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連成
中國的玉雕技藝發展至今已經歷近萬年之久,歷史遺留下來的玉雕作品更是品類數量繁多。但是自20世紀80年代到如今的40年時間,由于玉雕作品的社會需求量不斷增大,玉雕工具的不斷改進更新,致使玉石開采量、采購量、玉雕成品加工量都超過了前期數千年之總和。一方面,當代玉雕材料品類繁雜,并不斷涌現出有特色的地方新玉種。但是以和田玉、翡翠、四大名石為主導的玉雕藝術創作,玉雕藝術品“唯材質論”充斥于行業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這也致使各種新發現的地方新玉種,小玉種跟風效仿。最終呈現出原料貴于成品,“非好料不雕,非好料不買”,世人皆要羊脂白玉,皆要帝王綠翡翠,皆要田黃,雞血;致使假貨橫行亂象叢生,行業市場得不到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唯材質論”限制了玉雕藝術創作,動輒一克幾萬讓玉雕藝術家不敢動手;誤導了玉雕藝術品概念,一個帝王綠翡翠僅僅磨成蛋面做個鑲嵌就堂而皇之稱為藝術品。鑒于“唯材質論”的種種弊端,筆者發出“去材質論”的吶喊,以此喚起當代玉雕行業、藝術家、收藏界以及大眾輿論界“去材質論”的意識;還原玉雕文化歷史傳承的承載本質:讓玉雕回歸藝術創作本身,使玉雕真正成為承載時代精神,藝術家思想理念、人文關懷、審美情趣的文化藝術品。
當代玉雕藝術創作、玉雕藝術品“去材質論”就是:把作為玉雕之載體的玉石材質原料屬性淡化,不強加于各種概念名稱去分化玉石材質的高中低檔,真正讓玉石材質本身回歸于藝術家思想表達的美學載體。就如同書畫,人們關心的是筆法墨韻之美;紫砂壺,人們關心的是造型工藝之美;石雕雕像,人們關心的是造型神韻之美。看到書畫藝術品人們不會去考慮紙墨材料;看到紫砂藝術品人們不會去糾結紫砂礦泥;看到石雕雕像人們不會去追究是什么石質。然而玉雕在長期的“唯材質論”的引導下,使人們一看到玉雕不是先關心設計造型、工藝思想等人文情愫,而是自主不自主地去關心是哪種玉,是名貴的還是普通的?這個料子值錢嗎?等等舍本逐末的問題。這一切對于玉雕是不利的,只有放下“唯材質論”,讓玉石材質回歸于藝術家思想表達的美學載體,合理引導玉雕審美“去材質論”導向,才能使玉雕真正成為藝術,回歸本源。下面筆者從“唯材質論”的歷史淵源、產業鏈利益、藝術局限性、誤導性、審美導向和資源環保幾個方面探索研究當代玉雕藝術創作、玉雕藝術品“去材質論”的迫切性、合理性以及歷史的必然趨勢性。
總體上說,當代玉雕“唯材質論”的歷史淵源有內因和外因兩種因素構成:內因是中國玉雕歷史沿襲因素,外因是自19世紀初受西方珠寶文化影響的因素。
中國玉雕文化沿襲至今已有近萬年歷史,從大量的出土玉器和歷代遺存來看,遠古原始社會玉器多就地取材,玉石原料地域跨度不大,對玉材質地不甚講究,如紅山文化系統玉器、良渚文化系統玉器。到殷商時期所用玉料經驗證,開始使用昆侖山的透閃石(和田玉),自西周一直沿用至今成為國內玉雕原料的主流。縱觀我國古代大量遺存玉器,不難發現自清代乾隆以前,無論帝王宮廷用玉還是士大夫豪門用玉,對玉石材質選擇更加包容,很多重要的玉器上仍然會有瑕疵。即使愛玉有加的乾隆皇帝親命雕刻制作的《大禹治水圖》玉山子也是挖臟避綹的典范。自清代乾隆皇帝以后,玉雕更注重材質選擇,結合同時期歐洲的珠寶,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地區的痕都斯坦玉進入中國,使玉雕在重材質道路上邁開步伐。到清代晚期由于慈禧太后對翡翠鐘愛有加,影響了宮廷和民間對翡翠玉材的追捧,同時不管是對和田玉還是翡翠或其他玉石寶石的材質進一步分級定位,使得玉雕“唯材質論”號角響遍全國。到了當代,隨著人們審美觀念的改變和各種利益的驅使,對玉雕更是吹毛求疵,“唯材質論”已推到了風口浪尖。
