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曉燕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
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4月18日,通過輿情軟件對新聞、微博、博客及微信四大媒體平臺關鍵詞“信用卡套現”進行搜索發現,如表1所示。去重前共有數量101條,其中新聞渠道信息數量最多達99條,占比為98%;去重后共有數量34條,通過新聞渠道發布的信息量依然是最多的,為32條,占比為94%。另外,從情感分布來看,正面數量十分稀少,只占2.97%,而疑似負面和負面之和占比高達90.1%。而通過繼續對新聞平臺有關熱點事件進行搜索發現,如表2所示。以“養卡套卡亂象及其危害”為主題的信息數量霸守特點事件排行榜前三名。由此可見,當前我國信用卡的使用十分混亂,尤其在信用卡套現方面,養卡套現已是潛在規律,而由此帶來的危害卻一步步滲透到各個領域,急需規劃并制定應對之策。
一是“以卡養卡”。即通過辦理不同機構的信用卡,利用不同還款日期來實現循環還款。比如消費者通過自行購買的POS機綁定一張儲蓄卡,即可實現無現金信用卡還款、消費和交易。
二是“以貸養貸”。即利用信用卡進出賬單原理,將本月的錢推遲到下個月償還或者無限期延遲;比如有的消費者在信用卡的出賬日和還款日之間的任意一天存進金額較少的錢款,然后利用第三方平臺刷出來。每一次存進去的較小錢款會被當成還款,而刷出來的錢款會被計入到下個月賬單,如此往復操作幾次甚至幾十次即可還清欠款。但是,很顯然,這種方式只是治標不治本,因為它只是通過支付第三方刷卡平臺一定比例的費用將原來的欠款還款日推遲而已。
三是“信用卡套現”。即持卡人不是通過正常的合法手續(ATM機或銀行柜臺)提取現金,而是通過其他非合法手段將卡中的信用額度以現金的方式套取,同時又不向銀行支付提現費用的行為。目前市場上流行三種套現方式:第一種是通過刷POS機獲取現金;第二種是利用二維碼掃碼給第三方支付平臺獲取現金;第三種是利用第三方軟件先對信用卡進行消費,再以現金進行返還。

表1 2019年7月1日-2020年4月18日四大媒體平臺“信用卡套現”信息量情況

表2 2019年7月1日-2020年4月18日新聞媒體“信用卡套現”熱點事件排行TOP15
首先,緩解資金緊張。尤其是年輕群體,本身收入水平有限,而房租等日常開支卻是一筆不小數目,利用信用卡套現來的資金可以緩解一下燃眉之急,何樂不為?
其次,進行超前消費。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催生了一系列電商經濟和新興業態。比如螞蟻花唄、京東白條、任性付等,一方面此類平臺上的商品均極具誘
惑力,另一方面該平臺信用卡具有申請門檻低、手續簡單、使用便利等特點,深受廣大消費者尤其是95后推崇。
最后,從事杠杠投資。常見于金融與證券投資領域。尤其是股票市場,利用套現資金進行金融配資行為十分普遍;同時,某些中小微企業因經營需要,進行信用卡套現解決工資發放、貨物購買、租金償還等行為也較為普遍。前者主要是受利益驅使。尤其在獲利行情十分明顯的情況下,比如當前的紅盤股市,很多人不僅利用信用卡套現,甚至抵押房產以獲取足量現金沖進股市及債券市
場獲取暴利;而后者則多是常態化的經營手段。對企業而言,獲得的利潤會重復投入生產,固定資產會越做越大,流動資產則增長十分緩慢,但人員工資、原材料購買、租金等是需要現金流的,此時信用卡套現就發揮了巨大作用。
一是個人信用風險。事實上,絕大多數年輕人對信用卡的定位及正確使用規則是很模糊的,加上發卡銀行因自身業績需要對辦卡者只是進行形式上的審查與備案,這就導致了消費者會過度依賴信用卡,尤其是沉溺于“持卡不慌”的狀態。只要手上還有信用卡可以使用,尤其還有額度可以套現,消費者會想盡辦法鉆制度漏洞。但這也往往讓個人信用風險越積越高。比如年輕人利用信用卡套出的現金不論是用于償還房租還是提前消費,其借款本質并沒有發生改變,同時“套現”是需要支付一定比例的手續費用的,往往還挺高,使得本身風險意識就淡薄的群體,一來會忘記重要的還款日期,二來會因要支付更多的資金而出現更大的“現金恐慌”。而一旦逾期,違約金會與日俱增,如此反復,便會在信用卡使用方面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傳導至銀行端,使得個人征信嚴重受損。
