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雅琪 朱雪 陳憲海
哮喘和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都是反復發作、遷延難愈的臨床常見病,中國人群20歲及以上哮喘患病率為4.2%,患病人數約4570萬[1],中國人群IBS總體患病率約為6.5%,患病人數約8801萬[2],Shen TC等[3]在2000~2010年哮喘與IBS兩項回顧性隊列研究中發現:哮喘隊列中IBS的發病率是對照隊列中的1.89倍,IBS隊列中哮喘的發病率是對照隊列的1.76倍。這提示哮喘與IBS之間存在雙向關聯,支持了兩者可能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過程的假說。哮喘屬于中醫“哮病”“喘證”“咳嗽”的范疇,IBS屬于中醫“泄瀉”“便秘”“腹痛”的范疇,從病位而言,哮喘的核心病位是肺,與肝、脾、腎相關[4]。IBS的病位在大腸,主要涉及肝、脾(胃)、腎,且與肺、心有一定的關系[5]。由于臨床上這些癥狀相合的較多,而現代研究未有哮喘、IBS合并的明確診斷依據,前期研究對肺脾培土生金、肺腎金水相生、肝脾木郁土虛等理論已有較多關注,在臨床實踐和文獻學術交流中占有較突出的位置,但是臨床發現哮喘與IBS之間的相關性提示肺與大腸相表里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需進一步重視。本文在中醫整體觀念的指導下試從肺與大腸的經絡、臟腑、先后病三方面探討哮喘與IBS的相關性,為進一步辨證論治提供理論依據。
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人以五臟為中心,與六腑相配合,通過經絡系統的聯系作用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經絡是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運行氣血,溝通聯絡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重要通道。《靈樞·經脈》云:“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出大指之端;大腸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庇帧端貑枴ぱ獨庑沃酒吩疲骸瓣柮髋c太陰為表里,是為手之陰陽也。”故而在十二經脈中,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于食指端交接,走向平行且內外相鄰,與肺、大腸直接絡屬,一陰一陽,互為表里。此外,從兩經之間分出的經別和別絡又加強了相表里的兩經之間在體內和體表的聯系,擴大了脈氣的范圍,使肺與大腸之間的配合更加密切。由此可見,肺與大腸的經絡相關表現為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之間的絡屬關系和緊密聯系,為疾病的生理病理提供了氣血溝通的物質基礎。趙吉平等從經、穴互通的角度,認為肺與大腸在生理結構與功能上互通互用,病理反應與診斷上相應相合,以及在針灸治療上同治、互治,體現出“肺—肺經”系統及“大腸—大腸經”系統的多維、復雜聯系[6],也從側面反映出哮喘與IBS相關的可能性。目前暫無研究針刺肺經、大腸經對哮喘、IBS合并影響的動物模型實驗報道,但劉雅琴等基于“肺與大腸相表里”的理論,采用中藥穴位敷貼聯合推拿療法,從肺經和大腸經論治小兒哮喘慢性持續期合并IBS有顯著療效[7],提示肺與大腸的經絡相關可以給哮喘、IBS合并的通路提供中醫理論基礎。
在中醫臟象理論中,臟為陰,腑為陽,陰主里,陽主表,“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有臟以為體即有腑以為用,臟之氣行于腑,腑之精輸于臟,二者相合,而后成功”,此乃臟腑相合,五臟各有其所合之腑,它們相同而聚合,相異而配合,保障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饵S帝內經》云“肺合大腸,大腸者,傳道之腑”,肺與大腸的相合才避免肺與大腸相關疾病的產生和傳變,給哮喘和IBS的相關性提供中醫理論依據。
