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定國

摘要
“活動·探究”單元在教學活動中具有重要意義,但在教學實施中存在任務分裂、活動類任務被忽略,以及與傳統閱讀教學等同等問題。教師需要認識到“活動·探究”單元的三項任務是一個整體,任務一提供文本,引導知識發現;任務二構建學習共同體,鼓勵開展活動;任務三呈現活動成果,實現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實施中應在教材基礎上重構:打破教材順序,重構學習順序;結合學生具體生活,重構活動情境。
關鍵詞
“活動·探究”單元 價值確定 教學實施
設置“活動·探究”單元是語文教材史上一次全新的嘗試,但是當下許多教師的教學實踐仍有與教材理念不合之處。分析“活動·探究”單元的實施現狀,聚焦“活動·探究”單元的價值,厘清“活動·探究”單元三項任務的價值,重構教學實施,有助于發揮“活動·探究”單元的應有之義。
一、“活動·探究”單元實施之不當現狀
其一,三項任務分裂,未形成有機聯系。教學活動多指向任務一,任務三的落實只停留在完成部分寫作任務上。
其二,活動類任務多被忽略。調查發現,鮮有教師組織學生分組排練、表演、評價。教師坦陳原因:一是學生能力參差不齊;二是戲劇單元在九年級下冊,實施耗時過長,臨近中考,時間成本太高。
其三,教師將任務一等同于傳統單元閱讀教學。調查發現,用于任務一文本閱讀教學的時間占單元教學時間的80%以上,重復相應體裁文本教學老路且用時過長。
種種情況,與傳統單元文本教學及讀、寫二元并舉的教學結構殊無二異,有悖于教材設計此類單元的理念。
二、“活動·探究”單元“新”在何處
“活動·探究”單元是大概念理念下大單元建設的探索,是指向學習者認知結構化的探索。教師應確立三項任務為整體的觀念,認識到其與傳統單元的區別。下面以閱讀與寫作為例,分析“活動·探究”單元的創新之處。
1.形式有別。
文選型教材多采用單元結構。教材單元建構形式一直處于變化中:大綱時代,閱讀與寫作分置同一冊教材前后兩部分;課標時代,教材才將閱讀、寫作與綜合性學習設計在同一單元內。“活動·探究”單元采用全新形式:建構項目化學習任務群,每個單元任務群由三項任務構成。
2.突出活動。
任務一不等于閱讀,任務二、任務三與寫作板塊功能不同,不只是寫作,還是學習者的活動。任務二、任務三突出學習者的實踐性活動,以使學習者形成結構化認知為目標,如“整合本組或全班同學的新聞作品,以恰當的方式編成報紙或制作成新聞網頁”。
3.體現新理念。
語文課程理念發生變化。長期以來,學術中心課程(以知識為中心的課程)對我國語文課程與教材建設影響深廣,而在反思傳統課程的基礎上,施瓦布創造性提出“實踐性課程”概念。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大綱時代,教材增加“語文實踐活動”;課標時代,教材將其改為“綜合性學習”。我認為,“活動·探究”單元更突出語文課程實踐性理念。“活動·探究”單元的文本性質指向是實用類(新聞、演講稿)、文學類(詩歌、戲劇文學),承擔主體與完成主體都是學習者,強調所有學習者的參與,即采訪、演講、朗誦、演出與評議的主體都是學生,體現了“學習者的學習”“學為中心”的理念。
三、三項任務的價值分析
任務一的文本不再是被解讀的對象,而是引導學習者發現知識的途徑。“活動·探究”單元的文本屬于用來歸納知識的“樣本”,“知識是溶解在‘選文’里的,它需要學習者在閱讀的經驗和揣摩中去發現,有待于生成和提煉”。 新聞、演講稿、戲劇文本包含的文體知識,等待學生在研讀中發現、歸納和生成。
任務二鼓勵構建學習共同體,提升學習者的活動參與度。以小組為單位“召開新聞采訪選題會”“組內朗誦”“自行組織成若干劇組”等活動,號召學習者構建學習共同體,引導全體參與。活動式學習、實踐性學習是學習范式變革與重構的體現。
