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薛理強
《駱駝對章》
《加官進爵》
《山居賞梅圖》
《母子情》
壽山石雕就是雕刻工匠對壽山石進行雕刻、審美加工形成一種工藝品,屬于自然美與工藝美結合的藝術產品。從壽山石雕產生開始,距今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經過元、明、清三朝發展,逐漸形成非常豐富的技法,其表現形式與內容存在差異,所用技法也不相同。縱觀技藝發展過程,每項雕刻技藝成熟中都凝結著許多雕刻藝人的創作經驗與審美經驗。在壽山石雕中,薄意屬于一種獨門的表現手法,更是技法與審美相結合的技藝,內涵隨著各個技藝發展階段存在差異。因此,探討壽山石薄意雕刻藝術具有實用價值。
因壽山石不同于其他各種石頭,這種石材大多既稀少又貴重,有一些地方甚至將壽山石以重量論價。因此,在雕刻過程中就要盡可能保持原有石材,盡可能不浪費石料。在雕刻過程中,不過多切割石料,盡可能不損耗石頭的價值。因此在雕刻過程中,就要確保石料原有形狀,通過一些特殊技藝對石料中各種瑕疵進行消除與回避。在這種要求下,薄意雕刻技法產生出來。
在明朝后期,壽山石雕刻出現陰刻技法,這就是薄意雕刻技法的起始,也是源頭。但是直到清末,薄意雕刻始終沒有得到多大發展,依然比較粗糙,變化不大,布局呆板,因此這種技法沒有得到工匠的重視。到清末時期,林清卿將中國畫藝術成分融入其中,才將薄意技法推向一個新高潮,這種技法才逐漸趨于成熟。
在壽山石雕刻中,薄意技法屬于重要工藝,這種技法能夠盡可能保持石料原料,不浪費原料。雕刻過程中,薄意雕刻基本程序如下:
從雕刻實況來看,采用薄意雕刻的各種石料主要為名貴石種,比如田黃石、荔枝石及芙蓉石等。因此,雕刻時就必須要詳細觀察石頭,盡可能保持寶貴石材的顏色和形狀。對于這種名貴材料,采用薄意技藝,不但能夠讓石材保持原有形狀,還可以雕刻出非常精美的藝術作品。在選擇整石時,必須要合理選擇石材,合理使用薄意雕刻。比如采用薄意雕刻將作品底座磨平,這樣才能讓作品站穩,才能滿足篆刻與欣賞所需。采用這種雕刻技法,還可剔除小裂片,采用細砂紙打磨作品外觀,能夠讓石材更加完美。
相石也被稱為審石,就是雕刻工匠對石材進行選定,在這個過程中依據石材外形、巧色以及疤痕等各種特征,不斷激發雕刻工匠的想象力,依據石材形狀及顏色構思設計。對于雕刻工匠而言,在這個過程中花費時間較多。當確定好構思后,雕刻者采用尖細毛筆進行描繪,可以反復多次進行修改直至定稿。
在石材上進行墨繪后,雕刻工匠用尖刀順著墨跡外緣進行勾勒。在這個階段中,勒線必須要運刀如書法,中鋒入石,行刀要深淺適中,在勾勒輪廓時必須要準、穩、順及暢,整個石料上構圖要非常明顯,有利于后面雕刻。
完成勒線后,就要實時剔地分層,這是薄意雕刻的重要環節,更能體現這種雕刻特色。剔地,即對地底進行刮平,將剔除線之外空余石面進行削刮,使凹底部分達到平坦。在鏟地過程中,必須要隨著地形凹凸起伏。在雕刻四方章坯時,必須要確保地底平坦,印面轉角必定要達到垂直。剔地后,用刀依照勾勒景物進行分層,這個階段體現出景物的遠近與疏密,讓布局結構清晰分明、一目了然。通過薄薄一層,就能夠讓景物具有透視感與立體感。
薄意雕刻的最大特征就是以薄取勝、以簡見長,用刀必須要洗練靈活、準確肯定,講究刀法變化。開紋雕飾屬于薄意雕刻的關鍵環節。因此,這個過程就要依照內容需求采用各種刀型,對凸起畫面細致加工,對景物進行形象化和立體化,從而展示出美妙的效果。
在薄意雕刻藝術中,磨光屬于最后一個環節,直接體現出壽山石雕作品效果。雖然圓雕和浮雕中也需要磨光,但是薄意雕刻磨光要求更高,通過磨光工藝,對石材進行精心打磨,就可將石材品質的優美展現出來。在磨光過程中,不但要磨掉刀痕,還必須要確保凹面與雕飾清晰明了,保留出刀法的優美和韻味,讓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
事實上,薄意雕刻中構圖布局比較重視氣韻與意境,重點在于精致與典雅。因此,薄意雕刻必須要與繪畫密切相連,廣泛取材,內容包含人物、魚蟲及花鳥等。這種技藝能夠從傳統工藝中脫穎而出,非常巧妙地將國畫原理融入雕刻中,從而體現出一種極富人文內涵的藝術特色,彰顯出不俗的特質。
壽山石雕的發展歷程,猶如很多石雕、木雕及大量服飾品,人們常常將個人審美情感融入其中,而且持續擴大凝聚力,從而實現作品的實用意義,將這種意義轉化成時代化的審美功能或形式。而且隨著這種審美心態持續強化,審美意識和因素不斷豐富與加強,從而加快壽山石雕的審美化步伐。薄意雕刻藝術具有獨特形式,無論是欣賞還是創作,都在不斷追求意境,便于超越其審美訴求。
縱觀傳統民間技藝,向來比較重視繪畫中的各種優秀成果。薄意技法時常用于裝飾印石,這樣就與書畫家及文人緊密聯系起來。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清末民初的林清卿,這位大師大膽吸收國畫中的各種立意構圖,以刀代筆,把國畫中各種意境搬遷到壽山石上,促進薄意技藝快速發展、日趨成熟,在壽山石上彰顯出高超境界。這種方式讓薄意雕刻脫穎而出,讓薄意成為雕刻技藝的重要方式。
事實上,薄意的審美取向就是朝著意境不懈追求,而意境比較講究自然美、朦朧美及超越美。而壽山石薄意雕刻,一定程度上將這幾方面作為追求的境界,與意境追求基本相吻合,這也體現出壽山石薄意的審美追求。壽山石材本身就天生麗質,石質溫潤,紋理生動灑脫,而采用薄意能夠最大限度地維持石材自然之美,能夠體現出石材若有若無的形態,展示出石材的朦朧美。薄意在雕刻中都是合理利用石材顏色及紋路,避開各種瑕疵,揚長避短,通過這種方式展現出超越自然之美。
總而言之,薄意屬于壽山石雕刻的最高境界,能夠體現出雕刻工匠深厚的雕刻技藝與深厚的功底,而且工匠還必須要在書法、國畫以及篆刻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修養及超高造詣。因此,壽山石雕刻者就必須要認識到薄意的特征,要掌握這種雕刻法的真諦,不斷傳承薄意雕刻藝術。同時,還必須要結合實際情況提高審美意識,將個人思維融入作品中,真正展示出作品的藝術性。通過這種方式,才能夠真正促進壽山石雕藝術獲得更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