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鋒
我與書畫的緣分,就像一句老話所說,緣分天注定。我出生于豫東平原民權縣,黃河故道沿岸。這里是莊子的故里,江淹的家鄉,這里還走出了以文學名擅天下的宋庠、宋祁兄弟“雙狀元”,這里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民風淳樸,文脈滋養深厚。我的父親是做建筑工作的民間手工藝人,從我記事起,就經??吹礁赣H寫寫畫畫,耳濡目染中與書畫結下了緣分。20 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農村,電視很少,文化娛樂少,父親收藏的一麻袋民國畫譜,成了我的寶,沒事時拿一本翻翻看看,不經意間陪我度過了童年時光。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生長在黃河故道旁的我,從小喝著黃河的水長大,黃河魂,故道情,融化在血液里,這也是我將室名取為古道堂的原因。古,就是歷史,就是傳統,書畫上常講“師古人”,就是要入古,求古意,唯有入古方能出新。道者,道路也,規律也,傳統文化的正道,書畫文脈的正途,就是我想走的路,想探索書畫藝術規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就書畫而言,也不是孤立的,我們常將詩書畫印并稱,就是因為書畫需要有深厚的傳統文化滋養,詩書畫印等藝術,既相互關聯,又相互促進,因為藝術是相通的,有共同的規律。詩書畫印,對于一個矢志于傳統文化傳承的人來說,就是必修課,也是我的必修課。
《江村漁隱》 宋金鋒/ 作
家庭熏陶為我開啟了書畫之門,然古之學者必有師,古人學畫,亦必有師授,非經五七年之久,不能卒業。帶領我真正進入傳統書畫藝術大門的,是著名書畫大家吳蓬先生。吳蓬先生,著作等身,書法諸體、國畫諸科全能,他臨的《芥子園畫譜》廣為流傳,其本人也被當今畫壇譽為傳統國畫之教父,當代著名美術評論家邵大箴、 邵洛羊對其都有很高的贊譽和評價。能入先生門下,跟著先生學習書畫藝術,也是一種幸運。白雪齋里,看先生筆墨飛舞、蒼潤秀逸,聽先生論書論畫、諄諄教誨,點點滴滴,耳濡目染,受益匪淺。白雪齋里見證了《頤和園》長卷等不朽杰作的誕生,目睹了一個個形象躍然紙上、栩栩如生,不論先生寫字,還是作畫,只是觀看,就是一種享受。先生強調,藝術是相通的,畫畫,既要練書法,也要懂篆刻,甚至還要通古琴,唯有廣,方能相互促進。
詩與畫有著天然的親近聯系,有著共同的屬性。古人云:詩畫同源,詩與畫具有相同的藝術規律,正所謂“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國畫須有意境,其中就包含詩意,畫畫應該讀詩,寫詩,不僅僅是為了題款,更是為了增加畫的詩意。畫上題詩文是文人繪畫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文化底蘊在繪畫上的綜合體現,是區別于匠人畫的一個明顯標志。為了這種詩情畫意,除了唐詩宋詞外,我一有空也讀歷代畫家題畫詩,學習前人詩文書畫。在畫上落款時,根據畫意題詩畫上,既可以點明旨意,又能使得詩畫相得益彰,令人賞心悅目。
畫上題詩,一方面有補充畫面意境的作用。例如,我在作品《溪山春色》上題“峰谷云間雙瀑懸,溪橋村上多青山。春拂江岸無窮碧,雨洗朝暉霞滿天。松風流水自然調,抱得琴來不須彈。翰墨難書春醉意,人間無處不江南?!笔谷俗x詩如身臨畫境,增強了畫面的詩意和感染力。在作品《山村雨霽》和《云壑煙林》上分別題詩“山中雨霽色清新,一半山川一半云。桃源仙境何處覓,三兩人家自一村。”“云壑煙林秀,江村鳥鳴幽,結廬臨妙境,地遠人少游?!辈灰欢悖纪瑯尤〉昧嗽姰嬒嗟靡嬲玫男Ч?。畫上題詩還有另一個作用,抒發自己的感想,表達一種精神和追求,正所謂文以載道,畫借詩點明主旨,更好地弘揚主旋律。例如,我在參加國家電網公司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畫展的作品《基業長青》上,結合畫境題詩“青山萬仞白云邊,身立險峰不為難。櫛風沐雨數十載,發展創新立潮端?!币陨砹㈦U峰的鐵塔不畏艱險比喻電網人奮斗精神,突出主題。
《山村雨霽》 宋金鋒/ 作
《云嶺山房》 宋金鋒/ 作
南齊謝赫云:“畫有六法,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國畫特別強調骨法用筆,這就要有書法的功底和基礎。書畫同源,畫法本來就是通書法,講究以書入畫。關于用筆,黃賓虹總結筆法為“平、圓、留、重、變”五個字,平,書法所謂如錐畫沙是也;圓,書法所謂如折釵股;留,即書法如屋漏痕也,都是書畫用筆相通相同的明證。吳蓬先生經常教導我,要練好書法,尤其是甲骨文、金文,以金文入畫,如屋漏痕等一樣用筆,這也是老師多年書畫的重要經驗。這一條對我影響很大,我把書法作為日課基本功,尤其是金文,還有王遽常的章草,天天修煉,無形中提升了繪畫線條的內在品質,對繪畫大有裨益。
我的老師吳蓬先生,特別推崇黃賓虹大師,這也是其取字“抱虹”的原因,他在繪畫的精神氣質上,追求渾厚、蒼潤、秀逸,也就很好理解了。繪畫時,吳老師經常強調的就是陰陽,筆墨濃淡枯濕變化,這也與黃賓虹太極圖畫法要旨一脈相承。受老師影響,我也喜歡渾厚華滋的藝術面貌,經常用積墨、焦墨等法作畫。繪畫時,時刻不忘中鋒用筆,以金文的線條用到勾勒山石樹木上,筆不枉下,筆筆見精神,枯濕交搭,積墨,破墨,水墨自然滲化,渾厚蒼潤,氣象萬千。
畫家應該學學篆刻,不只是為了畫面上的鈐印,也是為了理解繪畫用筆的韻味,追求線條金石感,金石味。只有自己上手刻印,才能理解浙派短刀澀進用刀的感覺,如同書法用筆時講究的“疾”“澀”二字,繪畫時的屋漏痕用筆。欣賞繪畫,講求“遠觀其勢,近觀其質”,所謂質,就是用筆的質量,筆墨的味道,從事篆刻也正是提升筆墨質量的一種方法,因為藝術是相通的,理法相同。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詩書畫印藝無止境,我等如同小學生一樣,要學的東西太多,要走的路還很遠,只有不斷學習,既師古人,又師造化,不斷提高,才能創作出更好的無愧于時代的書畫作品,奉獻給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