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鴿
摘 要:本文通過對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中國近代建筑史》(五卷本)出版歷程的回顧與總結,探討學科發展、學術出版、國家出版基金項目運作三者之間如何控制節奏、把握時機、充分利用、有效互動,從而找到科技圖書產品在學科發展與國家出版基金高效運作之間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的若干重要節點把控的可能。
關鍵詞:中國近代建筑史 學術出版 學科發展
2016年6月《中國近代建筑史》(五卷本)正式出版。此套叢書自2011年底策劃立項,歷時近5年最終付梓問世。其間被增補“十二五”為國家重點出版規劃項目,召開三次大型編寫會,被批準為2015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面市后,2018年榮獲中國政府出版獎圖書獎,2019年榮獲第七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圖書獎。該書在專業出版領域已經產生了非常廣泛的社會影響。從學科發展的角度來看,這套叢書同樣成為專業研究領域一座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學科發展新基點。本文針對該項目從立項到出版的過程,討論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的運作如何與學科發展、學術著作出版緊密協調配合,共同產生最大的社會效益和學科價值,從而讓學術成果更好地服務于未來學科發展。
一、策劃立項:學科發展平臺期,專業出版的最佳時機
學術成果的產生是學科領域一批專業學者長期耕耘、共同推動學科發展的成果,它既不能憑空產生,也非單個個體的一人之功,一個學術共同體建立的學術生態圈層才能實現學術成果的推陳出新、惠及后學。中國近代建筑史領域的研究與發展也是在我國幾代學者的努力下不斷積累產生的結果。但是,什么時間開始集結梳理出一部學科基本史學成果,以奠定學科發展的基礎,打開學科發展的新局面,是一個難題。
(一)學科均衡發展的困境
我國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從1950年代開始至2010年前后,經幾代學者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也存在不少問題——成果的深度和廣度差異大,地區發展不均衡,高質量的成果比例低等。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中國近代建筑發展受時代局限,具有明顯的多重文化烙印。19世紀中葉,中華民族進入了一個復雜多變、多元文化交織的艱難轉型期。我國成熟穩定的一元建筑文化體系也啟動了它的近代化進程。其后的百余年來,我國建筑發展的脈絡極其復雜多變,建筑文化的風貌也隨之幻化萬千。
對于中國近代建筑史的研究,自1950年代建筑大家梁思成先生最早啟動,經幾代學者的努力,特別是在1980年代之后經清華大學教授汪坦聯合國內諸多高校和地方機構開展普查和研討,在2010年后,已經成為中國建筑史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不僅形成了人數眾多的學術群體,而且積累了大量的研究資料,取得了內容廣泛且不乏深度的學術成果。但彼時也尚未有一部完整、系統、深入的著作能夠呈現和詮釋這段獨特的建筑歷史。
之后,在全國各地開展的近代建筑史研究雖然參與者眾,但是研究成果的水平參差不齊,研究技術、視角和一些基本共性問題尚未達到統一的認知程度。研究水平比較高的地區對近代建筑的認識和保護工作做得更到位,而一些研究力量薄弱的地區,了解、認知和保護力量都明顯不足,沒有系統的理論參照對象,對史料的收集和辨識把控難度也很大,但是近代建筑的研究與保護工作又迫切需要有針對性的研究成果引入實踐當中。
統一認識—達成共識—借鑒研究技術—參考研究視角,普及中國近代建筑研究的基本理論認知,彼時在學科發展的研究與應用兩端沒有建立良性的互動機制。
(二)專業出版的立項良機
對于專業的出版機構而言,從專業學術會議交流,相關出版物的立項、出版和發行情況中開始關注近代建筑研究領域出現的問題并找到根源——缺乏系統的理論和完整的史論架構成果為該領域研究奠定一個較高水平的理論基礎。
