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鋒,薛雷雷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無錫 214000)
21 世紀是一個風起云涌的大時代,人類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中,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大到國家,小到個人,要想發展都離不開創新精神的支撐。在紫砂壺藝術領域也醞釀著一股強大的力量,作為當代中國最為知名并極具實用性的傳統陶制茶壺,紫砂壺藝術比其他傳統藝術形式更亟需創新,以滿足人們不斷提高且更為多元的審美需要。時至今日,紫砂壺藝術在堅守傳統底色的基礎上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探索,誕生了大量的創新作品,形成了創新的基本特點,展現了紫砂壺藝術的創作活力與創新能力。
紫砂壺從明朝正德年間誕生時起便走上了巔峰,明清兩代至民國時期為紫砂壺創作的奠基期,紫砂壺的基本造型結構及大量的經典款式均是在這一時期誕生的,構成了穩定的傳統,為后期的創新奠定了堅實的根基。上世紀80 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的發展和年輕紫砂壺藝人的加入,紫砂壺造型藝術的創新色彩逐漸濃厚起來?,F階段,紫砂壺造型藝術創新更注重從傳統中吸取營養,綜合傳統價值與時代價值,更有老成持重的風度,展現了新時代面貌。根據紫砂壺發展脈絡與基本藝術特征,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說明紫砂壺造型藝術創新的特點。
模仿是紫砂壺創作的一個傳統,縱觀眾多紫砂壺作品都不難發現其中有其他藝術造型的影子,不過其中最重要的還是由清代陳曼生所開創的“曼生十八式”?!奥耸健笔亲仙皦厮囆g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款式,或者說是一個重要事件。它的意義不僅是開創了詩文篆刻等與紫砂壺藝術結合的先河,大大提升了紫砂壺的人文素養,這本身也是一大創新,更為重要的是曼生在造型方面的探索。曼生是既熱愛紫砂壺藝術也十分熱愛生活的藝術家,他從尋常的自然、生活與中國傳統的藝術性形式中獲得靈感,用紫砂壺工藝還原出來,那些再普通不過的井欄、合镲,并不完美的半月,有著歷史氣息的漢瓦、周盤,在成為紫砂壺造型后不僅迸發出新的藝術活力,更形成了深厚的內涵哲理,使“曼生十八式”成為后人爭相模仿的經典款式。
“曼生十八式”極大地拓寬了紫砂壺造型表現的空間,提供了創新范例,還具有導向作用,提醒制壺者要善于發現美,敢于實踐,才能實現紫砂壺造型藝術的創新,推動紫砂壺藝術的發展。
圓器與方器是紫砂壺造型的兩種基本結構,也代表兩種不同的線條形態。在創作中,這兩種結構通常能融合起來服務于藝術表現,也是最常見的造型創新方式。中國人認同“天圓地方”的審美結構,認為其代表了世間萬物的平衡與和諧,在造型的創新中實際上反映了中國傳統的宇宙觀與哲學觀。比如在一些方器作品中,創作會調整壺面與棱線的弧度,如“八方玲瓏”“六方玲瓏”等,這種“玲瓏感”就需要圓器特征的加入。再比如經典的“石瓢壺”,創作者或是將之棱角塑造地十分圓潤,或是十分硬朗,形成了不同風格,實現了這一壺型本身的造型創新。
“強強聯合”式提醒創作者要有合作的眼光,每一種造型都有自身的優勢,通過巧妙的結合就能產生更大的藝術能量,在方圓之間展現紫砂壺藝術的和諧之美與寬闊的心胸,這種心胸也是紫砂壺造型藝術創新的基礎。
在新時代,人們的審美接受度更高,中國與世界的交流日趨頻繁,加上許多中青代制壺藝人的加入,別出心裁成為紫砂壺創作的新特點,最能體現造型藝術的創新。比如由趙益軍所創作的“渴壺”與“啟蒙壺”,對紫砂壺的造型結構進行了大膽的拆解與重組,與傳統紫砂壺形態有較大區別,有典型的新時代特征。這些制壺藝人相當“大膽”,具有后現代精神,不再執著于傳統的對稱,擅于挑戰“不平衡”的對稱,體現出幾何智慧。
“別出心裁”式體現了當代紫砂壺造型藝術創新不斷拓寬邊界,制壺者仍將紫砂壺的經典結構與工藝標準奉為圭臬,又不斷尋找表現傳統的新形勢,使創新深植于傳統根基,是新時代紫砂壺造型藝術能持久創新的根本。
綜上所述,紫砂壺造型藝術創新的三種形式,既有古代的,也有現代的,由此可以看出紫砂壺創作始終將創新當作重要動力。在新時代創新精神的持續引領與帶動下,紫砂壺造型將展現出更為豐富和新穎的面貌,在不斷探索中持續彰顯中國紫砂壺藝術的生命力與創新魅力。