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堂 李少多
習近平總書記在南京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時指出,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時空跨度長、流域面積廣、遺產類別多、文化價值高,自古以來就是全國各民族各地區交融互動的關鍵紐帶,也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地帶。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長江流域的重大考古發現接踵而至,長江文明在中華民族乃至國際格局發展中的突出作用也日益彰顯。
在新形勢下開展長江文化研究,對于探索文明的起源、文化的演進,對于從整體上認識長江在中華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把握長江的歷史與現實、政治與經濟、民族與文化,以及研究它與東南亞、南亞乃至環太平洋地區的古今文化交流,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長江文化作為一個時空交織的多層次、多維度的文化復合體,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以“創新、進取、開放”為主的帶有普遍性、持久性和相對穩定性的文化特質。
首先是創新。長江文化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旺盛的文化創造活力。無論是水稻的栽培和推廣,還是嚴格意義上的中國哲學在長江流域的創立,都是長江文化為人類作出的巨大的開創性貢獻。在中華民族實現文化自覺的歷史進程中,長江文化更有創榛辟莽之功:中國近現代史上不少重大革命活動和歷史事件也都發生于長江流域。所有這些,無不表明長江文化具有蓬勃的朝氣和創新的偉力。
其次是進取。文化的進取特質,是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長江文化的進取特質在中華文化邁向近代文化的變革中表現得尤其突出。可以說,在中華文化進行社會體制變革、走向近代的探索中,長江文化也一直居于前潮。
再次是開放。從長江文化的整體功能來看,它是一個開放的文化系統。所謂開放性,一是指它具有兼收并蓄、容納百家的恢宏氣度,在充分認識自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和融匯異質文化養分,不斷地更新自己;二是指它在吸收異質文化養分的同時,源源不斷地輸出自身的文化能量,給異質文化以影響。
斗轉星移,時至今日,長江流域仍是風光佳麗之地、文化昌盛之區、人杰薈萃之鄉,長江文化還自有其優勢、生機和魅力。以如火如荼的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為依托的長江經濟帶建設,正鋪開嶄新的篇章!
如何在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中,推動長江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則是題中應有之義。
一是要深刻認識新發展理念,講好長江文化故事。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文化為引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在長江生態保護修復和長江文化保護傳承的雙重基礎上,著力加強長江水域治理管護,著力推動文化產業融合發展。
二是要深入挖掘長江文化價值,豐富長江文化內涵。深入挖掘和豐富長江文化價值與內涵就是要基于歷史和當代、微觀和宏觀、物質和精神的多維視角,充分展現長江流域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存,多元活化長江沿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習俗民俗,不斷涵養在長江流域創立和衍生的價值觀念、道德倫理和精神特質,加強對長江文化內涵與價值的理解及認知,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長江文化。
三是要著力提高資源整合效能,擴大長江文化影響力。構建長江文化基因庫,搭建長江文化數字平臺,實施長江文化數字化工程,承借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催生的跨業、跨界融合,改變過去單一依靠文化資源發展,轉向依靠文化和科技融合方向發展,不斷提高長江文化資源整合與利用最大化,推動長江文化與沿線省市的融合,聚焦“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的合作,在交流互鑒中拓展長江文化發展空間和開發途徑,擴大長江文化影響力。
追本溯源,我們唯有推動長江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方能對長江流域建設起到借鑒、啟迪作用。
(作者劉玉堂系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研究員,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李少多系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