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劍 陳軍希 朱 穎 程華琴 王 敏
1.中國福建光電信息科學與技術創新實驗室(閩都創新實驗室) 福建 福州 350108
2.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福建 福州 350002
自我國進入新世紀以來,經濟對外發展趨勢席卷全球,國家開始參與國際層面的經濟斗爭。盡管此種發展形勢對當下市場經濟的建設起到了一定推進作用,但與此同時也對經濟增長模式的協同進步帶來了一定壓力[1]。市場若無法及時針對經濟發展現狀,對產業組織結構進行調整,盡快在市場建設與發展中搶占先機,那么國家將很難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實力。以光電信息產業為例,該產業是以開發TFT—LCD、OLED等產品為主的技術型企業,自20世紀發展至今,光電信息產業已基本實現了生產的全自動化[2]。尤其在當下市場內,光電顯示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均已相對成熟,以光電顯示為核心的產品已實現了在市場的大規模生產。為了進一步推進光電信息產業在經濟市場的協同發展能力,綜合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內容:國家的建設應以市場為主導、以產學融合作為核心、以企業需求為關鍵,本文將以光電信息產業為例,開展產學協同創新新模式的研究,將技術作為提高我國綜合實力的重點,建設并創造創新型國家。
1.1 產學協同創新動力影響因素分析 光電信息產業產學協同創新需要產業界、高校以及科研機構共同協作下,實現對技術的創新以及對科技教育的支撐,因此需要各類創新主體在主動的參與意愿下,推動各個參與方緊密聯系,需要不斷對主體當中的動力機制進行創新[3]。產學協同創新動力影響因素較多,將其大致分為正向動力影響和負向動力影響。通過對當前光電信息產業運行狀態分析得出,在進行產學協同創新過程中,應當在資金投入、環境建設等方面,進行長時間的創新,以此對其不斷完善。與資金投入和環境建設相比,技術上的差異以及技術上的偏差是影響光電信息產業產學協同創新的主要因素。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國際知名企業不斷入駐我國光電信息產業,使得本地光電信息的技術能力不斷提升,并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研究機構技術之間的距離,壓縮了該領域內產學協同的創新空間。
1.2 建立光電信息產業產學協同創新運行機制 在當前產業集群的背景下,光電信息產業的產學協同創新需要通過完善的運行機制作為輔助,完成對各項內容的創新。因此,根據其需要,建立光電信息產業產學協同創新運行機制。
光電信息產業產學協同創新運行機制中包含兩部分體系內容,各個體系可以相互影響和促進,同時也能夠相互制約。通過上述方式,形成一個關系復雜的生態網絡結構,以此逐步體現創新運行機制的重要性[4]。在一次完整的協同創新過程中,應當包含對各類創新主體的協同動力機制、協同創新組織機制、成果分配機制以及創新過程中的調節機制,以此完成對光電信息產業產學協同的相互支撐和影響。
1.3 光電信息產業上下游利潤透明化 為保證在光電信息產業產學協同創新的過程中具備更加公正的環境,應當實現對產業鏈中上下游企業的利潤透明化[5]。針對這一問題,本文提出一種新的上下游企業利用函數:
上游企業利用函數:

公式(1)中,m表示為上游光電信息產業生產產品在上游企業的銷售價格;c1表示為上游企業產品生產成本;αe表示為新增利潤;t表示為創新費用比例,t的取值為<0<t<1;λ表示為研發效率,λ的取值為λ>0;e表示為研發過程中的投入程度定量數值。
下游企業利用函數:

公式(2)中,c2表示為下游企業的光電信息產業生產產品總成本;βe表示為下游企業能夠獲得的新增利潤。通過上述公式可以得出,研發效率λ的數值越小,則說明上游或下游企業的研發效率越高。在進行產學協同創新的過程中,通過明確的數值計算,實現對上下游利潤的透明化,以此不僅可以實現對產學協同的公開,同時還能夠通過更加直觀的數值變化,促進企業不斷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以此推動光電信息產業整個信息產業鏈的創新。
產業作為一個依附于社會的子體系,在其產學協同的過程中會受到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因此必須從影響的角度出發,結合政策、金融與法律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夠構建有利于產學協同創新發展的良好環境,除本文上述提出的創新新模式以外,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還需要在現行法律體系當中不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定價以及轉讓等方面進行探索,以此為產學協同創新提供更加公平、公正和公開的法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