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強彬
石雕是雕刻的一個種類,它主要通過切、割、雕、刻和研磨等技術手段將石料塑造出一個具體的空間形象。惠安石雕的主要產地集中在惠安一帶,多采用青石料制造,是一門傳統的雕刻藝術。惠安石雕的藝術造型具有文化功能和藝術審美兩大特征,其中文化功能又包含了宗教和教育兩種。本文對惠安石雕藝術造型的分析主要集中在造型風格的發展和造型藝術特征兩方面,通過對惠安石雕藝術造型分析來探討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和藝術魅力。
惠安石雕起源于黃河流域,帶有強烈的中原文化色彩,其發展歷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萌芽期、成長期和成熟期,歷經千年洗禮融合各個朝代的風韻風采,最終形成了具有南派風格的惠安石雕藝術。
惠安石雕萌芽于晉唐時期,主要出現在陵墓和佛寺。兩晉時期佛教文化成為我國雕刻造型藝術的主要元素,融壁畫、建筑和彩塑于一體,雕刻藝術風格偏粗獷古樸和簡練概括,直到隋唐時期,經濟文化和政治因素空前繁榮,惠安石雕藝術也逐漸開始步入一個新的階段,陵墓石雕的種類得以豐富,擴展到石獅、華表和碑文等,石雕的藝術風格開始由北魏的“清瘦俊秀”向唐朝時期的“豐腴、寬肩”的形象轉變。陵墓人物形象呈現出線條清晰、結構比例夸張、形象粗獷端莊,同時帶有明顯的中原文化色彩,是晉唐時期惠安石雕藝術普遍存在的特點,萌芽時期的惠安石雕整體上處于相對被動的位置,與當時朝代的中原石雕在藝術風格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惠安石雕的成長期是在唐代以后的宋元時期,這一時期的惠安石雕從功能性來講,使用功能的階層在變化,從原有的紀念性功能開始向民用和實用性方向過渡,橋、塔和寺廟等建筑石雕作品層出不窮,這主要受宋代的政治和經濟貿易傾向的影響。宋元時期的石塔、佛像等宗教藝術建筑造型圖案細膩、精致絕倫,建筑整體講求比例結構合理,線條細致柔美,造型趨近寫實風格,惠安石雕風格在當時稱為領先全國工藝水平的石雕藝術代表。
惠安石雕的成熟期歷經三次升華。首先,清代的咸豐年間石獅與龍柱雕刻技藝的高度發展標志著惠安石雕的第一次成熟,這一時期的惠安石雕藝術更加強調工藝技法,雕刻線條愈加流暢清晰,形象逼真、神韻生動優美,結構比例協調勻稱,形神兼備富有動感,同時它也是惠安雕刻匠人向外發展的關鍵時期,更是惠安石雕發展的第一個重要的成熟時期,南派石雕開始探尋獨立發展的道路,與北派傳統并駕齊驅,這一時期的惠安石雕藝術更加重視突出雕刻形象的纖細和精美之感。其次,從清代光緒年間到20世紀60年代是惠安石雕的第二次成熟,這一時期的惠安石雕將雕刻的重點由追求“形似”轉移過渡到“神似”上,從藝術造型風格上來講,這一時期的惠安石雕更加重視雕刻形象的神韻,追求“形神兼備”,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惠安石雕的風靡,工匠們已經不局限于泉州區域,匠人們走出去參與住房和寺廟的建筑雕刻,將惠安石雕藝術傳播到各地。這一時期的惠安石雕大量采用有吉祥寓意的紋樣圖案作為雕刻素材,并在營銷方面日益成熟,呈現出商業化、產業化和市場化的趨向。20世紀90年代以后,石雕逐漸成為惠安外貿出口的主要商品之一,惠安石雕的產業鏈已經相當成熟,并逐漸發展為支柱性產業,由此惠安石雕步入第三次成熟,這一時期的惠安石雕已經完全實現了對建筑從屬地位的脫離,以藝術的形態真正獨立出來,實現了藝術產業化的全面升級。惠安石雕由此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大力發展石雕產業,通過流水線作業擴大石雕的生產規模,帶動傳統惠安石雕產業朝著現代化轉型。我國當代惠安石雕主要偏紀念性的雕刻工程,如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等。

《祥獅獻瑞》

《喜上眉梢》
此外,我國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后經濟發展迅猛、海內外市場規模和需求擴張、外來文化與本地文化相互交融,使得當代惠安石雕形成了集傳統石雕藝術、歐式古典主義和現代簡約形象風格于一體的藝術特征,并推動了惠安石雕種類的細化,當代惠安石雕的風格變化豐富,既保留了傳統惠安石雕的恢宏華貴和雕梁畫棟之繁復,又吸納了歐洲古典主義的形體的連續和層次的特征,同時還兼具了現代主義風格重實用性和簡約細膩的特點,成為眾多石雕藝術中最與時俱進的一種。
惠安石雕的造型種類多樣,其作品通常呈現出形態各異、風格不一的特點。在形體塑造方面,惠安石雕藝術的造型風格包含了寫實與裝飾兼具、方圓動靜相容、虛實并存的特征。
首先,惠安石雕藝術造型兼具寫實和裝飾兩種功能。為了適應市場的發展需要,惠安石雕不僅保留了傳統雕刻藝術中的刀工技巧部分,更突出寫實創作,通過對雕刻形態的塑造展現出形體流暢、體態生動婀娜、線條結構明確、毛發服飾真實的特點,尤其是關節、手肘、線條之間的交疊關系,都能夠以清晰合理的狀態表現出來。
其次,惠安石雕強調以“方”和“圓”作為雕刻的基本要素。利用“外圓內方”或者是“外方內圓”來實現矛盾與協調的統一、動態與靜態的統一以及空間與布局的統一。在綜合運用方與圓的視覺感受下,有效融合其結構的對立性和統一性,更好地呈現出多樣性和層次性的美感。
再次,惠安石雕主張虛實結合。例如,在宗教佛像造型中,惠安石雕格外擅長劃分主次之間的關系,通過“形虛”來烘托“神實”,運用簡練的線條和對形體的概念化來突出宗教佛像神秘的神態特征。這種虛實結合的雕刻手法給觀眾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讓佛像更有神秘感和空間感,將有限寄于無限,產生“境界之外”的禪意和藝術境界,從而更好地豐富石雕造型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核,提升石雕藝術作品的藝術審美與藝術價值。
惠安石雕藝術是我國民間文化和美術交匯的一個重要藝術類型,它代表了惠安人民獨特的文化精神世界,體現了惠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惠安石雕藝術造型的發展是與時代相適應的結果,這不代表惠安石雕藝術屈從于物質現實,恰恰值得我們研究與深思的是,惠安石雕藝術在與現代文明和審美需求相結合的同時保留了傳統惠安石雕的藝術特色,又發展和延伸出新的藝術風格,這種在現代與傳統之間綻放出的新生是十分具有研究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