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茂盛
2020年12月1日,魏云寺提著公文包,走進了上海海關大樓。
117級鋼制旋轉扶梯,魏云寺如履平地。28年如一日地守護著這個地標性建筑,他同這口大鐘共同見證了上海對外開放的輝煌成就,而在他的記憶深處,仍回蕩著“先有十六鋪,后有上海灘”那句話。
碼頭經濟造就了上海,上海的發展離不開長江。
長江是自然的饋贈,天然的“致富路”,不僅是處在長江口的上海改革開放的重要通道,也是深入內陸腹地,建設開放新高地的“神經中樞”。
沿江而上,重慶作為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水路曾是這座城市對外聯通的重要通道,重慶人的血液中流淌著濃濃的長江情。
2016年9月,中央確立了長江經濟帶“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發展新格局。5年來,重慶以長江黃金水道為依托,大力發展水運能力。
2020年,果園港同“西部陸海新通道”實現無縫轉接,成為重慶對外開放的新名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川渝共建內陸開放高地注入強大動力,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更是長江下游各省市打破行政壁壘、擴大開放輻射面的重要舉措。
雖城市各異,但“小碼頭”到“國際港”的經歷相似。長江經濟帶建設給了沿線11個省市順勢而為、面向國際的開放氣度。值得期盼的是,長江經濟帶對外開放的新局面,定能如春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