二是違法犯罪風險。一方面,消費者利用可套用的現金進行非法消費、投資、交易等,容易觸碰國家法律法規,導致違法犯罪;另一方面,會催生一系列以“信用卡套現”為基礎的金融犯罪行為;比如,當下在某些微信朋友圈就經常會受到相關方面信息及廣告的騷擾。這說明,以“信用卡套現”為主營業務的違法犯罪行為已形成產業鏈條,有其生存的“土壤”及管理的“園丁”,違法犯罪風險在日益加大。
三是金融系統崩坍風險。無論是股票和證券投資領域的非法配資行為,還是企業主利用套出的現金進行支付行為,都隱藏著巨大的金融系統性風險。對于前者,一旦股票或證券投資預期失敗,巨大的償還壓力會迫使投資者恐慌性拋盤,股價或債券價格會斷崖式下跌,甚至出現賣不出的窘境,金融系統風險瞬間凝聚,十分危險;而后者,在實體經濟本就不景氣,又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生存早已變得困難,信用卡套現也只是解燃眉之急。如果企業不及時準確進行轉型升級,并創新產品與服務以對接消費需求,企業的資金困境會越陷越深,一朝還款不上,則會面臨倒閉、清算、回收境遇。而銀行作為貸款資金的發放者,也會累積眾多壞賬壓力,久而久之,金融系統會越來越脆弱,直至崩坍。
信用卡套現是個普遍存在但很難用條條框框來約束和規范的行為。究其本質,在于存在三個方面的制約:一是持卡人的思想理念沒有根本改善;二是違法犯罪成本過低;三是金融體系及制度尚有漏洞。因此,要規范信用卡套現行為,需要從三個方面加以強化。
首先,強化學習,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一是主動學習信用卡使用基本知識。比如,計結息規則、賬單日期、年費及違約金收取方式等;二是積極接受信用卡辦理窗口的業務指導,比如使用范圍、金額設定、違規處罰等;三是通過與時俱進的學習,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既不能不消費也不能超能力消費,同時科學合理使用信用卡取出的現金。
其次,加強信用卡套現監管,加大懲罰力度。一是實行源頭管控。即銀行對辦卡人員進行資信、收入、工作單位、消費偏好、固定資產等多方面的資格審查,并制成體系完整、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考核指標體系,并對成功辦理信用卡人員進行定期跟蹤和回訪,一旦發現有不良使用經歷者,三次警告后直接注銷信用卡使用資格;二是加強互聯網平臺監管,及時出臺大力度懲處措施。對網絡平臺比如微信、QQ、微博、博客等上面的行為、言論、做法進行明確規定,哪些可以發布,哪些一經發現就會取消ID并受到嚴厲的法律制裁。
最后,查找金融領域漏洞,肅清系統性風險。一是完善股票及證券市場資金使用規則,明確配資風險。二是銀保監會及各證券機構要密切關注大筆進入股市或投資領域的資金,無論是個人還是機構的非合法配資行為,都將受到嚴格處罰;三是銀行既要加大對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力度,同時要嚴格控制壞賬率或資金不良率,做到有跡可循,有因可查,及時規避風險。
【相關鏈接】
信用卡又叫貸記卡,是由商業銀行或信用卡公司對信用合格的消費者發行的信用證明。其形式是一張正面印有發卡銀行名稱、有效期、號碼、持卡人姓名等內容,背面有磁條、簽名條的卡片。持有信用卡的消費者可以到特約商業服務部門購物或消費,再由銀行同商戶和持卡人進行結算,持卡人可以在規定額度內透支。信用卡分為貸記卡和準貸記卡,貸記卡是指持卡人擁有一定的信用額度、可在信用額度內先消費后還款的信用卡;準貸記卡是指持卡人按要求交存一定金額的備用金,當備用金賬戶余額不足支付時,可在規定的信用額度內透支的準貸記卡。所說的信用卡,一般單指貸記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