任務三指向以表達與交流的方式呈現學習成果。學習成果具有實踐性和多元性,學習者進行演講練習、詩歌朗誦、戲劇角色扮演等,通過表達與交流反映學習者的經驗與體驗,是以實踐的形式呈現學習成果;學習共同體中學習者承擔的任務不同,完成學習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以戲劇單元為例,演員排練與演出是體驗式成果,排練日記是書面表達式成果;導演的設計與指導是體驗式成果,導演手記則是書面表達的成果;作為觀眾的學習者,擁有觀劇時體驗式成果,也有推薦演員的評價式成果,而所寫的對劇本或表演的認識,則是書面表達的成果。
四、“活動·探究”單元的實施
我以為,“活動·探究”單元的學習開展,應在教材基礎上重構。
一是打破教材順序,重構學習順序。“活動·探究”單元必須在活動中完成,文本及其文體知識不是最終學習目標,而是學習的工具、支架,在活動中培養學習者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素養是單元終極目標。單元任務三者并非線型關系,而是立體的、互動的關系:
任務一提供知識性支架,任務二提供策略性支架與活動性支架,任務三是最高學習目標,任務三的完成依賴任務一與任務二的實現。如此,“活動·探究”單元形成結構化活動,幫助學習者形成結構化認知。
據此,我認為,學習“活動·探究”四個單元當從任務三切入,提出學習目標;以任務一、任務二為支持;最終以任務三收束,形成學習閉環。具體做法是:(1)單元學習之始,教師即提出完成任務三的目標;(2)分析完成任務三需要哪些支持(即學習支架);(3)按照完成任務三所需要的形式,將任務二、任務一分項轉換成知識支架、活動支架、策略支架等提供給學習者;(4)設計活動,讓學習者在活動中利用已獲支架,逐步完成任務。
下面以新聞單元為例加以闡釋:
【環節一】教師呈現完成任務三的必做任務、自選任務與拓展任務。師生討論,明確單元學習流程與任務:(1)人人完成必做任務——寫一則消息;(2)每人選擇完成一項自選任務;(3)構建學習小組,并明確共同完成的拓展任務;(4)明確完成的各項任務的路線圖。1課時。
【環節二】學習共同體討論:(1)討論新聞采訪選題,制訂采訪方案與計劃;(2)組內分工,明確具體任務;(3)確定采訪提綱,寫出采訪提綱的樣本。1課時。
【環節三】師生研讀《消息二則》《首屆諾貝爾獎頒發》,明確消息的結構體式,形成范式。1課時。
【環節四】小組研讀《“飛天”凌空》《一著驚海天》等文,明確新聞特寫、小通訊等文本的結構體式,歸納寫法。1課時。
【環節五】按計劃分小組采訪。采訪用時約2課時(有可能安排在課余進行)。
【環節六】小組集體整理采訪材料,為完成各項任務做準備。1課時。
【環節七】完成必做任務與自選任務。各1課時。
【環節八】小組共同完成拓展任務。利用電腦制作完成。2課時。
【環節九】對各小組所編的報紙、制作的新聞網頁進行評比,寫出推薦詞,擇優展示。2課時。
其中,環節三、四與環節五、六這兩組的順序不拘先后。
二是結合學習者具體生活,重構活動情境。瑞斯尼克認為,學習就其本質而言,應該是處于復雜的情境中,多數的意義都是從情境中獲得的。知識在具體情境中產生,也在具體情境中運用。教材“活動·探究”單元只提供一個籠統的情境,教師需要重構情境,有以下要求:
首先,情境必須真實、具體。真實的情境能使學習者產生活動的需要。學習者只有參與了活動,才能由“做”實現真正的“學”。越具體的情境,學習者就越得心應手。
其次,情境必須復雜。情境學習指向解決問題。側重知識的問題多為良構問題,指向策略性的問題多為劣構問題,真實學習、真實生活就是在復雜情境中不斷提高解決劣構問題的能力。統編教材未指定采訪對象,如何選擇采訪對象、如何進行采訪并選擇恰當的策略,正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再次,重構情境應追求個人體驗情境、社會生活情境與學科認知情境三者的統一。只有在三者統一的復合情境中開展真實的實踐活動,學習者才能真正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水中學天生橋大道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