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調研組
一、同譜協同并進曲,共謀發展全局繪藍圖
(一)堅持協同發展,共筑示范平臺
近年來,兩縣在“全域協同、全面賦能”上持續發力,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省、州“十四五”發展規劃,圍繞渝東南、渝東北、長株潭、“宜荊荊恩”城市群和恩施州西翼、湘西州北部連片發展布局謀篇,著力在鄉村振興、產業協作、要素流動、生態環境、城鄉建設、疫后重振上合力攻堅、抱團發展,攜手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提升龍鳳示范區的戰略位勢、區域能級,全力打造武陵山區區域經濟增長極。
(二)堅持規劃引領,勾勒發展藍圖
科學編制“十四五”規劃,接照“人口集中、產業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約”原則,立足空間聯合、交通聯建、市場聯動、產業聯接目標,升級完善《龍鳳示范區發展戰略規劃》和空間布局、城鎮建設、產業發展等12個專項規劃,按5A級景區標準編制龍鳳中心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重點區域城市設計,按3A級以上景區標準編制鄉鎮集鎮規劃,有序推進產業、交通、文旅、生態、公共服務等十個“一體化建設”,全面布局“龍鳳一體、城鄉一體”的“全域龍鳳”建設藍圖。
(三)堅持多級聯動,凝聚發展合力
建立完善國家、省、州、縣四級聯動協調推進機制,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圍繞“共建武陵山區域中心城市”目標定位,持續在“全域協同、全面賦能”上發力。印發《關于武陵山龍山來鳳經濟協作示范區建設合作框架協議》,建立完善聯席會議、聯合向上提請事項、聯合辦公等機制,指導成立協作聯誼組織21個,2020年以來,先后圍繞高鐵高速配套、“十四五”規劃編制、示范區提檔升級等召開聯席會議8次。
二、同搭融合發展臺,打造民族命運共同體
(一)推進雙城融合,共建酉水新城
按照“一水、雙城、三區、四片”布局,全面推進龍鳳核心區、龍鳳新區和龍鳳經濟開發區建設,投資近6億元改造升級龍鳳老城區主街道等基礎設施,累計投資150億元共建湘鄂情大橋、武漢大道等基礎設施項目30余個。2019年以來,聯手規劃建成龍鳳科教示范園、龍鳳百億產業園等項目和龍鳳中央、東城、南城、北城四個片區,完善城市整體功能和骨架,推動人口、產業、要素向中心城區集聚,兩縣縣城實現零距離對接,中心城區面積達35平方公里、人口超30萬人。
(二)推進錯位發展,共建示范試點
堅持差異化定位、有序化協作,按照“布局合理、錯位發展、功能完備、各具特色”發展思路,全面做強龍鳳中心城區主引擎,做實鄉鎮發展節點,做優鄉村振興文章,持續打造城鄉一體化建設示范體系。搶抓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機遇,規劃建成龍鳳中心城市“一個中心”,來鳳大河鎮至龍山農車鄉、來鳳百福司鎮至龍山水田壩鄉、來鳳三胡鄉至龍山里耶鎮、中心城區至龍山苗兒灘鎮“4條鄉村振興帶”,百福司鎮、里耶鎮等10個鄉村振興示范鎮,桐子園、澇車河等91個鄉村振興示范村(社區)。
(三)推進聯合立法,共建生態家園
用好用足民族地區立法優勢,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制定實施《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酉水河保護條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酉水河保護條例》。開創跨區域協同立法先例,攜手鄂湘渝黔11縣市持續開展酉水河保護立法和十年禁漁工作,強化部門協同、司法聯動,共同開展飲用水源地保護、非法養殖捕撈行為防范打擊,聯合關閉酉水河兩岸露天采石場并積極復墾復綠,實現酉水河流域全面禁漁退捕和生態環境修復。
三、同建特色產業鏈,全力協作示范樹標桿
(一)做特農業經濟,夯實產業發展特色
圍繞特色產業、市場主體、區域品牌、技術培訓補鏈強鏈穩鏈,建立“產業協同、利益共享”機制,推動形成相互依托、相互借力、相互融合產業發展布局,共建百合、藤茶等特色產業基地108.3萬畝,打造“來鳳藤茶”“龍山蘿卜”“里耶臍橙”等國家地理標志品牌12個,培育年銷售收入過5000萬元的市場主體19家。全面夯實科技興農基礎,立足農業農村部對口幫扶優勢,建成農業農村部實踐教育基地、武陵山國家農民培訓基地、龍鳳職業技術培訓中心,2020年以來,共培訓生產經營、農業技術人才2500余人。
(二)做實工業經濟,筑牢產業發展底色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共同制定龍鳳示范區惠企政策和服務措施,分類實施動態跟蹤和分級服務管理,全面推動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健康發展。協同開展招商引資,聚焦“招、建、退、擴、服”,用足用好國家和省、州扶持實體經濟穩增長系列優惠政策,統籌推進放寬市場準入、減輕企業負擔、破解融資瓶頸等工作,沿酉水河打造30平方公里“龍鳳百億產業園”,配套水、電、路、網、氣等基礎設施和倉儲物流、“三廢”處理等公共服務,招引入駐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4家。
(三)做強文旅經濟,培育產業發展亮色