如果能夠整合前人已有成果,組織學者共同編寫一套完整、系統的《中國近代建筑史》,將幾代學者們的成果匯集成學科發展的基礎和平臺,既能為我國今后的近代建筑發展研究提供新的理論體系基準,也體現了專業科技出版社的使命與擔當。
2011年底,出版社開始組織策劃立項。由專業總編輯帶領的編輯團隊陸續向業界幾位卓有建樹的專家征求了對于這套叢書編纂工作的建議,同時確定主編人選,邀請賴德霖教授、伍江教授、徐蘇斌教授擔任主編。這三位教授均為中國近代建筑史研究領域的中堅力量,具有海外教育背景和高水平的國際化視野,在整個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均擔任非常重要的角色——聯系責編對接編輯出版,組織作者團隊審定稿件、確定編寫方向,對于整個項目的統籌和推進起到關鍵性作用。三位主編憑借在中國建筑史領域長期耕耘所總結的經驗,在錯綜復雜的材料中迅速厘清了若干主線,為這套書的歷史敘述搭建了一個清晰并具有可行性的框架大綱。
2012年,在出版社和主編團隊的通力合作下,初具規模的編寫團隊組建完成,套書的編寫框架基本完善,出版社適時申報了“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增補項目,并最終成功獲批。
二、編研互動:學術交流搭臺,中期節點控制
大型圖書從立項到出版一般需要很長的過程,中期節點控制能夠有效推進項目穩步實施,從而避免項目進展緩慢、拖沓不前而最后流產。出版編輯與主編團隊商定初步項目實施計劃后,開始按步驟有序落實。
(一)學術交流建立學科共識
編寫框架和編委會的骨干成員基本確定后,主要是由作者們先完成部分內容初稿撰寫和亟待完成的本套書待補研究工作。
為了整個項目的整體推進順利,本套叢書立項后,每年暑期,編委會會在一所高校舉辦一次小型的學術報告會。這種報告會屬開門會議,編寫人員分別報告寫作和研究進展,所在學校的師生可以旁聽,并參與討論。討論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對書中內容建立一套寫作標準和輸出方式。
中國近代歷史的復雜性令很多關于建筑研究的開展非常分散。地方性、民族性和時代性的問題差異非常大,而且常常交織在一起,難以分辨。“帝國列強對我國的強勢文化輸入”如何表述,“現代技術和理念的先進性”如何在中國近代建筑的發展過程中體現和評價……一系列問題都需要在專家和出版社的編輯溝通和交流中確定好標準,以便于下一步寫作的推進。在《中國近代建筑史》項目中,這個環節是前期的一個重點和難點。
對于研究方向和研究對象都不一致的編寫者來說,在這個認知共識的基礎上,對各自的研究內容又進行了表述上的規范和統一,同時有些作者對自己的研究對象有了新的思考和認識。這也為后期能夠呈現較高品質的出版成果奠定了基礎。
(二)優勢互補提高成果品質
2012年前后,國內的近代建筑史在研究技術方面存在嚴重的不均衡現象。一些中青年學者因為有海外學術研究背景和經歷,具備國際化的研究視野,對文獻的收集已經觸及國外的檔案館和圖書館,并且研究角度也不再不局限于民族性和傳統文化問題,對近代建筑史的研究格局和技術更與時俱進。而國內的一些地方研究機構,雖然實地調研資料積累豐厚,但在研究技術上卻需要新的研究方法來提高和充實研究成果的學科價值。
作為新時期成長起來的一代學者,他們在一手史料、研究技術和研究視野方面的交流令本書大部分作者開始嘗試突破專業史的藩籬,積極借鑒其他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相關研究領域的視角……他們的工作極好地體現了科技史與社會史、視覺文化史的跨學科結合,在豐富了學界對于中國近代建筑內涵認識的同時,也極大地擴展了中國建筑史研究的內容。
(三)編輯與作者配合把控關鍵節點
大項目運作周期長,能夠申請到國家資助對于項目后期高質量完成是一個重要的保證。2014年,隨著項目的持續推進和深入,大部分作者按照時間規劃已完成了該書的初稿。編輯團隊開始著手準備2015年度的國家出版基金立項的相關申報資料。這個節點的設計需有編輯的組織和與作者團隊的密切配合才能順利實現。幸運的是,2015年年初,本套叢書獲得了國家出版基金管理委員會的認可,批準立項。國家出版基金的立項通知也決定了這個項目后期的出版進程。