自19世紀起,西方的珠寶文化開始對中國玉雕文化產生影響。中國人自古都是崇尚玉石的,而西方人崇尚寶石。一塊寶石經過切割打磨就可以鑲嵌在飾品上,欣賞的是寶石的質地、色彩、光澤之美。隨著大量的寶石鑲嵌飾品進入中國被更多的人接受,人們開始把目光投入我們的玉雕身上來,開始以寶石的質地分析標準對號玉雕、玉材。改革開放以后,西方珠寶文化、寶石學說被大眾廣泛接受,直至如今鉆石依然是年輕人結婚首選。業內的玉石原料供應商、玉石加工廠、玉雕從業者、消費者、收藏家、玉雕理論家和評論家無不自然或者不自然地把西方寶石評價標準凌駕于玉雕之上,使得玉雕“唯材質論”愈演愈烈,出現了商場滿柜臺的羊脂白玉,直播平臺滿手帝王綠翡翠……看見玉器人們只知道關心什么材質、質地如何,而玉雕作品的含義、工藝、理念往往直接被忽略。
玉雕“唯材質論”的歷史淵源在內因外因的綜合作用下使得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出現了“面粉貴過面包的現象”,讓很多的玉雕從業者無料可雕,玉雕成品有行無市,這些已經限制了中國玉雕行業的健康發展。并且“唯材質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側重點會有所改變,比如和田籽玉在19世紀80年代前,皮色一般會當作雜色雜質去掉,很少有保留做俏色用,而當代和田籽玉的皮色被大面積地保留俏色,重皮色甚至重于玉質。翡翠在晚清時期人們更重視顏色,對種水質地不甚關注,但當代人們不僅關注顏色更注重種水質地,甚至無色的冰種玻璃種翡翠也列入高檔材質行列。但是玉雕從古至今一成不變的是其承載的藝術之美,思想內涵積淀之深厚,人文歷史研究之價值。事實告訴我們,玉雕“唯材質論”的道路是死胡同,在國家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時代背景下,當代玉雕“去材質論”迫在眉睫。只有去材質論,讓玉石材質回歸于藝術家思想表達的藝術載體,所謂“英雄不問出處”,讓人們看到玉雕首先去欣賞玉雕的材質與題材搭配之美、造型設計構思之美、思想表達境界之美,讓玉雕回歸于人文歷史承載本質,真正成為藝術品。所以“去材質論”是迫切的、合理的,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當代玉雕唯材質論已經灌輸至整個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鑒于筆者論述的是當代玉雕藝術創作,玉雕藝術品“去材質論”,現代機器加工的玉器消費品如超聲波雕刻品、電腦雕刻品以及人工無限次手工雕刻復制的玉雕商品不在論述范圍),上游的玉料供應商完全以材質論價格,甚至出現高檔玉料價值超過當代同期玉雕藝術品和傳世古代玉雕藝術品價值,“面粉貴過面包”。致使高檔玉料只掌握在少數玉雕工廠和有經濟實力的玉雕師及商人手中,這些高檔玉料經過雕刻成為玉雕作品后,就站到了玉雕藝術品的塔尖,被標榜成藝術精品,唯材質論開始引導輿論導向,這其中有更多的商業炒作。處于中下游的玉雕藝人和商人便跟風效仿隨聲附和,從中牟取大額利潤將唯材質論推到高峰。消費者和收藏家受到唯材質論的灌輸和影響,把關注重點過分集中到玉雕材質上來,一方面造成只要是料子好,哪怕工藝價值不大、收藏價值不高也競相購買;另一方面造成很多材質上乘,有設計思想的玉雕作品有價無市。同時受“唯材質論”觀念影響,冷落了很多材質普通,但設計有思想、工藝講究,可以稱得上是藝術品的玉雕作品。近年來,由于玉石資源的因素和“唯材質論”的激化,使得很多玉雕藝人無料可雕,有的轉行另謀職業,有的把設計雕刻的重點放在了普通玉石品種上。這也可以在全國的各大玉雕作品展賽中發現:先前以和田玉、翡翠為主導的玉雕作品正逐漸萎縮,普通玉石品種如瑪瑙、石英巖質玉石和一些地方小玉種的新興玉雕作品逐年增多,其中堪稱精品的也層出不窮。這種現象或者說是局面的打開也證明了“唯材質論”已經進入死胡同,“去材質論”才是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值得注意的是:“唯材質論”以質論價、以質抬價有其市場的可操作性,“去材質論”也要建立健全玉雕藝術創作、玉雕藝術品的評價體系。新興玉雕的選材創作切記不要重走“唯材質論”老路,要秉承玉雕創作理念,物盡其用,開創“去材質論”的新篇章。
