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韋 莉
“螺鈿”又稱螺甸,螺填。“螺”,即螺類、貝類的外殼。“鈿”據《辭海》中注釋,“有鑲嵌裝飾之意”①張飛龍.中國硬木螺鈿鑲嵌工藝溯源[J].中國生漆,2011(1):34-40.,“螺鈿”顧名思義精準地表達了鑲嵌工藝的特點,它以螺、貝為材,將其處理過的珠光層磨制加工成薄片,飾以花紋或綴以山水、人物、花鳥,鐫刻成形后,嵌于器物表面,再以髹漆打磨成為一件色彩艷麗、美輪美奐的漆器工藝品。正如“百般文圖,點、抹、鉤、條,總以精細密致如畫為妙。又分截殼色,隨彩而施綴者,光華可賞。”②郭廉夫,毛延亨.中國設計理論輯要[M].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
據考證,我國用蚌殼鑲嵌作為漆器裝飾的起源很早,在殷商墓中已發現多件嵌蚌殼和上漆雕花木器的殘跡,至周代,這種裝飾手法應用更加廣泛,1981年至1983年在北京琉璃河燕國墓地出土遺物中發現的西周“彩繪獸面鳳鳥紋嵌螺鈿漆罍”(圖1)蚌片表面光滑,邊緣整齊,蚌片之間緊密結合。蚌殼與漆繪交相呼應,色彩明快,其間以白色的螺鈿薄片點綴,彌補了大漆無法表現白色的缺陷。整體繪有花紋、鳳鳥紋、獸面紋等,紋飾繁縟,工藝精湛,它不僅造型優美,其器蓋和器身還有牛頭、鳳鳥形象等。蚌片的磨制和鑲嵌技術相當成熟,絕非螺鈿初期階段所能做到的,是中國早期漆器中一件罕見的漆器精品。
此后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過春秋戰國、兩漢髹漆工藝得到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豪門貴族之間的爭奢,這種現象進一步促進了螺鈿鑲嵌工藝的發展。隋唐時期,螺鈿鑲嵌工藝逐漸成熟。明清時期是螺鈿髹漆工藝的發展和繁榮時期,明代曹昭著的《格古要論》中說:“螺鈿漆器出江西吉安府廬陵縣。宋朝內府中物,俱是堅漆螺鈿者。”可以看出當時出現了厚螺鈿與薄螺鈿作鑲嵌并存的局面。
厚螺鈿又稱為硬螺鈿,軟螺鈿又稱為薄螺鈿,《髹飾錄解說》王世襄注云: 螺鈿“殼片古者厚,而今者漸薄也”③王世襄.髹飾錄解說[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闡明了厚薄螺鈿之分,以及古代多以厚螺鈿為主,而后逐漸發展為薄螺鈿的過程。厚薄螺鈿除了厚度差別外,在色澤上厚螺鈿多以白色、微黃的牙色為主,薄螺鈿色彩斑斕,有微青色閃紅光的、深青色閃藍光的等,厚螺鈿適用于填嵌家具以及胎骨較厚的漆器。薄螺鈿適用于輕巧薄胎的器物。
厚螺鈿又分平磨螺鈿、鐫鈿和復飾平磨螺鈿;薄螺鈿又分軟螺、點螺和卷曲點螺等。下面主要介紹平磨螺鈿、鐫鈿和點螺。平磨螺鈿主要是把螺貝蚌殼磨成薄片,一般在1cm厚,按照圖案花紋的需要鋸成各種形體,再以次漆墊色于鈿片背面,這里所說的墊色又稱“襯色”。明代黃成的《髹飾錄》記載:“襯色甸嵌,即色底螺鈿也。其文宜花鳥、草蟲,名色瑩徹,……又加金銀襯者,儼似嵌金銀片子……”④李志倩.揚州鑲嵌漆器[J].中國生漆,1992(3):39-48.使色彩透過片的表面,呈現出彩色的效果,拼貼在漆坯上組成畫面,經開紋髹漆磨顯而成。漆螺黑白分明光滑似平鏡,光彩熠熠,賦予美的藝術效果。所以稱之“平磨螺鈿”,亦稱之為“黑白螺鈿”。