肺為陰臟,居上位而行陽氣,體陰而用陽;大腸為陽腑,居下位而傳陰津,體陽而用陰?!冻煞角杏谩吩疲骸胺螌傩两鸲鳉?,大腸屬庚金而主津。”兩者在五行上同屬金,應秋,屬陽明燥氣,同氣相求,相互交感。又有主氣、主津之別,肺金濡潤,清肅不容雜質,大腸性燥而熱,傳導燥化糟粕,“金曰從革”,乃剛柔并濟,升降相因,陰陽互用。肺與大腸在各司其職的同時,又相互感應,關系密切,在生理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響,給哮喘和IBS的相關性提供陰陽五行的中醫哲學理論基礎。

肺和大腸的密切關系給臨床治療相關疾病拓寬了思路,根據具體的病因、證候及病機確定的肺腸同治、互治法可以提高疾病的治療效果。例如在哮喘的治療中從腸治肺或肺腸同治占有重要地位,崔紅生等[8]、郭坤霞等[9]、王玉民[10]、王云霞等[11]從腸論治哮喘,通瀉腸腑以理肺氣,或宣肺平喘與瀉下通腑并用,上下分消,還應根據患者的虛實情況,酌情用藥,勿濫用攻下,中病即止,療效頗顯[8-11]。IBS的治療多以調理肝脾為主,但仍有不應之時,張書生[12]、于寧等[13]、張嘉鑫等[14]、王穎穎等[15]另辟蹊徑,從肺辨證論治IBS,提出了宣肺、瀉肺、補肺之法調和腸腑,或在疏肝健脾的基礎上加入宣肺藥,以辛平甘潤之劑最宜,以恢復腸道氣機升降和水液平衡,獲效頗顯[12-15]。劉雅琴等在中藥穴位敷貼聯合推拿治療哮喘合并IBS中選穴和藥物均從肺與大腸入手,治療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7]。由此可見,肺腸同治與互治在哮喘、IBS及兩病合并的治療中均有較好療效,說明哮喘與IBS之間具有相關性,進一步論證了肺與大腸間存在病理傳變,反證了肺與大腸表里相合的密切關系,同時再結合兩病在流行病學研究上發病率的雙向關聯,使哮喘與IBS的相關性更加立論有據。
《金匱要略》中有“經絡臟腑先后病脈證第一”一篇,認為上工治未病,需知曉其傳變規律,于傳變前先安未受邪之地,實施預見性治療,控制其病理傳變。基于肺與大腸相表里的理論和臨床觀察發現哮喘與IBS存在相關性,并具有發病和傳變的先后關系,其原因在于互為陰陽表里的臟與腑,相互為用,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而非相互制約,此消彼長,表現為哮喘患者出現腹痛腹瀉時作、大便規律改變等IBS典型癥狀,或IBS患者出現胸悶憋喘、咳嗽哮鳴等哮喘癥狀。這類患者往往是敏感體質,多有肺氣虛和肝氣郁的證候,受外感、飲食、情志等因素誘發或加重,又因體質、病性的不同,在發病和傳變過程中出現側重,表現為哮喘重IBS輕,或IBS重哮喘輕的癥狀,臨床上還應根據具體的證候和病機辨別先后緩急,同病異治,審證求因,法從證出。這提示我們不僅在治療兩病合并時應重視肺與大腸的病理傳變,采用肺腸互治或同治法,“補其臟必兼疏其腑,瀉其腑必兼顧其臟”,確定辨證施治的主次先后以提高療效,而且在治療哮喘或IBS時,特別是治療某一證候時應重視先安未受邪之地,降低傳變機率,及時未病先防。
哮喘與IBS不僅在流行病學上具有相關性,在中醫理論上也具有發病和傳變的相關性,是肺與大腸相表里理論的進一步深化。肺與大腸的經脈絡屬關系和緊密聯系成為哮喘與IBS相關的通路基礎。肺與大腸在陰陽五行上交感互用是哲學基礎。肺臟與大腸腑生理功能相合和病理傳變是哮喘與IBS相關的發病基礎和條件。此外,臨床觀察發現哮喘、IBS合并多為過敏體質患者,往往對寒邪(冷風、冷飲)敏感,受情志影響較大,在疾病的發生和傳變具有先后性,提示我們在治療時可根據肺與大腸相表里的理論和傳變規律,辨別體質和證候傾向,肺腸互治或同治,以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再者,哮喘、IBS合并的臨床證候特點還需要大樣本數據支持分析以指導臨床辨證,而關于哮喘、IBS合并的具體治療有待進一步論述,再后續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