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保奎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等15個部委,印發了《“十四五”支持革命老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推進鄉村振興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這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也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新時代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的具體行動,《方案》從健全幫扶長效機制、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特色產業、完善政策體系等方面提出了十六條創新性政策,對于支持12個革命老區全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走出新時代振興發展新路,具有重要意義。
《方案》提出,將支持重點城市發展、推進重點縣城建設、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作為革命老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同時要求加強與基礎設施建設、紅色旅游發展、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等重點領域實施方案的銜接,這是《方案》的創新性探索,充分體現了《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十四五”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規劃》的要求,也充分體現了突出重點統籌兼顧的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新思路。
一、發揮重點城市的引領作用帶動區域振興發展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需要找準突出矛盾和主要問題,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以求“落一子而活滿盤”。實踐證明,“抓兩頭、帶中間”是區域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一方面,支持有條件地區加快發展,發揮其輻射和帶動作用,培育帶動周邊區域發展的動力源和增長極;另一方面,扶持困難地區發展,增強其自我發展能力,補齊發展短板。抓住了兩頭,就可以帶動全局工作的展開。我國革命老區范圍廣、面積大,大多處于省際交界地區,過去由于遠離中心城市、位置偏遠等原因,交通不便,發展條件受到一定限制,工業化城鎮化起步相對較晚。近年來,隨著交通設施的改善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革命老區重點城市發展速度加快,發展質量提高。2019年底,東中部地區革命老區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均超過50%,西部地區的川陜、左右江、陜甘寧等革命老區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也分別達到48.0%、40.2%、49.1%。江西省贛州市“十三五”期間GDP增速在省內五連冠,總量躍居全省第二,福建省龍巖市、三明市2020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9萬元。總的來看,革命老區城鎮化發展形勢發生了變化,一些地區已具備了通過重點城市帶動區域發展的能力。
《方案》提出,支持革命老區重點城市明確差異化發展定位,因地制宜建設城市群節點城市、先進制造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區域專業服務中心,提高對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的引領帶動作用。《方案》銜接《“十四五”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規劃》,明確了20個全國革命老區重點城市的差異化發展定位,支持各重點城市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城市群節點城市、省際交界地區節點城市以及特色產業基地、知名旅游目的地,提高對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的引領帶動作用。中央財政革命老區轉移支付、中央預算內投資等積極支持革命老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推進鄉村振興,加大對重點城市和重點縣的支持力度。
二、發揮重點縣城的紐帶作用促進就地就近城鎮化
縣城是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對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革命老區振興發展中也涌現出了不少縣域經濟發展的先進典型,如湖北仙桃、湖南瀏陽、陜西神木等都已是全國百強縣。但是,12個革命老區中有264個為原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特色優勢產業體系尚未形成,縣城城鎮化建設相對滯后。很多縣城仍然存在環境衛生、市政公用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產業配套設施等短板,污水處理設施、排水防澇設施不完善,公共基礎設施保障水平不高等問題,下一步推動縣城補短板強弱項空間巨大。進一步支持縣城發展,提升縣城功能,對更好帶動和服務周邊農村地區,對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方案》明確,支持革命老區加快縣城補短板強弱項,支持縣城環境衛生、市政公用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產業配套設施提質增效,加快老舊小區改造,增強綜合承載能力。對條件較好的革命老區縣城,支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建設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和縣城城鎮化示范縣,為全國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出經驗、作示范。對相對困難的西部地區革命老區,集中支持一批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加大政策資金支持力度,支持補齊發展短板,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三、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部署,革命老區農村數量多、人口占比大、群眾收入不高,在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后,鄉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較為突出。2019年,12個革命老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58萬元,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4%,其中,浙西南、贛閩粵、陜甘寧革命老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5萬元,湘鄂渝黔、太行、瓊崖、海陸豐、川陜、湘贛邊、沂蒙、左右江革命老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約4萬元。組織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完善革命老區農村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網絡設施,加強鄉村生態保護與修復,提升農村人居環境,不僅能夠大大提升老區農村形象面貌,還能改善老區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對于促進革命老區農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經濟全面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方案》提出,要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保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村寨、鄉村風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加快推進革命老區宜居宜業美麗鄉村建設,完善鄉村水、電、路、氣、郵政通信、廣播電視、物流等基礎設施,提升農房建設質量,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優先保障革命老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推進鄉村振興等重點項目需要。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券、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等公司信用類債券,實行綠色通道,助力滿足革命老區鄉村振興資金需求。
與此同時,《方案》還進一步提出,要銜接落實“十四五”革命老區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規劃建設一批鐵路、公路、機場、航運、能源、水利、信息基礎設施項目,支持革命老區開展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持續改善基礎設施條件。銜接落實“十四五”革命老區紅色旅游發展實施方案,支持革命老區加強紅色遺址保護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紅色旅游景區、紅色旅游精品線路。銜接落實“十四五”革命老區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實施方案,促進革命老區生態建設、鄉村振興和民生保障相得益彰。這是落實《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關于“研究制定支持革命老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紅色旅游等重點領域實施方案”部署的精準舉措,也體現了系統謀劃支持政策,提高了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工作的系統性和針對性。
〔作者為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地所(區域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