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晨

鄧晨
由于經濟崩潰與國際制裁,阿富汗最近面臨嚴重的饑荒。根據世界糧食計劃署的估計,阿富汗有近2000萬人口的食物供應不足。許多周邊國家如中國、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已開始伸出援手,與塔利班敵對的美國也表示會進行援助,畢竟危機迫在眉睫。
然而,人道援助不只代表普世的同情,也是一種與權力交織的資源流動。舉例來說,巴基斯坦長期以來擔心印度向阿富汗擴張勢力,所以最近印度想借道巴國運糧給阿富汗時,巴國就不太樂意并且開出條件。2021年稍早時,巴國著名的慈善組織——以運營救護車聞名的“艾德希基金會”,提出要捐贈車輛支援印度抗疫,盡管地方官員愿意接受,敵視巴國的中央政府也不允許。
援助本身也會變成政治斗爭的一環。最近埃塞俄比亞戰火如荼,政府試圖切斷反叛地區提格雷省的糧食及醫療供應,聯合國為避免出現人道危機而進行援助,埃塞政府則認為這種干預具有政治目的。埃塞的旱災、饑荒與政治早就環環相扣,政府切斷反叛地區的糧食供應在歷史上多次發生,人道訴求則使得叛軍勢力有了正當性。
最近還有另一個例子:由于氣候干旱及土耳其刻意限水,敘利亞北部的羅賈瓦自治區糧食生產嚴重短缺,于是美國救濟了一批小麥種子。不料敘利亞政府表示檢驗出種子感染線蟲,認為這是破壞當地農業的陰謀手段。這一事件已然變成眾說紛紜的輿論戰。
有“援助”,就有“制裁”。近年來伊朗遭受美國的“極限制裁”,原本就十分不容易的伊朗經濟,在美方退出協議重啟制裁后更加艱難。過去世界各國對伊朗自然災害的援助不曾少過,但近幾年在水災、蝗災及疫情時就障礙重重。最近伊核協議在維也納再度進行談判,伊朗要求美方釋出善意解除制裁才有進一步討論空間,但美國仍舊十分強硬。這意味著伊朗將繼續推進核計劃,而美國及以色列則不排除采取軍事手段,最后可能導致雙方“強碰”。
美國采取的禁運制裁手段并不成功,這些措施除了造成伊朗人民的生活更加困難,并不能改變核計劃實施的腳步。伊朗仍然試著繞道取得物資,并且對美國的姿態也不改強硬。
反過來看,能靠單純的人道援助就解決被援助國的困境,又能在援助方及被援助方間促進友誼嗎?
有時,援助物資會造成被援助國的依賴甚至官員腐敗問題,人道救濟在有些國家甚至會形成畸形的產業。例如,尼泊爾的地震及戰亂造成了很多孤兒,但近年就有孤兒院爆出丑聞。許多仍有父母的兒童被賣到孤兒院,他們白天向外國觀光客表演,晚上可能受到院方性侵或虐待;還有些孤兒院靠外國志愿者照顧兒童,但志愿者未必能提供好的照顧。
施與受之間的感受是很復雜的。1985年的“拯救生命”被稱為最偉大的搖滾演唱會,世界各地援助大量物資到埃塞賑救饑荒,但這種模式也因商業化與“外來拯救者姿態”而被批評。相較之下,埃塞本土的阿貝比奇·戈貝娜在饑荒中收養了大批孤兒,被稱為“埃塞的特蕾莎修女”,更受埃塞人的崇敬。
沒有結構性的改變,靠援助并不能解決許多國家的貧困,但或許正因為結構太難被改變,接受援助又成為了一種“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