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成友
歲末年初,鄉鎮干部最怕什么?
“迎考。”一位鄉鎮干部直白地說,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就看能否過得了這一關。
“每到年終,我的每一根神經都繃緊了。”這位干部說,就像得了“恐考癥”一樣。
為什么會有鄉鎮干部“恐考”?
這位干部說,一旦考核時,分被扣多了,不僅這一年的辛苦白費,還要承受來自內部的壓力。因為,考核分數與干部的年終獎掛鉤。
據筆者所知,患上“恐考癥”的基層干部,并非個例,而是一個不小的群體。
迎考,是每一個人從小時候開始就要不斷經歷的事情,作為人生閱歷豐富的基層干部,自然應該是胸有成竹地應對。
“不是我們怯考,而是有些考法讓我們難以適從,甚至有個別‘考題,哪怕是‘學霸也答不上來。”這位基層干部表示。
細細想來,這位基層干部說的還真有道理。
比如,在考核方法上,就有重過程而忽視成效的情況存在。目前,相當部分的部門“考官”到基層考核時,注重的是翻看平時的基礎材料全不全、“留痕”齊不齊、會議研究的次數多不多、主要領導有沒有參與等,而群眾對基層工作的滿意度高不高等卻沒有在考核中占到足夠高的比重。
為投“考官”所好,在“考試”之前,基層干部不得不加班加點,對各種報表等進行反復自查,連更徹夜補充完善漏掉的資料。
不僅如此,扎堆式的考核,也讓基層干部應接不暇。一個鄉鎮對接上面數十個部門的工作,每個部門都有年終考核,而且都是在年末歲初的時候進行考核。有時,一個鄉鎮一天就要“迎考”好幾場,這讓鄉鎮的領導們不得不“趕場子”。因為,領導不出面不到場,有可能會招來該鄉鎮對此項工作不重視的“嫌疑”。
還有些年終考核的“考題”,可以說基層無論怎么努力,都很難答好。
“對這樣的考核扣分,我真是無語了。”一位分管低保工作的鄉鎮領導向筆者吐槽,上級部門制定的“考題”中,有一項是要求他們當年完成辦理低保的戶數要比上年有所增加。
應保盡保,這是低保條例所規定的。能不能享受低保,這是有具體標準的。該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如果被漏掉了,這是基層的責任;如果不該享受的人享受了,這也是基層的責任。可這種拿享受低保的數量給基層下指標,并進行考核,是真讓基層干部無所適從。
“為了在考核中不被扣分,我們還是在努力,通過篩選,將一些接近低保標準的人戶報了上去。審批這些人戶是否可以享受低保的也是下考核指標的部門,他們見不符合低保標準的,也不會審批。”這位分管低保工作的鄉鎮領導如是說。
看來,年末歲初,基層干部患上“恐考癥”,不是一句調侃,而是他們的真切感受。
上級部門對基層工作進行考核和督查,這是有必要的,是促進工作的一項重要措施。但是,考核不是要把基層“考倒”,不能難為基層,更不能搞形式主義。考核的目的是促進基層扎扎實實地把工作做好,要考出基層干部爭先創優的激情,考出努力工作的斗志,考出公開、公平、公正的干事環境。
要讓考核起到激發基層干部工作熱情的作用,首先是“考題”要出得科學,要切合基層工作的實際,不能“拍腦袋”來難為基層干部。同時,在考核方法上,要注重實效,不能搞形式主義的東西,更不能給基層增添不必要的負擔。
因此,治好基層的“恐考癥”,解鈴還須系鈴人,得先從“考官”治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