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倫敦大學 英國 倫敦
在現代社會,能源是對地緣經濟領域有外部效應,以為本國獲取經濟利益的有效工具之一(Henderson和Mitrova,2016)。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導致了對能源資源需求的增加,而穩定的能源供應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關鍵保障之一。而俄羅斯作為世界上能源生產和貿易的積極參與國,制定了一項戰略目標,即加強與亞洲地區國家的天然氣和石油合作,發展能源的東方載體。
西方對俄羅斯采取的制裁手段有助于推動中俄進行經濟上的合作,也包括在能源領域的合作(Ydyrys et al.,2017)。此外,俄羅斯希望加強其在全球天然氣和石油市場上的地位,以應對全球碳氫化合物原料供應過剩和主要天然氣和石油生產國之間的激烈競爭,這也是擴大我國和俄羅斯之間能源伙伴關系的重要激勵因素之一。通過對我國的原材料供應,將使俄羅斯能夠維持其石油生產,并減少因石油報價下降而造成的經濟損失(Andrianov,2015)。
2020年5月20日,俄羅斯官方也表示,雖然受到了疫情的影響,今年中俄雙邊貿易的規模較往年可能會有所下降,但下降程度并不嚴重,中國還是俄羅斯最成功的的貿易伙伴之一,同時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中國與俄羅斯都將付出更大的努力來促使兩國經濟關系的繼續發展。
本研究通過研究中俄能源合作的現狀和建設性前景,分析兩國在能源部門進行合作的優先領域和問題。
各國學者們對中俄能源合作均開展了諸多研究。Ydyrys等人(2017)和Guizhou等人(2015)考慮了俄羅斯和我國之間能源合作的政治和經濟方面。他們指出,最近兩國在能源領域達成了許多大型的和長期的協議,這些協議促使學者們對中俄能源合作關系演變進行研究。
Eder(2014)、Hu and Ge(2014)、等學者將能源地緣政治引入了兩國國家利益方面的綜合研究之中,引起了廣泛關注。盡管中國和俄羅斯將對方作為能源領域的合作伙伴,兩國能源合作的巨大潛力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尚未實現(R?seth,2017;Skalamera 2016)。
俄羅斯的經濟情況往往與油價的波動相關,而且尚未實現預期的穩定和持續性的增長。而與此同時,我國確實已經成為一個經濟超級大國,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率處于7%至15%之間,按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計算,現在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最重要的是,工業生產的擴張加快了經濟的增長,使我國在2009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近十年來,中國對一次能源的需求增長了40%。
從地理上看,我國與俄羅斯接壤,而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化石燃料儲備國。這意味著兩國之間存在著基于能源(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貿易的商業關系。
由于2001年兩國簽署了《睦鄰友好合作條約》,致使兩國政治關系迅速升溫,因此兩國貿易在21世紀初開始有所增長。而在本世紀的頭十年,俄羅斯將亞洲視為一個新的大型市場,在天然氣、石油以及基礎運輸設施方面都投入了相當可觀的資金,例如東部天然氣項目于2007年啟動,東西伯利亞-太平洋(ESPO)輸油管道中俄段一期工程已于2009年底完成。同時,2007-2008年我國開始大幅增加其在俄羅斯的商品銷售,而俄羅斯也啟動了許多向我國供應原材料(尤其是化石燃料)的大型項目。
因此,近十年來,中俄之間的貿易關系有了很大的發展。2018年,俄羅斯對華出口額為560.8億美元,比2017年增長44.1%,占俄羅斯出口總額的12.5%,我國是俄羅斯第一大出口市場。與此同時,需要指出的是,在俄羅斯對華出口的產品中,礦產品的出口占主導地位,占總額的77.9%(圖1)。

圖1 2018年俄羅斯對華出口按產品組分類(億美元)
俄羅斯對華能源出口總額在2014年達到27.75億美元。雖然2016年,受原材料價格下跌影響,這個數字下降到17.9億美元,但能源資源對華出口份額還是較為穩定的。
中俄兩國開展的能源合作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石油。我國是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石油消耗國,同時也是世界上石油消費增量最多的國家。據統計,從2010年到2019年,我國的石油消費增長了46.37%,增加2.91噸標準煤。(圖2)

圖2 我國2010-2019年石油消費量(萬噸標準煤)
此外,隨著石油消費和中國煉油行業的增長,石油進口也在穩步增長。在石油出口增長的同時,中國企業也開始積極參與俄羅斯境內油氣項目的實施。
2009年,俄羅斯國家石油管道運輸公司(Transneft)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簽署了為期20年的石油供應協議。根據協議,我國將向俄羅斯提供總計250億美元的長期貸款,而俄羅斯將以石油償還貸款,從2011年至2020年的20年內,按照每年1500萬噸的規模向我國供應總計3億噸石油。
(2)天然氣。天然氣作為一種清潔能源,具有綠色環保、經濟實惠、安全可靠等特點,越來越廣泛地被使用。2010-2019年,我國的天然氣消費量增長了2.7倍,2019年的數據顯示,天然氣消費量為3.94億噸標準煤(圖3)。