出版社搭建了一支全部由建筑歷史研究方向的碩士和博士組成的編輯團隊,由主管建筑學板塊的副總編親自把控出版環節。每卷的收稿、初審、加工和復審采用高效配合的組織方式,加上作者們的通力協作,稿件上的問題及時解決,各環節有效推進,本套叢書五卷本在2016年6月順利出版。
三、總結梳理:出版促成年度研討會的學術傳統
大型叢書的編寫工作無疑是一項浩繁工程。《中國近代建筑史》(五卷本)的編寫團隊最終云集了近80位優秀學者,比預期立項規模超出一卷,寫作內容實現了對我國近代建筑史研究60年來取得的成果進行大規模的系統整合,工作繁復程度遠超預期。
2012年12月25日,出版社邀集3位主編和12位各地學者,在北京召開了《中國近代建筑史》第一次編寫會議,正式啟動編寫計劃。此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進一步推敲編寫大綱,并初步落實各部分負責人。在會上,各位老師就針對編寫工作提出了建議。
從編輯出版的角度看,這套叢書涉及的人員比較多,最難的就是內容協調。作者們都是在自己可觸及的范圍內作研究,所以部分作者的研究有交叉,學術觀點存在差異。在第一次統籌會議上,編寫團隊主要解決的就是這一問題。同時,就新老作者觀念認知、研究技法等問題,編輯團隊也作了溝通和統一。
進入2013年后,編寫會議更是發動了各大高校建筑學院的研究力量。在這套書編寫研討的過程中還形成了一個傳統:這套叢書每年的編寫會都和學科發展掛鉤,出版社和主編邀請到了相關高校的專家學者參與進來,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一次集中匯報。一方面,對于各大高校而言,他們特別歡迎編寫團隊把最新的研究動態呈現給學生,可以說這一會議也是眾多年輕學者呈現研究技法和研究手段的研討會;另一方面,研討會也是完善書稿圖書宣傳推廣的一大有效渠道,通過研討會中的討論,編輯和作者能夠不斷修訂補充這套叢書的內容。
2013年6月16日,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在同濟大學召開了第二次編寫會議。此次參會學者增加到22人,大家對叢書編寫大綱進一步討論、修改與擴充,并討論了部分初稿內容,亦充實豐富了新的研究成果。2014年6月14—15日,第三次編寫會議在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召開,主要討論初稿的具體問題,統一修改意見,并交流了研究方法,編輯也強調了編寫及交稿要求。此次參會學者已增至36人。之后,又有新的作者陸續加入,截至全書完稿,參與作者總數已達76人。
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國近代建筑史》(五卷本)出版促成的每年一次的研討會議已經變成了眾多研究者和高校的學術傳統項目,除了同濟大學、天津大學,編委會老師們在圖書出版后還在東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召開了中國近代建筑史學術研討會。毫無疑問,本叢書的編寫工作已經匯聚了中國近代建筑研究領域一批年富力強、成績斐然的學者,而這套叢書就是他們代表性成果的一次匯總和整合。
四、結語
隨著《中國近代建筑史》(五卷本)的出版,國家出版基金結項工作的完成,這套書的編輯出版工作已經圓滿結束,接踵而至的榮譽和獎項又令這套書獲得了社會和學界的高度認可和專業關注。在這個圓滿結局背后,中國近代建筑史領域呈現出來的嶄新研究局面,顯現出這套書編寫的另一重大意義,每年的專業交流會已經成為一個傳統在高校中間延續下來,交流的議題和程度越來越深入。隨著這套書的發行和流傳,有很多作者反饋,在叢書的框架體系里,他們又有很多新的發現和研究成果;當時很多研究的不足和認知偏差,在后續的交流和研究中得到補充和修正。他們一直認為,學科的發展已經走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各地的研究力量明顯在壯大,水平也有明顯提升。相信未來,這套書的修訂和再版會更加完善和充實。
復盤這套書的出版過程,會發現出版機構如果能夠準確洞悉行業學科發展狀態,在恰當的時機參與到學科的整體發展中來,根據專家們的意見和建議積極參與、有效落實,不僅能夠高效完成出版任務,還能夠對學術交流、學科發展形成積極的推動和促進力量,產生極高的社會效益。
(作者單位系中國建筑出版傳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