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新厚
(龍口市河長制服務中心,山東 龍口265701)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海洋生態問題日益突出,作為陸地雨污入海的通道,入海河流及所屬流域的治理,必須改變傳統的治河思路,融入新的治理理念,探索新的治理模式,以及時解決經濟社會發展較快所帶來的雨污排放影響河流健康生命,進而影響海洋生態的問題。
龍口市位于膠東半島北部,總面積906 km2,轄13個鎮街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個濱海旅游度假區,海岸線68 km。龍口市境內共有大小23條河流,均為季節性河流。其中,黃水河是煙臺市四大水系之一,為流經龍口市的最大河流,龍口市境內干流長25 km、流域面積453 km2,為季節性河流。該河中游建有總庫容1.21億m3的王屋水庫,有絳水河、叢林寺河、鴉鵲河、黃城集河等8條一級支流,流經石良、蘭高、諸由觀三鎮街入渤海。而泳汶河為龍口市第二大河流,干流長38 km,流域面積217.9 km2,中游建有總庫容1 310萬m3的北邢家水庫。在其主要支流南欒河上建有總庫容2 044萬m3的遲家溝水庫,流經下丁家、東江、蘆頭、新嘉、北馬、龍港、徐福七鎮街入渤海。
黃水河、泳汶河流域總面積達670.9 km2,占龍口市總面積的74.5%。域內城鎮和鄉村密布、企業眾多,生產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大,且雨污未分流,加之龍口市工業發達,工業廢水成分復雜、處理難度大,給河流健康帶來了直接影響,對海洋生態環境構成了直接威脅。加強河流治理特別是對流域污水的收集處理成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重要之舉,功在當今,利在后世。
黃水河、泳汶河流域面積大、位置重要,對全市的作用舉足輕重。根據其地理位置、功能特點,在對河流進行傳統治理改善工程面貌、提升行洪能力的同時,把河流水質和生態環境保護擺在突出位置,在適宜河段建設污水處理廠和生態濕地,在河道中游布設攔蓄設施,把處理后的達標污水排入河道,用攔蓄設施進行攔截形成梯級連續水面,極大改善了河流無水的狀況和河道景觀,與上游水庫等工程體系互補互促互融,進而形成了“上游修水庫、中游層層攔補、下游建污水廠和生態濕地”流域綜合治理模式。
在黃水河下游建有日處理能力為4萬m3的黃水河污水處理廠,鋪設了32.5 km的排污管道,完成對東營河、絳水河、矯家河三條支流的綜合治理;在泳汶河下游建成日處理能力為4萬m3的泳汶河污水處理廠,鋪設了總長47.8 km的排污管道,主要處理泳汶河沿岸南山集團、蘆頭鎮、新區、新嘉街道、徐福、新嘉街道的生產生活污水。將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尾水提升至黃水河、泳汶河生態濕地,經濕地處理后入河,以補充生態基流,實現了中水回用和河流生態環境的改善。
人工濕地主要是利用土壤、人工介質、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學、生物三重協同作用,對污水、污泥進行有效處理,具有強大的生態凈化作用,被稱為“城市之腎”。
近年來,龍口市結合流域實際,強力推動人工濕地建設,在有條件的污水處理廠尾水排放口、河道岸線建設人工濕地,進一步消減入河污染物,逐步恢復河流生態功能和改善區域水環境質量。2019年以來,投資1.36億元分別在黃水河、泳汶河下游建成兩處生態濕地,通過管道對兩座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8萬m3中水提升至兩處生態濕地,經濕地進一步處理后排河。
龍口市在兩河上游分別建有王屋、北邢家、遲家溝3座大中型水庫,這些水庫已經成為龍口市生產生活和生態供水的水源地,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進一步改善河道工程面貌,增加水資源利用,龍口市對兩河進行了大規模治理,主要實施河道清淤、岸坡培厚加固、河唇護砌、堤頂路修筑、綠化帶建設等內容。在此基礎上,針對兩河季節性河流、常年無水的特點,大力實施梯級攔蓄工程,分別在黃水河、泳汶河中下游建成大型水力自控翻板攔河閘、橡膠壩、擋水堰等20余處,對河道徑流進行梯級攔蓄,形成連續較長洄水水面,增加河道景觀效果,攔蓄能力有效增加,復蓄利用水量達2 800萬m3。在黃水河中下游河道還配套實施了補源工程,開挖補源滲井2 500眼、集水滲溝450條、滲盆780個,工程補源區達到河道干流總面積的60%。
1)污水體系的建成,實現了對兩岸污水的集中收集處理,隨著城區農村雨污分流的逐步推進,對于消除各類小型排污源,不斷改善河流水質、保護海洋生態具有重要作用和長遠意義。
2)人工濕地的建成運行,將污水處理廠一級A類再生水進一步處理后,提高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Ⅳ類和Ⅲ類水排放標準,實現水質再次凈化,用以補充河道生態基流,保護入海口生態環境。
3)河道治理的大規模實施,不僅提升了河道行洪能力,增加了河道的多余洪水利用功能,改善了水資源狀況和生態環境,同時實現了流域內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的聯合調度與優化配置,使流域內的水資源狀況和生態環境發生了明顯改觀。
龍口市立足瀕海的實際,結合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基本市情,在實施河流治理上主動站在保護海洋生態的高度,意識超前、行動到位、措施精準,堅持保海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重治本,下大力氣、加大投入,連續實施、一體治理,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治河模式和治理經驗。
1)樹牢環保意識是實施河流整治、保護海洋生態的前提。針對海洋生態保護形勢日趨嚴峻的實際,龍口市切實強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兩大入海河流及所轄流域的生產生活污水納入治理范疇,用意識指導行動,形成了全市上下高度重視、齊抓共管治理河流及流域污染,以保護海洋生態的鮮明導向和思想共識。
2)加強工程治理是實施河流整治、保護海洋生態的關鍵。入海河流的水質狀況直接影響海洋生態。但河流的污染表象在河道,根源卻在岸上、在流域。鑒此,龍口市確立了以工程治理為主要抓手,以完善污水處理工程體系、河道工程體系、中水回用體系、生態濕地保護體系等為鮮明特色的流域綜合治理模式,多措并舉、綜合施策、系統治理,針對性強、措施得力、成效顯著。
3)破解資金瓶頸是實施河流整治、保護海洋生態的保障。實施流域綜合治理涉及工程項目較多,地方財政資金壓力較大。為此龍口市在不斷加大財政資金投入、積極爭取上級補助資金的同時,對部分項目實行PPP運作,多方引進社會資本,大量使用社會資本,形成了上級補助、地方配套、社會資本融入的項目資金籌措機制,有力保證了流域綜合治理規劃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