玉雕“唯材質論”表現在玉雕藝術創作上一方面限制了玉雕藝人的設計發揮,局限了思想表達。在實際操作中表現為對玉料謹小慎微,一味地為了盡可能少去料而將設計思想牢牢地局限其中,不能淋漓盡致地發揮,致使雕刻出來的作品看似中規中矩,但是缺少藝術靈魂。另一方面誤導了玉雕藝術品的本源概念。我們說“玉雕藝術品”就必須是經過設計雕刻而成的玉石作品,并且其設計理念、思想表達、文化哲思的反映都要達到藝術品的要求。在“唯材質論”的主導下,把大量的高檔材質經過切割打磨拋光變成的玉石成品,做成貴金屬鑲嵌飾品,就堂而皇之地稱為玉雕藝術品;或者將一個號稱“完美”的和田玉籽料稱為“玩兒籽兒”,或因其皮色圖形,或因其玉質,一樣堂而皇之進入藝術品之列。這是一種純粹的誤導,再高檔的玉石材質不經過藝術家精心的設計雕刻,不傳達人文藝術思想就不能算作玉雕藝術品,充其量可以命名為珠寶飾品或者奇石。故鑒于“唯材質論”的藝術局限性和誤導性,筆者提出當代玉雕藝術創作,玉雕藝術品“去材質論”。只有拋棄“唯材質論”讓玉石材質回歸于玉雕藝術家思想表達的藝術載體,讓玉雕藝術家對各種玉石原料不再有高低貴賤之分,對各種玉石都能秉承遵循玉石本質的設計構思理念,把玉石原料特征跟設計題材完美契合,通過手藝把思想充分表達出來,才能讓人們看到作品就自然地被作品的藝術美、氣質美所吸引,并能通過解讀作品的思想內涵感悟作品的境界。只有這樣合理的回歸,我們當代的玉雕藝術創作和玉雕藝術品才會更加深刻地體現時代精神,才會在歷史長河中成為人文藝術的傳載。就如同宋代傳下來的一件玉雕,我們根據這件玉雕的雕刻工藝可以探究宋代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根據雕刻的題材我們可以探究當時的人文審美取向,至此我們可以把這件玉雕判定為宋代文物;同樣是一個宋代遺留下來的和田玉籽料,因為是原石,那么只能作為原石遺物,不具備思想價值和藝術特質。況且不同歷史時期對玉雕材質的審美會有所改變,今天被捧到塔尖的料子到了將來可能變得并不是很受重視。
《巨然雪圖》
前面我們提道:“唯材質論”在市場體系中固然有其易操作性的優勢,“去材質論”也要建立健全玉雕藝術創作、玉雕藝術品的評價體系和審美導向。以西方寶石學的分級定位標準嫁接到中國玉雕的“唯材質論”,雖然把玉石材質通過簡單分級容易操作,但是不能全面體現玉雕工藝及人文價值,甚至會成為誤導玉雕藝術、誤導市場的絆腳石。基于此應該緊迫地建立健全一套“去材質論”玉雕藝術創作、玉雕藝術品的評價體系,以此形成一股清流,成為新的審美導向。這是漫長且艱巨的,需要整體玉雕行業充分的自我檢討、重新認識,需要業內專家和媒體倡導,需要把玉雕藝術“去材質論”普及到消費者和收藏家。
在玉雕“唯材質論”的影響下,玉雕產業上中下游對高品質玉石原料的追捧必將造成各種玉石原料的過分開采,造成玉石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破壞。提倡玉雕“去材質論”,珍惜并合理地利用各種玉石原料,有利于玉雕行業健康發展,有利于玉石資源長足供給保障,并且對全球環境保護有利(眾所周知,當代很多的玉石資源依賴于進口,而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
綜上所述,當代玉雕藝術創作、玉雕藝術品“去材質論”是歷史賦予我們的新的艱巨的任務。這需要我們這一代玉雕藝人吶喊喚起,甚至需要幾代人為之努力。為此只有“去材質論”,中國玉雕才能健康可持續發展;只有“去材質論”,玉雕藝術品才能真正邁進藝術品行列;只有“去材質論”,才能讓玉石材質回歸藝術家思想表達的美學載體,合理引導玉雕審美“去材質論”導向,才能回歸玉雕文化歷史傳承的承載本質;只有“去材質論”,以其新的審美導向引導引領大眾,才符合玉雕發展歷史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