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第六人民醫院 吉林 吉林 132021
醫院精神科主要負責對急慢性精神病病患進行治療,對于該類病患而言,其通常都存在有行為障礙、思維障礙與情感障礙的情況,使得其缺乏良好的自制與自制能力,增加了治療與護理難度[1]。人文關懷乃新興的護理方式之一,能夠充分展現以人為本的這種現代化護理理念,可將患者放在主導地位,予以其身體和心理兩方面的護理,以消除其身心痛苦,提高臨床療效[2]。本文選取88名精神科病患(2019年4月-2020年11月),旨在分析人文關懷用于精神科護理中的價值,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9年4月-2020年11月本院精神科接診病患88例,隨機均分2組。研究組女性20例,男性24例,年紀在19-68歲之間,平均(35.68±4.93)歲;病程在1-16年之間,平均(8.71±1.65)年。對照組女性21例,男性23例,年紀在19-67歲之間,平均(35.94±4.82)歲;病程在1-15年之間,平均(8.26±1.54)年。2組病程等資料對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標準[3]
(1)智力障礙者。(2)溝通困難者。(3)中途退出研究者。(4)嚴重軀體疾病者。(5)意識不清者。(6)重度酒精依賴者。(7)過敏體質者。
1.3 方法 2組常規護理措施:體征監測、用藥情況記錄和基礎護理等。研究組配合人文關懷護理:(1)對患者語言、眼神和表情等進行觀察,了解其內心需要,同時采取有益暗示、適度保證與合理解釋等方法,調節并疏導患者負性情緒,使患者心態能夠快速恢復。要求家屬多陪伴患者,與患者進行親切的交流,向患者提供一些生活用品和事物等,使患者知道自己有人關愛。對待患者要真誠,謙遜,和藹,有禮貌。尊重患者人格,同情患者病情,理解患者情緒。用溫暖的語言安撫患者,為患者播放節奏較為舒緩的音樂,同時教給患者情緒調整的方法,如:看電視和冥想等。(2)評估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多關懷患者,充分利用圖冊和視頻等,為患者講述精神病的病理知識,告知藥物治療的作用和目的等,并對患者提問作出細致的解答,打消其顧慮。鼓勵患者多與他人接觸,適當參加有益的社會活動,以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強化社區宣教力度,做好患者家屬的思想工作,讓患者能夠得到來自于家人與朋友的關懷,以促使其重拾生活的熱情。(3)制定健全的自我管理教育方案,于日常護理工作中,適時予以患者支持與鼓勵,以提高其依從性。將保護性約束的使用方法和目的等告訴患者與家屬,以取得他們的積極配合。(4)營造舒適、安全且溫馨的住院環境,按時清潔病房衛生,強化空氣消毒力度,用含氯消毒液拖地,擦拭物品,避免交叉感染。于病房中擺放患者喜歡的物品,張貼色彩鮮艷的圖畫,擺放鮮花或綠植。根據天氣變化,酌情調整室溫和相對濕度。勤開窗通風,控制每次通風時間不短于0.5h,確保室內空氣流通。節假日時,為患者發放賀卡,送上祝福。(5)定期組織科室護士進行培訓,學習人文關懷護理的基礎概念和措施等,使每名護士都能掌握人文關懷護理的要點,以便于為患者提供護理指導。每月組織護士開展1次文娛活動,以減輕護士工作壓力,激發護士工作熱情。護理熱心幫助、真誠服務與技術嫻熟的護士形象,盡量滿足患者的個性化需求,要求護士規范自己的語言和行為,避免出現護理差錯。
1.4 評價指標 用PANSS(陽性與陰性綜合征量表)及BPRS(簡明精神病量表),評估2組干預前/后精神癥狀,得分越高,精神癥狀就越嚴重。
統計2組暴力行為發生者例數。
選擇IPROS(住院精神患者康復療效評定量表),對2組干預前/后日常生活能力作出評價,內容有興趣愛好、社交能力、家務能力和生活功能等,總分100,得分越低,日常生活能力就越差。
調查家屬滿意度,于末次干預時開展。不滿意0-64分,一般65-84分,滿意85-100分。(一般+滿意)/例數*100%即滿意度。
1.5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經SPSS 20.0,t計量資料(±s)檢驗,χ2對計數資料[n(%)]檢驗。若P<0.05,提示差異顯著。
2.1 精神癥狀分析 針對PANSS與BPRS評分,2組干預前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研究組干預后比對照組低,P<0.05。如表1。

表1 統計精神癥狀評估結果表(分)

研究組 4 4 9 6.8 3±1 6.2 5 3 2.9 5±7.2 1 6 7.4 1±1 0.2 8 2 2.8 4±6.5 4對照組 4 4 9 6.4 7±1 6.3 9 4 8.3 6±8.9 5 6 7.9 3±1 0.5 4 4 5.8 3±8.2 6 t 0.1 5 8 6 1 2.5 5 6 9 0.1 6 3 1 1 1.9 7 3 4 P 0.1 9 4 3 0.0 0 0 0 0.1 9 2 3 0.0 0 0 0
2.2 暴力行為發生率分析 針對暴力行為發生者,研究組1例,占2.27%;對照組15例,占34.09%。研究組比對照組低,X2=7.6934,P<0.05。
2.3 日常生活能力分析 針對IPROS評分,2組干預前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研究組干預后比對照組高,P<0.05。如表2。

表2 統計IPROS評估結果表(分)
2.4 滿意度分析 針對家屬滿意度,研究組97.73%,比對照組81.82%高,P<0.05。如表3。

表3 統計滿意度調查結果表[n,(%)]
目前,精神科疾病在我國臨床上十分常見,可引起行為和認知異常等癥狀,嚴重損害了患者身心健康,并能降低其生活質量,危害性非常大[4,5]。人文關懷護理乃新興的護理方式之一,涵蓋以人為本這種護理理念,可根據精神科疾病的特殊性,對患者施以細致性的護理,以充分掌握患者病情,確保患者護理安全[6,7]。強化護士培訓力度,提高護士綜合能力,激發護士工作熱情,不僅有助于改善護理質量,還能減少護理差錯發生幾率[8]。
劉亞麗等人的研究[9]中,對60名精神科病患都進行了常規護理,同時對其中30名病患加用了人文關懷護理,結果顯示,人文組干預后BPRS評分(19.5±3.7)分,比常規組(28.3±5.2)分低。表明,人文關懷護理對改善患者精神癥狀具有顯著作用。此研究,針對BPRS評分,研究組干預后比對照組低,P<0.05,這和劉亞麗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似。針對暴力行為發生率,研究組比對照組低,P<0.05;針對IPROS評分,研究組干預后比對照組高,P<0.05;針對PANSS評分,研究組干預后比對照組低,P<0.05;針對家屬滿意度,研究組比對照組高,P<0.05。人文關懷護理后,患者精神癥狀顯著緩解,日常生活能力明顯提高,且極少出現暴力行為,家屬滿意度極高[10,11]。
綜上,精神科護理用人文關懷,利于精神癥狀的緩解,暴力行為的預防,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及家屬滿意度的改善,建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