按照“千年秦城、武陵佛地、酉水雙城、藝術土家”品牌定位,建立完善“品牌共創、市場共建、信息互通、游客互送、利益共享”區域旅游合作交流機制,大力實施旅游資源綜合配套建設,規劃建成4A級景區3家、3A級景區6家。充分挖掘整合湘鄂川(渝)黔革命根據地紅色旅游資源,全面用好張富清黨史學習教育“活教材”,創新推出張富清“一館三點”(先進事跡陳列館、三胡鄉獅子橋電站、大河鎮獨石塘村、百福司鎮高洞村)、茨巖塘邊區紅色旅游線路,全力打造全國紅色文化旅游目的地。2020年以來,兩縣累計接待游客502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4億元。
四、同打跨省服務牌,聚焦共享共贏惠民生
(一)公共服務跨省通辦
共建兩省政務服務一體化平臺,全面梳理事項清單、制定辦理流程,創新實施“標準統一、相互授權、異地受理、遠程辦理、協同聯動”的“跨省通辦”政務服務新模式,實現兩地企業和群眾辦事“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和“就近一次辦成”。截至目前,來鳳縣31家單位1300余項事項和龍山縣23家單位596項事項可實現異地互辦。
(二)城鄉公交一體運行
在全國率先開通跨省城市和鄉鎮區間公交車,制定《龍鳳示范區交通一體化規劃》《龍鳳經濟協作示范區交通一體化方案》,優化完善公交線路設置和站點建設,推動實施公交線路、車輛標志外型、運營時間及收費、營運管理“四統一”,實現龍鳳城市及跨縣鄉鎮公交一體化。2020年以來,兩縣新增城市電動公交線路5條60臺、跨縣鄉鎮電動公交線路12條120臺,龍鳳城市公交日均發車700余臺次,跨縣鄉鎮公交日均發車300余臺次。
(三)金融合作互惠互通
打破行政區劃限制,成立金融生態示范區工作領導小組,建立金融聯席會議制度,聯合爭取國家和省、州財稅金融部門開發多樣化金融產品,在全國發行首張以城市命名的龍鳳金融IC卡。探索實施龍鳳示范區“金融信息”共享,統一企業和個人信用體系,采取交叉授信方式推動實現跨省信貸、公積金購房一體化。指導金融機構推行匯兌存單、銀行借記卡、資金匯劃同城辦理,實現“支付同城化,結算低成本”,2020年以來,累計開展異地貸款207戶,發放貸款8456萬元。
五、同做最美石榴籽,擘畫民族團結同心圓
(一)“協作互助”湘鄂情
湖北來鳳縣與湖南龍山縣一水相依,山同脈、水同源、民通俗、人同宗。兩縣歷屆縣委、政府都十分重視彼此之間的團結和友誼,領導之間的往來已由一般禮節性拜訪,上升為以發展民族經濟文化為目的的問題探討和經驗交流,形成了和諧共處、協作共建、交流互動的共同體發展理念,促進兩地人民團結統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特別是近幾年以來,兩縣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協同推進龍鳳示范區高質量發展,演繹了“民族團結、龍鳳呈祥”的美麗畫卷,完美展現了兩縣人民“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新時代風采。兩縣連續7次同時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先進集體”稱號,是全國絕無僅有的“雙子星”,已成為武陵山片區民族團結協作的典范和縮影。
(二)“人才交流”促發展
順應大流動大融居趨勢,積極創造共學、共育、共事、共用、共享的社會條件,推動兩地人才廣泛交往、交流和交融。兩縣共同編制了《武陵山龍山來鳳經濟協作示范區人才一體化發展規劃(2011—2020)》,進一步確立了人才一體化發展的工作思路、主要任務、重點工程和保障機制。建立人才資源數據庫,成功舉辦“龍鳳經濟發展暨土家文化論壇”“龍山來鳳全民創業就業培訓”“龍鳳人才一體化座談會”等活動,實現龍鳳人才跟蹤管理,資源信息適時發布。建立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符合初級職稱評審條件的人員在兩縣均可申請職稱評定,兩縣共同認定,區內有效,不需要到上級部門進行復審、復評或另外確認。兩縣堅持打破區域界線,開展人才培訓交流,互通使用,目前兩縣已交流科級干部20人、醫生71人、教師100余人、各類技術人才300多人。
(三)“文化繁榮”放異彩
堅持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植入先進文化理念,挖掘用好楚文化、長江文化、清江巴土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等蘊含的歷史價值、民族價值、精神價值,將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打造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文學作品、文旅精品、文創產品,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共筑了人心歸聚、團結奮進、崇美向善的龍鳳民族精神家園。兩縣先后舉辦了湖北省第八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暨第二屆來鳳·中國土家擺手舞文化旅游節、湖南省第九屆少數民族運動會;邀請中央民族歌舞團到龍鳳新區舉辦“金鳳飛、土家情”文化慰問晚會;承辦了“賀龍杯籃球賽”“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自治州乒乓球比賽”等大型活動;成功打造以民族團結進步典型人物向勤仕、張富清為原型的南劇《拼命書記》和《初心》;編制地方教材《鳳凰迷戀的地方——來鳳民族常識》和民族團結進步專題片《鳳鳴和諧》,積極發揮了典型推動,文化浸潤作用。
(聯合單位:湖北省恩施州民宗委,恩施州來鳳縣委政策研究室,恩施州武陵山經濟研究會)
(組長:向莉萍。成員:孫云逸,張舒源,廖建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