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代橋,張炳山
(禹城市水利局,山東 禹城251200)
禹城市屬于海河流域,境內流域面積30 km2以上河流有23條,其中徒駭河流域面積621 km2,德惠新河流域面積369 km2。全市建有1座庫容1 140萬m3的平原水庫;干支流河道上建有橋梁248座;橡膠壩1座;涵洞(管)114座;攔河閘19座、泄水閘2座。這些水閘絕大多數建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現已重建橋梁87座,改建水閘3座,完成水閘除險加固8座。
張武閘始建于1974年,經多年運行,老化退化嚴重,屬病險工程,安全鑒定為四類閘,需除險加固。綜合考慮河道行洪和灌排需求,經科學比選改建方案,確定移址重建。2019年,山東省水利廳批復了該項目。新建張武閘為中型水閘,設計防洪流量171.6 m3/s,排澇流量113.3 m3/s,最高蓄水位22.16 m,設計蓄水量81.9萬m3,年調蓄水量180萬m3,灌溉面積580萬hm2;結構設計采取閘橋結合形式,上游設蓄水閘,共5孔,每孔寬6 m,配鋼閘門,卷揚式啟閉機及電氣化、信息化管理設施;下游建交通橋,凈寬7 m,橋長68 m,荷載標準為公路貳級,工程總投資1 338萬元。該項目于2019年3月開工,9月竣工并投入使用,目前運行良好。
張武閘移址后靠近水寺橋,該橋為1971年建設的生產橋,橋寬不足4 m,已成危橋,當地政府和群眾急切盼望新建。工程實施時,確定水閘建設與舊橋改造有機結合的方案。采取閘橋結合形式,新建橋梁采用公路貳級標準,橋寬設計為7 m寬,不但有利于工程防汛和巡檢,而且極大地改善了當地交通條件。
為保證閘室安全、穩定,上下游、左右岸均設計了混凝土翼墻,墻后填土整平后,增加了自翼墻至河口圍城的四塊平地,面積2 560 m2。新建張武閘距離附近村莊約150 m,村內因場地制約,群眾性娛樂公共場所受限,群眾休閑娛樂活動只能在村頭、路邊開展,既不安全又不方便。項目建設充分利用翼墻后填土形成的平地,建設4個小廣場。同時,為保證安全,翼墻頂安裝了景觀性的大理石欄桿,廣場上鋪設花磚,安裝廣場燈和健身器材,為附近群眾提供了很好的休閑場所。工程投入后,4個廣場成為附近村民休閑娛樂的首選目的地。通過水利工程建設改善了群眾文化生活條件,得到當地群眾的交口稱贊。
在欄板、泄水口的細節上加以構思和點綴。一是采用園林風格,做鏤空欄板,提高景觀性。二是在欄板和欄桿柱空白處雕刻梅蘭竹菊、祥云、龍鳳等吉祥圖案,還有治水歷史人物、治水傳說故事等圖文,豐富了觀賞內容,增強了工程的文化品位。三是采用石質雕刻龍頭代替原來泄水管,龍頭做成可以排水的中空結構,不但解決了泄水管同主體工程同壽命的難題,減少了維修養護費用,還增強了工程的觀賞性。通過細節處理,并注入一些文化元素,既增加了工程可觀賞性,又弘揚了傳統文化。
因防汛和巡查需要,水利工程本身也需設計交通道路和檢修橋。據調查,目前還有較多20世紀七八十年代修建的橋梁在運行,受當時經濟、技術條件的制約,多為大車橋和生產橋標準,橋梁承載標準低,且橋面狹窄,只能單車通行,存在較大安全隱患。落后的交通基礎設施是制約鄉村振興的瓶頸,水利工程建設若能與群眾期盼的橋梁建設結合起來,必定會助力鄉村振興。閘橋結合的形式既能解決群眾需求,也方便工程防汛和巡檢,同時還有利于設備的穩定,是比較經濟的建設方式,實現了“雙贏”。
傳統的中小水利工程由于受當時條件和建設理念的束縛,功能單一,外觀簡單,粗老笨重,缺乏觀賞性。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近年來很多大中型水利工程都建成了水利風景區,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了周邊環境,景觀建設理念已深入人心。景觀結合應該突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適當加入人文藝術、融入自然環境[1]。因此,從工程立面設計、平面布置、功能使用、綠化、細節方面多做結合文章,打造生態、旅游觀光景點,在滿足工程基本功能的基礎上為人們提供觀賞、娛樂、休閑新景觀,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源流長,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弘揚和傳承。同時,結合當地歷史文化、風俗習慣、自然環境[2]等因素,在工程建設中融入文化元素,如雕刻一些歷史人物,治水故事等圖案,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品位[3],對傳播水情水文化知識,宣傳節水理念,引導全民樹立節水護水的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小水利工程多數位于農村,自古以來,人們就有逐水而居的傳統習慣,這些工程距離村莊較近,而農村建設疏于規劃,缺乏投資,休閑場地缺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對健康認識的提高,農村休閑場所遠遠滿足不了群眾的需求。所以優化工程布局、充分利用空間,適度建設小型廣場,并配套、安裝廣場燈和健身器材,提供休閑娛樂、健身運動的場所十分必要,群眾也很期盼。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生態建設理念已深入人心,“水清、河暢、岸綠、景美”是人們向往的目標。建設美麗鄉村需要生態宜居的環境,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于水利工作的方方面面,既符合中央政策,也符合群眾利益。水利工程建設應盡量保護好生態,岸坡整治盡量采用生態護坡,生態材料、生態工法[4]。因地制宜做好綠化,宜草則草,宜林則林,維持生物多樣性,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目前,各級地方政府有社區建設、生態旅游、農業觀光方面的專項規劃,交通部門也有路網改造規劃,這些規劃應做好銜接,避免沖突、重復建設造成的不合理現象和資金浪費,盡量整合資源、統籌考慮,共同打造美麗鄉村。
一是做好統籌,統籌水利、交通、生態環境、文化旅游,鄉村振興等各方面的規劃,做到完美的結合。二是適度超前,原來的中小水利工程防洪、排澇標準多為5~10年一遇標準,而混凝土結構工程壽命可達到50年以上,適當提高標準可以提高工程的防洪排澇能力,也有利于資金效益的充分發揮;原來橋梁的設計為生產橋標準,承載標準低,橋面窄,已嚴重制約經濟發展,新建橋梁要結合鄉村振興的要求,承載標準至少達到公路貳級要求,橋面凈寬度6~7 m以上。三是充分考慮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性。研究表明,很多橋涵、閘、壩設計流量雖然能夠滿足基本設計需求,但是把原來河道束窄了,過度侵占了河道水域岸線等生態空間,與自然環境不協調,影響了河道的通透性、完整性,建議適當提高標準。
規劃立項前主動與交通、規劃、文旅、生態環境、農業農村等部門、周邊群眾多溝通,多調研,認真聽取意見和建議,不但有利于完善規劃,減少沖突,避免大的設計變更,保證規劃和設計質量,還可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實現多元化功能。
近年來,隨著城鄉一體化發展,農村面貌雖然發生了很大改變,但是基礎設施、文化旅游、生態建設方面仍存在不少差距。水利部門應發揮行業優勢,踐行服務群眾宗旨,認真聽取群眾訴求,與水利工程建設有機結合,適度建設綠化和美化等休閑設施,把水利工程建成既具有防洪灌排功能又符合群眾期盼的工程,對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