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布坤
書壇名家董洪濤,諸體皆善,多以甲骨文見人。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被稱為“最早的漢字”。董洪濤潛心研究殷商契刻技法,從摹刻中體會甲骨文的結體、筆勢、章法,尤其在“刀筆味”上深入探索,在實踐中以毛筆的豐富表現力為主導,以甲骨文的刀味為基調,作品表達出甲骨文字之剛健猛利、錯落有致、真率質樸、自然天成的特征,實現了刀味與筆法的和諧的統一。董洪濤著力于用筆、線條上下功夫,追尋以美為主的甲骨文風格,始終追求神韻。縱觀董洪濤的甲骨文書法作品,始終貫穿一“神”字。
一、以神寫形。由于龜甲獸骨的堅質和契刀的鋒利,甲骨文的筆畫、線條顯得挺拔勁峭,別有異趣。董洪濤的甲骨文作品,氣勢飽滿,點、線之間勻凈利落,疏密把握得很有分寸,符合世人的視覺感應。甲骨文本身的結構,平而不衡,對而不稱,伸縮有度,收放自如,高低相依,齊正互為,開合向背,俯仰多姿。董洪濤將這些“形”寓于筆墨性情之中,以神寫形,以形達神,在處理左右部首或偏旁關系時,取巧挪讓,變化微妙,采用欲占先避、以險安平、以動制靜的手法,應物象形,對“神采為上”作了的很好詮釋。
二、以神入法。書法有法,尤其是甲骨文書法,任性發揮,則誤入狂放粗野之旁門。董洪濤的甲骨文書法,突出了一個“法”字。甲骨文以刀代筆,其線條瘦勁、粗細均備,筆畫多方折,對后世書法的用筆以及篆刻的用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甲骨文筆法是傳統書法的重要成分,甚至部分還是傳統書法所不常見的獨特用筆方法,其特點是行筆自然,搭筆而成,筆鋒外露,形成兩頭尖中間略粗的線條。董洪濤的甲骨文作品,中鋒為主,兼以側鋒,筋骨具備,氣神貫通。董洪濤從古法中走出來,規范而又嚴謹的書寫甲骨文字,用筆直率,以神入法,法中有神。
三、以神合意。甲骨文的書寫以象傳神表意,以抽象的線條作為對形體模擬的升華,體現了古人對宇宙萬物的情感體驗,并通過字的神采和意味反映大自然的內在生命精神。這種既是書家感悟自然物態的結果,同時又寄托著書家的情感。董洪濤于碑版墓志、二王南宮等多有涉獵,心追手摹,心領神會。董洪濤將古老的甲骨文字以豐富的筆墨意味和遒美的線條體現在筆端,其用墨富于變化,堅挺而又寫意,或清潤朗健,或整肅峻峭,或婀娜多姿,或瀟灑飄逸。黃賓虹說:“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水墨神化,乃在筆力。”董洪濤深諳此理,暢意書寫,心神筆墨相融,甲骨文作品渾樸奇逸,潤含春雨,靈秀大雅,別具風采,富有新意。
在董洪濤的筆下,點畫的虛實,字形的聚散,墨色的燥潤,變化豐富而又率性自然。古老的甲骨文在董洪濤筆下脫羈于原本契刻的形態,在作品中使人感受到甲骨文質樸天然的古趣和勁健典雅的神韻。讀其作品,墨隨筆端溢紙上,神融甲骨于我心!

萬取一收

龍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