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正
2020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時指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對于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尊重客觀規律,發揮比較優勢,推進成渝地區統籌發展,促進產業、人口及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強化重慶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帶動作用,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質量發展。
繼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之后,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川渝兩地黨委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此高度重視。兩地表示,要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和一體化發展理念,聚焦“兩中心兩地”戰略定位,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
2020年12月14日,川渝兩地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舉行第二次會議,重慶市委書記陳敏爾強調,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系統工程,既要著眼長遠、又要干在當下。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指出,當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已進入全面實施、加速推進的新階段。落實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是川渝兩省市共同的政治責任和巨大的發展機遇。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于區域協調發展。成渝地區有望發展成為繼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之后的中國“第四極”,這四極構成一個穩固的菱形格局,有利于在西部打造經濟增長極。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起步較晚,具有更大的增長潛力。發揮川渝地區人口、資源、科教、文化優勢,打造一個新的經濟增長極,有利于我國經濟實現“六穩”、“六保”目標任務;有利于提升我國的戰略縱深。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從戰略安全考慮,需要加強西部大開發,在成渝地區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
那么,如何深入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中央財經委第六次會議就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出七項任務: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體制創新,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合力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國際門戶樞紐,提升內聯外通水平。共建世界級機場群。加快建設成渝中線、渝昆(四川段)、渝西(四川段)等重大鐵路項目。完善雙城經濟圈公路體系,推動長江上游航運樞紐建設。打通成都至北部灣南向陸海聯運大通道,開辟成都經達州至萬州港東向鐵水聯運新通道。推進疆電入渝和川渝電網一體化發展,統籌油氣資源開發。完善水利基礎設施,統籌布局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
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協同打造現代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加快構建高效分工、錯位發展、有序競爭、相互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共建高水平汽車產業研發生產制造基地、世界級裝備制造集群、電子信息制造集群、特色消費品產業集群、西部大健康產業基地。發展數字經濟,合力打造數字產業新高地,布局建設云計算中心,加快建設成渝地區大數據產業基地。培育發展現代服務業,共建國際貨運中心,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協同共建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高標準打造川渝產業合作示范園區。
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打造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和協同創新示范區。高標準建設西部(成都、重慶)科學城,高水平建設中國(綿陽)科技城。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建設一批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深入推進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推動形成成渝地區一體化技術交易市場。
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高質量發展。堅持雙核引領,區域聯動,形成特色鮮明、布局合理、集約高效的城市群發展格局。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繼續做大重慶、成都核心都市圈。推動重慶、成都都市圈相向發展。強化重要節點城市同成渝雙核及區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協作。加快川渝毗鄰地區融合發展,建設一批產業協作示范園區和制造業集群。建設“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推動渝東北與川東北地區一體化發展,推動渝西與川南地區融合發展。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強化生態共建和環境共保。構建以長江為主體,其他支流、湖泊、水庫、渠系為支撐的綠色生態走廊。統籌建立并實施雙城經濟圈“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建立跨流域跨區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統一環保標準,加強跨界水體環境治理,深化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加強土壤污染及固廢危廢協同治理。共同打造國家綠色產業示范基地。
推進體制創新,完善戰略合作機制。建立健全組織體系,協同完善領導體制、優化協調方式、做實工作機構,完善市(州)區(縣)層面協調推進機制。健全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機制。深化落實常務副省(市)長協調會議機制。健全交通、產業、創新、市場、資源環境、公共服務等專項合作機制。加強川渝兩地國資國企協同開展各類資本和項目合作。加強宣傳引導和政策解讀,增進社會共識,營造良好氛圍。
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讓人民群眾更有幸福感。推進經濟圈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便利化,全面加強教育、就業、醫療、養老、社會救助及執法司法、市場監管等領域合作。支持戶籍便捷遷徙、居住證互通互認,實現川渝兩地就醫直接結算,推進養老保險關系無障礙轉移,推進公共交通、社保、醫保等領域“一卡通”。推動“重慶英才服務卡”與四川“天府英才卡”對等互認。
(作者系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