“鐫鈿”所嵌的螺鈿高出于漆器或木器的表面,鑿鋸成形,然后開紋雕刻,鑲嵌在漆底上形成了浮雕或高浮雕的畫面,又稱“挖嵌”“高螺鈿”。鐫:謂鑿刻。《淮南子·本經訓》記載:“鐫山石。”《漢書·溝恤志》記載:“患底柱隘,可鐫廣之。”庾信《枯樹賦》記載:“雕鐫始就。”“點螺”是軟鈿其中最著名的,又稱“點螺漆”。它產于江蘇揚州,興于唐宋,盛于元明,至清初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所謂“點螺”,就是把螺貝制成0.5mm以下的薄片,用特制的工具切割成不同形狀的點、絲、片,一點點地嵌在烏黑發亮的漆底上,構成圖。通常采用的品種有螺殼、海貝、夜光螺、三角蚌、鮑魚、硨磲殼等,在光線下能產生奇幻、絢麗的藝術效果,是漆器裝飾中的華麗螺鈿。點螺的主要程序是下料粘貼、髹漆毛雕、磨顯推光。下料粘貼是選各色的螺貝,在細砂紙上磨成薄片,摹稿后用細鋼鈕“分截殼色”劃切。即下料生漆或膠(即,粘貼),底坯上髹漆。磨顯后毛雕(亦稱,開紋)。“毛雕”主要是在螺片上鐫刻花紋,精細而勻稱。推光成點螺漆器大多以黑漆為底,以襯托螺鈿天然的色澤美,精致秀麗,使人心曠神怡。
隨著螺鈿鑲嵌工藝的發展,百寶嵌工藝也隨之出現。它是在螺鈿鑲嵌單一材料的基礎上,增加了多種材料鑲嵌在漆器上的工藝,以明代揚州漆器匠人周翥首創,人稱“周制”,多以寶石、珊瑚、水晶、瑪瑙、螺鈿、象牙為裝飾,通過雕、鏤、鑲嵌等工藝技法,配成山水、人物、樓臺、花卉、鳥獸等圖案,猶如一幅刺繡,甚為精美。大到屏風、桌幾,小到茶具、硯匣,五色陸離。由此可見,“百寶嵌”工藝水平也在逐漸提高。
螺鈿鑲嵌工藝中要特別提及的是,晚清時期著名的漆工江千里,江蘇揚州人,字秋水,王士禎《池北偶談》和朱琰《陶說》皆稱他“善鐫嵌螺鈿漆器,技藝精湛”,據《揚州府志》所載,時有一聯云:“杯盤處處江秋水,卷軸家家查二瞻。”可見,他的影響之大。由于當時他的名氣較大,出現了與他相仿的諸多漆物,真假難辨。據史書記載,他的作品習慣以文學名著中的人物為題材,形成自己的制盤風格,尤其對叛逆封建禮教、忠貞自主愛情的男女主人公情有獨鐘。因此,《西廂記》《牡丹亭》成了他的創作藍本,現揚州、安徽、北京等地都藏有千里款圓漆盤,在南京博物院也藏有一件“千里款黑漆嵌螺鈿西廂記圖圓盤”(圖2) ,盤上畫面描繪一位書生正在對窗鼓琴,一仕女與丫鬟在園中傾聽,這正與《西廂記》中的“琴心”一折相應。
螺鈿鑲嵌一般除了應用在盤、盒類、酒杯、漆硯蓋等器皿上,條凳、桌椅、床、柜子、鏡框等也廣泛使用。尤其是在珍貴的硬木家具上,比如紫檀、黃花梨、紅木等,其中多以紅木居多。而蘇式家具中的螺鈿很少單獨裝飾,多以百寶嵌其他種類的材料相結合使用。而廣式家具則很重視螺鈿工藝,多為滿鈿。小到凳椅,大到床榻、柜櫥,使家具更具富麗堂皇、古樸典雅的特色。
中國傳統工藝經過歷史的變遷,也曾輝煌,歷代精品被世人所驚嘆。在這些精美作品的背后,所要肯定的是工匠的智慧,支撐起這些作品的靈魂。沒有工匠精神,就沒有精美的遺產留給現代人。螺鈿是一種工藝材料,它的特性決定著手藝何去何從。普通的材料被制作成一件精致的作品,它的美不僅停留在外在,更是飽含手工藝人的匠心。在快速發展的今天,精良的傳統手工藝不應被遺忘,而是要點醒著生活于現代的人們,從古代技藝中取得精華,從而提高現代藝術品的品質。

圖1 彩繪獸面鳳鳥紋嵌螺鈿漆罍(西周)

圖2 千里款黑漆嵌螺鈿西廂記圖圓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