圖3 我國2010-2019年天然氣消費量(萬噸標準煤)
早在2004年,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就在北京簽署了一份戰略合作協議。
2014年5月,雙方再次簽署合同,規定在30年時間里,通過“西伯利亞力量”(Power of Siberia)管道每年向我國供應380億立方米天然氣。供應總成本將達到4000億美元。
2019年,中國石油國際勘探開發有限公司與俄羅斯諾瓦泰克公司簽署了北極LNG-2項目合作框架協議。這是雙方繼2017年正式投產的亞馬爾項目后的又一重要的大型能源合作項目。
(3)核電工程。目前,我國能源供應的主要問題之一是作為最重要的能源供應設施的燃煤電站的環保問題。而在煤炭供應有限的情況下,發展核能等清潔能源已成為我國的主要目標之一,如圖6所示。
近幾十年來,我國在核電工程的發展方面,包括工程設計、設備制造、建設、運行、管理等,都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而俄羅斯和我國多年來也一直在核領域積極開展了合作。由于俄羅斯專家的參與,臺灣核電站的四個發電廠已經建成。俄羅斯方面負責設計和供應核島以及整個核電站項目的設備。
總的來說,目前的雙邊合作形式已把關于中俄能源部門合作的緊迫問題的討論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通過上述對我國和俄羅斯能源消費的歷史現狀可以看出,同所有與能源進出口有關的關系一樣,我國與俄羅斯在能源上相互依存的狀態是十分明顯的。俄羅斯應將中國以及更廣泛的亞洲視為一個不斷擴大的市場,通過出售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增加經濟效益。
此外,近幾十年來,中國的能源需求翻了幾番,大大地超過了我國本地的能源產量,形成了不斷增長的進口需求用以擴大工業生產。因此,我國在俄羅斯大宗商品出口中的份額預計將在未來十年大幅增長,而根據俄羅斯最新能源戰略草案,天然氣和石油的數量將在未來20年翻一番(莫斯科時報,2014)。這說明俄羅斯的能源產量對我國的能源需求將使極大的補充,兩國之間的能源合作有著十分堅實的基礎。
同時,大多數專家認為,這種合作對兩國來說具有重要的吸引力。對俄羅斯來說,能源東移有許多基于經濟和政治邏輯的戰略組成部分(Gabuev,2015)。
首先,俄羅斯在歐洲和西方的傳統市場目前處于成熟階段,增長前景十分有限。2014年克里米亞回歸俄羅斯后,俄羅斯、歐盟和美國之間的政治關系惡化,而在這種背景下,俄羅斯出口市場多元化的必要性顯而易見。同樣明顯的是,我國企業對兩國能源合作面臨的巨大機遇有著相當清晰的認知。2015年8月,煙臺杰瑞石油服務集團副總裁程永鋒表示,來自西方的制裁已迫使許多西方公司將業務撤出了俄羅斯,這可能成為兩國能源合作的一個轉折點。我國的天然氣和石油公司進入俄羅斯市場的新前景將會出現。2014年,四川宏華石油設備有限公司和北京澳世金能源科技等公司在俄羅斯的業務增長十分可觀。
此外,我國公司受邀在北極大陸架開展工作,因為西方制裁限制了西方公司在俄羅斯大陸架開展業務的能力,特別是在北極和深海(500英尺以上)地區。或許,參與北極項目會刺激我國合作伙伴對俄羅斯進行長期投資,因為他們可以在從歐洲出發的北海航線上分得一份。盡管北極石油價格更高,但它可以成為中俄兩國加強合作的地緣政治動力。
而關于兩國在天然氣領域的合作,特別是從目前的經濟形勢看,俄羅斯在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開發天然氣和向我國出口天然氣的前景還不明朗。
北極LNG-2項目將是最受矚目的中俄能源合作項目之一,該項目于2019年簽署,將建造三條每年660萬噸的液化天然氣生產設施。工廠第一條生產線將于2023年投產,它將與已正式投產的亞馬爾項目一樣為俄羅斯北極地區巨大的油氣資源打開通路,也為向亞洲輸送液化天然氣開辟了新的海上運輸通道。
此外,作為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最大的聯合能源項目之一——“西伯利亞力量”(Power of Siberia)已于2019年12月2日開始正式向我國供氣。按照合同約定,該管道線每年可為我國提供38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但俄天然氣工業雅庫茨克恰楊達油氣田天然氣的開采量不足,難以用來充滿“西伯利亞力量”管道,這有可能導致中俄達成的30年油氣供應協議無法得到落實。
其他向中國出售天然氣的方式的前景就不那么明顯了。專家認為,考慮到我國對環境問題的重視以及從煤炭轉向天然氣的愿望,這將導致未來5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增加1000億立方米/年。當然,根據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的預測,俄羅斯的石油出口量有大幅增加的潛力。相關專家預測,到2025年,俄羅斯將能夠為我國提供5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到2030年可能達到每年900億立方米,其中絕大多數占將通過管道進行運輸。
綜上所述,全球市場狀況、俄羅斯的金融問題、我國經濟增長放緩以及替代供應來源的競爭將有可能阻礙中俄能源合作的發展。
同時,俄羅斯企業從我國獲得的貸款主要是來自于我國四大銀行與其它國際機構。但這些貸款只提供給大型的能源企業,比如俄羅斯新利佩茨克鋼鐵公司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它們受到的西方制裁程度相對較低,受到的影響也較小。這在一定程度上給中俄經貿關系帶來了負面影響。
通過上述對我國和俄羅斯能源部門雙邊合作發展的動態進行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我國經濟的增長和工業生產的擴大確保了能源需求的穩定性,這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進口國之一;
(2)俄羅斯作為最大的能源出口國,受到歐盟和美國的制裁壓力,正在尋找新的能源銷售市場;
(3)現有的雙邊合作形式——能源對話——使我國和俄羅斯有可能在擴大對外貿易方面取得相當大的成功,即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得到穩步增長,核能工業的能源供應也相應增加;
(4)我國和俄羅斯在能源領域開展的進一步合作項目是十分合理的,即開發俄羅斯北極大陸架以發展能源基礎設施用以增加天然氣和石油運輸基礎設施的能力,包括作為最優先項目的ESPO和西伯利亞天然氣管道等。[1] Henderson,J.,Mitrova,T.(2016),Energy Relations between Russia and China:Playing Chess with the Dragon.Tatiana Mitrova:Oxford Institute for Energy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