詢問查驗情況,現在則不同了。“西永海關推出的屬地查驗線上預約功能解決了我們的問題,今天新到的一批進口貨物被命中查驗,直接可通過APP實現查驗預約,快速便捷。”劉俊說。
西永海關查檢科科長鄒勵丹說,重慶推進“智慧海關”建設,不僅為企業提供了便利,還吸引了更多的企業同重慶合作。
不只是上海和重慶,其他城市也是如此:四川同重慶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智能生態圈;江蘇作為制造業大省,全面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讓溝通步入智慧時代……
近年來,長江經濟帶沿線各省市都在大力推進智能化服務,提升開放硬實力,打造優質營商環境,為企業生產運營注入強大動力,在統籌發展中筑牢開放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